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文娛

今年最大的詐騙電影,果然撲了

2024-06-11文娛

端午檔雖然已經過去。

但有部 引進 大片,還是不吐不快。

未上映前,宣傳就很會「搞事情」。

這部電影講的是美國在不久的未來,爆發內戰,分崩離析。

台、港譯名粗暴直接, 帝國浩劫 」「 美帝崩裂

宣傳語:「帝國終有落幕時」「不一樣的新爽片」。

此片 陣容也不錯。

編劇兼導演 亞歷斯·加蘭 ,曾拍過【機械姬】【湮滅】等不少熱門科幻片,也提名過奧斯卡金像獎。

女主 克斯汀·鄧斯特 ,初代「蜘蛛人女友 瑪麗·簡。

卡莉·史派妮 ,剛拿下威尼斯電影節影後、金球獎影後。

配角都是剛捧回坎城影帝的 傑西·普萊蒙

出品方還是大名鼎鼎的獨立電影公司A24

這也是A24 有史以來最貴的 電影 (制作成本 5000萬美元)

北美 上映後轟動一時,成為A24第二部全球票房破億的電影 (首部是【瞬息全宇宙】)

此片在北美還被定為R級, 人們都沒想到這部電影能 無刪減引進

所以影片一上映,很多人都興沖沖去影院,準備一睹究竟。

結果,評價兩極分化。

有人 五星 力推 ,與越戰神作【現代啟示錄】相提並論。

有人 一星 大罵,「浪費時間」「傻了吧唧」。

也因為串流媒體提前上映,國內票房成績不佳, 上映3天僅1600萬。

那麽,這片到底怎麽樣?究竟講了些什麽?

魚叔剛替大 家試完水。

今天就趁熱聊一聊——


【美國內戰】

Civil War

此片最吸睛的還是 大膽的設定

美國本土爆發內戰。

19個州脫離聯邦,集結兵力逼進首都華盛頓特區。

白宮岌岌可危,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這時,仍有一行記者冒死前往白宮,采訪已自身難保的總統。

他們會經歷什麽?

結果是「死路一條」,還是滿載而歸?

預告中有一個「名場面 讓很多人津津樂道。

美國士兵用槍指著一個亞洲面孔,詢問來歷。

—— 你是哪裏人?

——香港

——哦,中 國。(一槍擊斃)

官方文案不忘補充:「我只知道中國香港。」

不過,不論出於對設定的好奇,還是受民族情緒煽動。

相信大多數人看完的直觀感受都和魚叔一樣:

妥妥的行銷詐騙!

以為講政治,結果社會背景 和權力鬥爭 全靠腦補。

以為會有激烈的戰爭場面、震撼的動作戲,哪知只展現了局部巷戰,完全看不到戰場的緊張和殘酷。

最精彩的都在預告中了。

以為會探討深層的社會和人性問題,如國家認同、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結果都只是浮光掠影。

影片焦點始終在 戰地記者 身上。

試圖透過他們拍攝總統的不易,展現戰地記者的職業挑戰、道德困境和個人成長。

難怪很多人吐槽貨不對板。

那麽,拋開虛假行銷看,此片是否很好地拍出了戰地記者這一群體呢?

