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孩子邊吃飯邊看視訊。
孩子看的視訊是講解「動量」的。
我好奇地問孩子:「你們物理學到動量部份了嗎?」
動量部份,在新高考中屬於選修內容。新高考選擇「歷史」科目的,不需要學動量部份的,選「物理」科目的,就得學。
初中的時候,孩子右手還不太靈活,所以寫字就慢。歷史與政治作業經常要大段大段地書寫,孩子應付起來捉襟見肘 ,常常不得不熬夜做歷史與政治作業。
因此上,這一到高中,孩子就不由分說選擇學大多數女生不太擅長的「物理」科目。
孩子說道:「今天我們就開始學動量了。我先看看,預習預習。 」
孩子上了這麽多年學,我從來不建議孩子課前預習。因為小學與初中的課程相對簡單,大可不需要預習。更何況,如果預習的話,平時成績可能會好一點,但不利於高效率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利於專註聽課習慣的培養。
即使是高中的課程,我也不建議孩子課前預習,更不讓孩子超前學習。
不過,孩子能自覺預習,我也不必「指手畫腳」的。
在去學校的路上,我順便給孩子簡單講了講動量部份的一些概念 。
這段時間,我很少關心孩子的具體知識學習,但我會比較留意孩子學習知識時的不足以及知識漏洞。
最近,我發現孩子之所以一直學不好力學的原因: 對物理概念理解得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說是理解了,好像理解得不到位;說是沒有理解,但又知道那麽一點點。
從高一開學至今,一直學力學部份。
力學部份過於復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識點之間耦合太多」: 要是運動學不好,就學不好動能定理與動量定理;要是受力分析學不好,牛二定律就往往會用錯。
即使我跟孩子反復強調運動與受力分析是力學的核心,動能定理與動量定理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的變形,但孩子好像就是理解不到位。
物理讓不少孩子覺得太難,就是因為概念太難理解了。
因此上,想讓孩子學好物理,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將各種概念理解透徹。
運動與受力分析是力學的基礎,而力學也是電學的基礎。所以,如果力學學得不紮實,那麽,到了電學部份就有種「聽天書的感覺」了。一些孩子高一下期末考試物理只能得二三十分,就是因為電學學不明白了。
正是由於物理科目知識點之間耦合性太強,所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學起來就會很費勁:不僅需要思維有深度,還得有廣度才行的。
一些能 學通物理的人,由於思維有深度與廣度,所以就會顯得更聰明一些,看問題就會比較全面,心細做事不太容易出錯。由此可以看出,物理學科非常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當然,物理科目也在充分詮釋何為「歸納」,何為「演繹」;何為「一般性」,何為「典型性」。只不過,好像高中老師依然不講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