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文娛

內娛又一次造神,但我不想跟風吹捧

2024-05-24文娛

咱們今天來聊聊【我的阿勒泰】。

劇集已經完結有段時間了。

本想著熱度會消失, 但誰知討論度不降反增。

不僅豆瓣評分漲到了8.8,拿下今年目前 華語劇集最高分 還為新疆旅遊熱再加了把火。

但與此同時, 爭議也在發酵

比如「將原作中的姥姥改成奶奶」「主角母女戀愛腦」「愛情部份占比太大」......

加上之前魚叔寫稿時無意間提了一嘴我不太喜歡這部劇, 也意外收到很多人催更。

有人贊同,有人不解。

確實,逆著風向「吐槽 一部高口碑劇,屬於吃力不討好。

有一種「人民群眾喜歡我算老幾」的不自量力感。

但思來想去,加之以上種種延伸討論讓魚叔意識到:

這部劇清一色的好評之外,其實已隱隱有些不滿之聲。

越是口碑劇、熱劇,越是值得挖掘更多不同解讀視角

忽視掩蓋置之不理,不是我的初衷。


所以,雖然可能有點晚。

但咱們今天還是好好聊聊——

【我的阿勒泰】

看得出來,目前劇集的主要爭議出在改編上。

有人列舉了劇版與原著的差異,不認可這樣的改動。

而原著作者李娟至今 避談劇版 ,也被解讀為一種表態。

不過,魚叔覺得網友過度解讀了。

李娟之所以選擇避談,一方面和她 沒有參與任何改編工作 有關。

她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下澄清過這一點。

劇版姓名標示責任編輯的那位李娟,只是碰巧重名。

來源:CCTV電視劇官方公眾號

其次, 李娟明確表示自己 很討厭 【我的阿勒泰】這本書

她回頭再看當年的寫作,覺得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算計。

她厭惡這種不真誠的、討巧的寫法。

一個作家不去談自己不喜歡的作品改編的、且基本與她無關的電視劇,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不必借題發揮。

況且,影視劇既然已完成改編並播出,就可以視為一部獨立的作品。

因此今天我不想糾結於改編話題。

只想回到劇集本身,聊一聊它的品質。

一言以蔽之, 分數虛高。

平心而論,這部劇所有的好評魚叔都同意。

觀劇感受相當舒適。

新疆的壯美風光,讓人心馳神往。

還有女性創作視角。

不管是頗受好評毫無不適凝視感的「澡堂」橋段,還是 女性角色之間的互動,都能感受到平胡溫暖。

單看她們的日常相處,都有美好盈心。


魚叔印象最深的,還有張鳳俠 (馬伊琍 飾) 洗完頭發坐看遠方的畫面。

鏡頭裏有種難掩的對女性氣質的贊揚。

那種照拂到發絲的溫柔,彰顯著女性創作的溫度。


也得益於這種視角,便有了一份青澀純真的戀愛。

野性的幹凈少年和靈氣的漢族少女。

現實中還在討論「戀愛轉賬能不能要回」的問題時,二人在天地間拋卻俗事地戀愛。

也因為太幹凈了,所以最後少年不得已在「愛馬和愛人」之間的抉擇才讓觀眾久久意難平。


美景、美食、美少年,美麗天真的歲月。

劇集本身也猶如一場美夢,創造出了一個供觀眾短暫埋頭的賽博天堂。

看完似乎「班味兒」消散大半,恨不能立刻啟程去阿勒泰談戀愛。

但我之所以說不太喜歡這部劇,也是因為這份營造出的夢幻感。

它幾乎摒棄了所有現實重量,所以顯得 虛假懸浮。

讓整部劇比起一部影視作品,更像 高配文旅宣傳片

以男女主角的愛情來說吧。

清澈的初戀,不染塵埃的告白,十分女性向浪漫愛幻想。

尤其出演男主角巴太 (於適 飾) 的演員,還是去年爆火的當紅小生。

這種幻想再度經過加持,成為一種童話。


幻想之下,角色行為設計感明顯。

所以故事走向逐漸變成 旅遊版青春疼痛文學。

刻意為之的 硬虐,只 是為了 迎合「去愛,去生活,去受傷」主題。

還有,懸浮的原野生活帶來的治愈感,細究背後 支撐點孱弱。

作弊級的美景就不說了,誰拍都治愈。

最關鍵是, 沒有真實生活支撐。

不是生活細節不真實,而是看待原野生活的視角輕浮。

劇中 異族風情、人文民俗、搭配時不時出現的金句,都像是經過了城市遊客想象的美化。

尤其是前幾集, 旅遊慢綜藝既視感明顯。

總覺得螢幕上下一秒就會出現一行特效 手寫字。

下滑線加粗提醒觀眾來到了【向往的生活】。

對阿勒泰生活的想象產生的治愈力, 邏輯其實十分類似早年間「 辭職開間咖啡館、放下一切去旅行 」類的文藝暢想,恍惚不遠處就可能有一座大冰小屋。

實則卻是對遠方真實生活的變相逃避。

但怎麽說呢,逃避可恥卻有用。

所以正當魚叔想著,就這麽搭乘主角的返鄉視角,一路慢綜遊到底也不錯。

但劇集似乎又像是突然想起劇情片敘事任務,在後幾集激化沖突。

來個騙子既騙感情又騙錢,來個奸商既挖蟲草又挖地。

阿勒泰秒變陸川鏡頭下的【可可西裏】,風景片成了公益宣傳劇。

劇情走向的突兀感 一致的,是女主角李文秀 (周依然 飾) 的成長。

她從開頭笨拙的外來者,終於長成了莽撞的城市人。

壞人紮堆時她上前理論,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小清新大半天,最後給了一悶棍,還是不講道理的一棍,這跟誰說理去。