首先得承認,確實有可取之處。

影片延續了亞歷斯•加蘭一貫的視覺風格,用精確沈靜的構圖、鮮明細膩的畫面和很多極具張力的慢鏡頭,還原了戰地記者眼中的真實世界。

有深入前線的緊迫,有 直面死亡和血腥場面時,心臟漏一拍的生理沖擊。

用照片的定格結束一段情節,顯出其 敏銳的新聞嗅覺,也 點出了戰地記者的職業使命。

敘事上也反高潮,避開戲劇化沖突。

戰地記者的困境,是截稿日遇上電力系統受損,抱著電腦無法及時上傳稿件的尷尬。

沒有對這一職業的過度神化,有的只是疲憊不安,想早早完成工作的普通人。

但,畢竟不是紀錄片。

全片最大問題在於, 故事缺乏任何感染力

特別是人物塑造,相當刻板、陳舊。

主線情節是,卡莉·史派妮飾演的 年輕記者作為主角,從一個充滿理想但缺乏經驗的新人,迅速成長為一個成熟老練、目光堅毅的職業人。

她的前後轉變突兀。

毫無準備就沖到前線拍照,動輒受傷,還要別人提醒她配備防彈衣。

近距離看到垂死之人都呼吸急促,喪失表達能力。

高潮一場戲,是她踩著無數松軟的身體,深一腳淺一腳地 從死人堆中爬出。

這一幕被奇觀化呈現,更像是刻意在推動年輕記者成長。

果然,到了結尾,她又能冷靜凝視總統被射死的全過程,並拍下那一幕。

片中,記者主角團中有老中青三代。

年輕一代熱血方剛,充滿激情,但總是掉鏈子,不被看好。

鄧斯特飾演的資深記者不同意年輕人的加入,認為過於冒險。

但老年人勸她接納新人——「你不是也從這個年齡過來的嗎?」

影片最後,老一輩記者為了救年輕人,紛紛倒下。

年輕人站起來,接過了前輩的衣缽。

這樣的情節,原本是想影射戰地記者這一群體內部發展和傳承。

只可惜,這樣的安排公式化明顯,十分俗套。

而且,這種靠救助與犧牲的戲碼,放在任何職業群體都能適用。

對於記者的 職業精神 ,缺乏足夠 針對性的 刻畫。

要我說,整部電影就像一則寡淡的新聞。

用老套的成長模式,講述一個貌似新奇的故事。

沒有觀點、沒有態度、沒有情感、沒有信念。

戰地記者的不易和無力,即使不看電影也能想象到,電影並沒有提供額外的經驗。

片中,戰地記者最大的困難還是生命威脅和精神創傷。

和死亡擦肩, 患上嚴重的PTSD, 這些話題本身就不新鮮,而片中因為模糊了戰爭背景和個人立場,更讓人難以代入具體情境,產生共情。

也是因此,亞裔被殺的情節才會成為「名場面」,一些觀影現場爆發出不合時宜的笑聲,宣發也借此煽動民族情緒。

影片為了給這一職業去神聖化,有意強化他們在政治上的中立立場,對傷亡的淡漠態度。

能看到的只是,他們穿梭在槍林彈雨中,面無表情地拍照。

很多記者的犧牲,甚至會讓人忍不住質疑戰地記者冒死拍攝那些照片的必要性。

說白了,影片沒有借極端環境和特殊職業,挖掘出人性。

戰地記者保持中立立場無可厚非,但這不等同於他們真的足夠冷漠和超脫。

電影【殺戮戰場】中,戰地記者深入戰爭前線,目睹了大量的苦難、暴力和不公,這極大激發了他的情感反應,使得他很難像普通民眾一樣置身事外,保持完全中立。

【槍聲俱樂部】中探討了戰地記者面臨的各種道德困境:

當他們親臨殺戮現場時,是優先記錄真相,還是保護受害者?當他們自己身處險境時,生命和報道哪個更重要。

片中可見,他們對小我的犧牲不僅是出於宏大的職業信念,也是新聞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而且更多時候,報道的「客觀性」只是一種理想狀態。

有時他們不僅無法還原公眾真相,還有可能損害 公眾輿論,被政治決策者利用。

不過,回到這部影片,也有很多人認為,不該從現實角度去解讀。

有人認為,影片是有意模糊背景,不做明確的道德評判, 僅僅呈現戰地記者在戰爭中的被動局面,存在主義困境下的異化表現。

不做評判當然可以,但總不能將人物刻畫得過於簡單。

影片顯然過度依賴碎片式呈現,缺乏對整體故事和主題的有效表達。

【現代啟示錄】雖然也懸置了具體的戰爭情境,表現出一種間離感,但整部電影所傳遞的異化主題是非常明晰的。

它對於人性的復雜、多變、矛盾、難以捉摸等,進行了非常濃烈的展示,不僅呼應了這一主題,也承載了更具典型性的現代性困境。

可是【美國內戰】中,只看得到缺乏情感、邏輯鏈的情節,模糊的、難以共情的角色,以及虛化的背景。

而且,別忘了,被虛化的背景,是被放大加粗的片名「美國內戰

如此引人註目的設定,到底用意何在呢?

終究是噱頭蓋過了內容。

影片結尾看似意味深長。

總統被殺前一秒,記者如願得到采訪機會,哪怕只得到一句「告訴他們別殺我」。

總統倒地後,記者瘋狂拍照,慶幸頭條有了。

無疑是諷刺媒體的道德缺失和炒作行為。

但這樣一部電影,難道不是迎合了這樣的現實嗎?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