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
這次期中考試考的第一門科目是物理,所以物理成績優先出來了。
我一看,這次的物理成績比三月份高了幾分。
自然而然,我覺得孩子在物理科目上有了進步,雖然我也覺得可能是題目簡單了。
我一直認為,要學好物理,尤其要學好力學,就得多運動,多出力,多探討,多分析,多見識不同的場景,不要過於主觀想當然。不然,是很難學好「運動」的,是很難學好「力」的,甚至「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都是似懂非懂模棱兩可的。「運動與力」部份學好了,就會發現無論是動能勢能還是動量沖量什麽的,無非就是「運動與力」這部份的知識,穿了品質m這個「馬甲」而已,換湯不換藥。
說白了,動能勢能動量沖量什麽的,是從另外一個側面研究「運動與力」的關系而已。關於這一點,只要在運動那幾個公式兩邊同乘以m就知道了。
為此,冬天,我經常帶孩子進行高山滑雪運動,前幾年夏天會帶孩子去爬山遊泳,這幾年非雪季孩子主要玩陸地沖浪板。
「近朱者赤」,我也跟著學會了玩陸地沖浪板。
今年雪季結束後,由於每個周末只休息一天,孩子就一直沒有滑過滑板。所以,這次五一假期第一天的時候,我就帶著孩子去了離家三十公裏外的泵道上滑滑板( 這是陸地沖浪板,不是靠腳蹬地才能前行的滑板車,也不是靠腳蹬地才能前行的那種滑板,所以,不能想當然認為陸地沖浪板是滑板車或者普通滑板。 )。
從上午十一點左右,一直玩到五點多,我們才回家。
回家的路上,孩子說在泵道上玩滑板,能更好地理解動能與勢能的變換:下坡,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大,速度變快;上坡,重力勢能增大,動能減少,速度變慢。
前幾天,我看了孩子帶回家的期中考試物理試卷,發現第一道選擇題就做錯了:有些飛機,降落後為了更有效減速,通常會在機尾開啟一個傘裝置。題目問傘裝置提供的的阻力在這個過程中對飛機做什麽功?
這樣的題目,靠直覺可能都能回答對。但孩子卻選錯了,竟然選擇了「先做負功再做正功」這個錯誤答案。
我問了孩子後,才明白孩子選錯的原因了:孩子沒有完全理解這個具體的減速場景。
不僅這個簡單題目做錯了,還有一個類似的題目,也做錯了:靜止在傳送帶上向上傳輸的物體,在傳送過程中,靜摩擦力對該物體是否做功?
孩子覺得靜摩擦力不做功,因為物體的動能並沒有改變。
我不由得有些驚訝:高中物理的力學部份都學完了,怎麽學成了這個樣子呢?而且,這幾年滑雪的時候,時不時會站在魔毯上上雪道。這魔毯,不也是將人送到雪道頂部的傳送帶嗎?有時由於雪板底部有冰,雪板抓不住魔毯,人就會在魔毯上往下出溜甚至摔倒的。
我自己在離家最近的一個小型雪場的魔毯上,有時就出溜甚至還摔過幾次。等知道原因後,每次上魔毯時,我都會刮一下雪板上的冰雪。
我跟孩子解釋了靜摩擦力做功的原因後,孩子才明白了過來:靜摩擦力做了功,所以重力勢能才增加了。要是不做功,這物體也就只能在傳送帶底部一直打滑,不會傳送上來的。
不從機械能的角度,就是僅僅根據功的定義,也是能做對這道題目的啊!
孩子將物理學得如此稀碎,我也是無語了。
那麽,為什麽孩子會將物理學成這樣呢?
我覺得,一個原因是不少物理場景,孩子沒有見過,具體細節就會理解得不到位,甚至會畫蛇添足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即使一些很熟悉的場景,如果沒有認真深入分析過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也是做不對題目的。
就拿靜摩擦力來說吧,如果之前孩子站在魔毯上上雪道時,我就跟孩子探討過靜摩擦力的方向,就跟孩子探討重力勢能增加的原因,那麽,靜摩擦力做功與否,孩子就不會掌握得似是而非了。
基於此,我就覺得,既然孩子已經學完了高中物理的力學部份,那麽,接下來就得用這些力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力學現象與運動。只有這樣,才可能學好物理的,不然,由於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會始終學不好的。
這個時候,我就明白了物理之所以是一些孩子的「噩夢」了:
不愛運動,整天忙著學習刷題的孩子,由於對不少場景不熟悉,理解得不到位,所以就不太會用準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場景了。
看來,不是物理知識太難,而是不夠深入生活。要想孩子學好物理,也得深入生活才行啊!「理論聯系實際」,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理論,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論。
這之前,我對陸地沖浪板在前進中輪子所受摩擦力的認識也是不完全對的。陸地沖浪板之所以會在平地上甚至小的上坡路面上前進,就是因為站在板子上的人,給了輪子壓力,以至於輪子有了抓地力。這抓地力,就是地面給輪子的向前的靜摩擦力。
我之前以為四個輪子都會受到地面向前的靜摩擦力,其實這是錯誤的,應該只有一個或者兩個輪子受到了地面向前的靜摩擦力。而且,這種靜摩擦力,跟傳送帶魔毯上的靜摩擦力不一樣,陸地沖浪板輪子受到的靜摩擦力,是不做功的。之前,我還以為陸地沖浪板輪子受到的靜摩擦力做功呢!
陸地沖浪板輪子受到的靜摩擦力不做功,跟傳送帶上上傳的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做功,完全是兩個場景,兩個不同的「物理模型」。
一些沒有玩過陸地沖浪板的人,或者對陸地沖浪板不熟悉的人,包括一些物理老師,甚至一些物理專業的高級知識分子,依然會將陸地沖浪板當成那種靠腳蹬才能前進的滑板車與普通滑板了,也就會認為陸地沖浪板的幾個輪子,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是朝後的了。即使反復解釋,他們也不認可,依然會認為陸地沖浪板就是他們認為的滑板車與普通滑板。
這些人為什麽認為陸地沖浪板就是滑板車與普通滑板呢?很可能是認為滑板這些玩具,沒有動力來源,要想前進,不是得靠腳蹬地才能靠慣性前進嗎?
連一些物理老師與一些有物理專業背景的高級知識分子,都依然有因「場景不熟悉」而出錯的情況。這讓人不由得覺得物理要學好,就更得註重「具體場景」了,不然就會將陸地沖浪板當作滑板車來分析受力了,自然就會大錯特錯了,得出錯誤的結論了。
陸地沖浪板在平地上或者上
長距離的
小坡道時,前進中會受到地面向前的摩擦力,這個就類似自由車汽車前進時受到地面向前的靜摩擦力一樣。
只是,汽車、自由車向前的原理一些人可以理解,但陸地沖浪板受力方向卻不理解了。
這就很奇怪了,這就讓人不免覺得物理更難學了。
如果陸地沖浪板四個輪子受到的摩擦力都朝後,那麽,陸地沖浪板怎麽前進的呢?靠什麽在平地上前進的呢?靠什麽上長距離的小坡道呢?如果這些問題出成物理考試題,有幾個孩子能回答呢?
看來,想學好物理,得必須熱愛生活才行,不然,怎麽可能整明白這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的各種規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