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電影人離開了我們。
羅傑·科曼 於5月9日辭世,享年98歲。
可能有的魚友不熟悉他。
這並不奇怪。
縱然他在好萊塢是教父級的存在。
被公認是美國電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獨立電影人。
是昆汀的偶像,是科波拉、斯科塞斯、卡麥隆的恩師。
但他又「臭名昭著」,未被主流認可。
他有「 爛片之王 」的名號。
他的作品充斥著黃暴、低俗、血腥的橋段,被指責太出格。
從沒得過奧斯卡提名。
而他的從影生涯,本就如一部妙趣橫生、讓人大開眼界的電影。
如今回看,對照當下的電影困境,更讓人感慨頗多。
今天不如借此機會,來聊聊這位傳奇電影人——
羅傑·科曼
Roger Corman
羅傑·科曼是影壇公認的傳奇人物。
1948年,22歲的他剛入行時,還是個門外漢,在好萊塢做最底層的跑腿工作。
但同一年,他就成了大片廠的劇本分析員,有了自己的獨立辦公室。
六年後,躍升導演,推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但27歲時,他又 從好萊塢出走 。
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獨立開制片公司。
資金嚴重不足,卻還能源源不斷推出作品,而且 穩賺不賠 。
參與制作的300多部電影,280部盈利,足跡遍及全球各大權威電影節。
他的公司還被戲稱為 「羅傑電影學院」 。
很多熱愛電影的年輕人與他共事後,都做出了一番成績。
卡麥隆、科波拉、斯科塞斯 等大導都表示,自己在電影上的成就離不開羅傑的言傳身教。
憑【飛越瘋人院】獲奧斯卡金像獎影帝的 傑克·尼克爾森 ,正是拍了羅傑制片的【吶喊小殺手】後,正式步入影壇。
(1963年,【恐怖 The Terror 】)
羅傑·科曼晚年受邀在「徒弟們」的經典電影中客串。
比如【教父】【費城故事】【沈默的羔羊】。
20世紀70年代,他還是美國歐洲藝術電影最大的發行人。
出於對 柏格曼、黑澤明、費瑞尼等人的作品的喜歡,主動將他們的作品引進美國發行。
柏格曼曾寫信感激他拓寬了自己的觀眾。
2009年,他被授予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奠定教父地位。
他在國內也擁躉眾多。
幾年前年 來中國監制網大 ,讓影迷激動不已。
不過,他的作品一直飽受爭議。
有評論家形容其風格是「3B」——血腥 (blood) ,胸部 (breast) 和飛車黨 (biker) 。
因為,他的作品 都是純娛樂的商業型別片。
少不了廉價的動作戲,刺激感官的色情、血腥場面。
今天看來,很多都是有種族歧視、濃濃男凝色彩的政治不正確電影。
像香港八九十年代井噴的粗制濫造的商業片。
拍得粗制濫造,卻從不賠錢。
拍純粹的娛樂片,還被推上神壇。
這是為什麽?
實際上,正是 對好萊塢及其所代表的傳統價值觀的反叛 ,讓他走上了封神之路。
20世紀中後期,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仍占據電影市場,推崇大明星大制作。
羅傑·科曼在福斯工作期間,深覺大制片廠體制僵化、工作效率低下、不重視人才培育。
1950年,羅傑審改劇本【大槍】,他幾乎是推翻重寫了一遍。
影片上映後反響極佳,但他的名字完全沒被提及,報酬和聲望都給了管理層。
這驅使羅傑·科曼產生獨立制片的念頭。
但單挑大廠不是那麽容易。
羅傑·科曼沒有充足的資金, 迎合市場需求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他幾乎涉獵了當年各種賣座的型別:西部片、探險片、犯罪片、怪獸片……
還力圖在被主流電影排斥在外的恐怖片、情色片等邊緣型別中大力開墾,尋求立足之地。
但即便如此,能穩賺不賠,還贏得口碑,依然不是一件易事。
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控制成本,極限拍片 ,是他的拿手絕活。
他說,「電影只有一種拍法,飛快地拍。」
他經常同時拍多部電影,布景重復利用。
他的代表作【恐怖小店】僅用了兩天一夜,耗費3500美元。
拍攝動機僅僅是上一部影片拍完後剩下了哥特風布景,他覺得廢棄太可惜。
為了省錢省時間,他幾乎無所不用其極。
在單一場景嘗試把拍攝視角放至最大, 用旁白代替多個鏡頭。
幾乎不花錢買道具,有時為免費用一輛車,會在劇本中主動加入汽車廣告。