其余角色的轉變,也都或多或少有 欠缺 鋪墊 的問題。

只是被美景、戀愛、溫情稀釋,變得可以原諒。

誠然,劇中也有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角色,比如 托肯 阿麗瑪 飾

一個丈夫到死都沒能幫忙帶回來的搓衣板,便說盡了她的婚姻困境。


但托肯一角的魅力,除了來自本土化演員內建的視覺真實感, 也來源於她與劇集相反的氣質。

說白了,所有的囈語、幻想、傷痛,在她的生活裏都突然顯得太輕。

名聲、家庭、婚姻,個個讓她舉步維艱。

只是去參加一場舞會的功夫,孩子就又因公公的照顧不周受傷,仿佛片刻輕松都要受到懲罰。

所以她真實、直接、沒時間繞彎子,反而有種生猛氣息。

她是這部劇裏最落地、 最「不文藝 的一個人。

但魚叔覺得托肯反而是最有力,也 最能帶來治愈感 的角色。

她的重量平衡了文藝感的輕飄,穿越生活的生命力又負有真正的原野魅力,拉住劇集不徹底走向輕飄幻想。

其實魚叔寫這篇之前,有過很多糾結。

畢竟,在乏善可陳的內娛,能出一部大眾欣賞的、女性視角的劇已是難得。

此外,許多觀眾追劇只是圖一份 治愈感

而治愈感的判定更多基於主觀體驗,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

正如每次魚叔推薦現實主義作品,都會收到一些相似的評論。

大意說的是「生活已經夠苦了,沒必要看個片子還要找堵」。

所以,魚叔的「不喜歡」主要圍繞劇情片標準,人物與劇情呈現上的懸浮感。

而非否定治愈系劇集存在的價值。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放在治愈這個型別下,也有不少更好的作品值得去對比和借鑒。

比方說,李娟的散文。

當我們把【我的阿勒泰】原作和劇集視為兩個作品看待時,更可以看到二者內核上的差距。

李娟接受采訪時說,真正的北疆生活清苦孤寂。

但她似乎不覺得苦,甚至反倒寫得出有趣的日常。

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在最需要愛的時候被深深愛過,所以反倒養成冷靜的性格,靜靜觀瞧著周遭。

文中僅有的相關愛戀描寫都自始至終是一個人的夢囈。

蒼茫天地間一個人,是有被吞沒的孤獨感的。

所有的樂趣似乎只是拿來確立生活的道具,這不亞於一種自救,才有了別樣的治愈力。

就像【我的阿勒泰】書中有段話,看得魚叔有些悵然。

「春天的風,浩蕩,有力,從東方來,長長地呼嘯。與它有著同樣力量的是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層層泛綠。我每天去河邊走一圈,每當進入大地和東風的力量之中,便說不出的難過。大約只是為著自己的無力,無力再多明白一些什麽。」

但這一切,與劇集氣質完全相反。

出於劇情化改編,劇中人與人關系緊密,情感濃度極高。

反倒為了打造遠方的美好幻想,丟掉了真實與空曠。

劇版原創的感情戲,包括巴太這一原創人物所代表的極致浪漫化的初戀幻想,被不少觀眾視為重中之重。

甚至投射到了作家本人身上。

把討論引導向偶像劇的方向。

魚叔看到一句評價,感覺貼切:

「像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上放進了兩只開屏的孔雀」

熱鬧了,但違和。

漂亮了,但窄化。

另一方面的對比, 也來自其他優質影視劇對遠方生活的真實刻畫。

說白了,就是 見過真的,也就知道了假的什麽樣。

比如萬瑪才旦鏡頭下的藏地,沒有外來者視角下對美景的執著探尋。

對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講述得也更踏實冷峻,反倒有種淩冽的詩意。

即便是外來視角之下,也有【蒙古草原,天氣晴】那樣的粗礪之作。

卻一樣可容納城市與原野、日常與無常的交錯。

被深層次地治愈過,隔靴搔癢就會顯得乏善可陳。

像【我的阿勒泰】讓不少人聯想到【小森林】【萬物生靈】之類的治愈劇。

甚至【小森林】主角市子的母親也一樣有點「俠氣」。

但根本區別不僅在於國產劇的敘事任務讓後續劇情突變。

也在於後者之所以做到治愈型別天花板,其實是瞄準焦慮點對撞,實作 反懸浮 的。

比如【小森林】精確到每一餐的方子,主題圍繞一個四季輪轉都無法消弭的入世討論。

看似逃遁,但兩種具體的生活勾連。

看似愜意,卻有濃濃化不開的孤獨與思念。

完全不避諱狹隘的,甚至醜陋的一面心態,反倒讓觀看者省卻被教化,找到棲息地。

所以看到最後觀眾便能感受到,生活本身已經足夠治愈。

意識到困頓有時只是因為受制於一種視角,短暫喪失了勇氣。

你只需要給自己時間,將眼睛從虛無的價值觀挪回具體的生活,之後總能再次積蓄回來。

連綿陰雨會過去,一餐一飯才是真諦。

散文到底無法被真的拍出,因為美意形式不是最終目的。

詩意其實不在詩篇裏,而在生活況味中。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