曾有一出上百人騎馬的大場面戲, 他直接買了段影像素材,插在片中充數。
羅傑·科曼還有剝削工作人員的惡名。
編劇被迫連夜創作,演員在去片場的途中極限背詞。
一個演員拿著一份錢,卻經常要被迫拍好幾部片。
動作戲沒有替身演員,演員受傷、船被淹等意外發生,他還堅持拍到結束再處理。
他不光剝削演員,也剝削自己。
一度身兼制片、演員、置景師、司機等多個工種。
拍完戲後,他獨自清理現場,扛走道具也是常事。
只因他不想把錢浪費到這種地方。
甚至為避免浪費時間,他不會說「謝謝」「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
但很多人反而都樂於和他合作。
因為他會 給予 新人最切實的幫助 。
有時臨時僱用的打雜,展現出一點才華,很快會被提拔為導演。
在好萊塢大制片廠還存在嚴重性別歧視的時候,他唯才是用,聘請了很多女性導演、剪輯、編劇,也打破了年齡壁壘。
女性制片人蓋爾·安妮·赫德在羅傑公司開啟職業生涯
不過最終他的成功,還在於電影本身。
羅傑為吸引觀眾,一直在不斷摸索、創新。
主動追逐潮流,融入時下熱門話題,將冷戰時期的核放射線問題,化為恐怖電影中的重要元素。
還開拓性地將恐怖型別和喜劇元素融合。
並且,及時收集觀眾反饋,不斷更新拍攝手法。
因而,粗糙的表象之下,煥發出大廠片所缺失的新鮮和活力。
(1958【世界終結之日】 )
他的很多影片觀念、故事都相當超前。
上世紀50年代,羅傑拍了部名為【速度與激情】 (Fast and Furious )的電影,講含冤入獄的男子越獄後,飆車逃離警察之旅。
後來,羅傑將「速度與激情」的名字授權給環球,才有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速度與激情】系列。
至今,環球每出一部新的【速度與激情】,還要付給羅傑版權費。
1975年,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問世,【紐約時報】評價:
「【大白鯊】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羅傑·科曼電影嗎?」
同樣,1979年的【異形】也被認為是羅傑式的B級片與商業資本結合後的產物。
羅傑倉促完成 的【恐怖小店】 成為小眾經典,被百老匯改編成舞台劇,這兩年還在被翻拍。
羅傑電影的鏡頭審美也不俗,構圖和色彩至今為很多人喜歡。
不難看出,放在國內,羅傑式電影依然有效。
八九十年代時,大量香港商業型別片的出現,和 羅傑的B級片的拍法相似。
低成本、高效率,「飛紙仔」的拍法。
警匪片,喜劇片,動作片,武俠片等各種型別異彩紛呈。
近看粗制濫造,遠看生氣蓬勃。
自然,不乏很多博眼球的限制級電影。
但也多的是別創一格,流傳甚廣的作品。
就像被冠以「爛片之王」的 王晶 ,一直被吐槽低俗、惡搞、抄襲。
卻也不可否認,他捧出了眾多港星,讓很多電影人吃飽飯,給許鞍華出資,幫香港文藝片開辟生路。
他的【賭神】系列,【九品芝麻官】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2010年的口碑佳片【海洋天堂】,靈感來源就是王晶自編自導的【笨小孩】。
會發現, 上述這些所謂的「爛片」與今天我們常說的「爛片」有根本區別 。
這些片的「爛 」 ,是囿於拍攝周期和資金短缺,缺乏雕琢和打磨,導致呈現效果上的不足。
但故事反而趣味十足,引人入勝。
也因此能在市場上以小博大,以至於影史留名。
可反觀當下,會發現事情反過來了。
今天的爛片,很多都是一種「精致」的爛片。
大投資、大制作、大明星,卻索然無味 。
很多電影號稱十年磨一劍,吊足了胃口,結果讓人失望而歸。
反而是很多小成本電影成為口口相傳的佳片,比如這兩年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隱入塵煙】, 前幾年的【平原上的夏洛克】。
不只國內,好萊塢亦是如此。
特效越來越強,故事越講越爛,IP導向下的大片轟炸,早已讓人審美疲勞 。
羅傑·科曼曾辣評漫威電影, 「漫威的電影是好看的電影,特效特別驚人。但漫威電影像是在特效裏加了故事,(而不是在故事裏加了特效),你感覺特效才是那個主角。」
如今羅傑·科曼去世,受他影響的一代電影創作者依然恪守著「故事至上」的老派策略,不至於讓技術吞沒我們的本真情感。
也得益於他出走大制片廠的勇氣,如今已有了很多成熟的獨立電影制片公司,讓很多有野心的創作者不必過分妥協。
曾經阻礙羅傑·科曼的困境或許依然存在,但後來者已無需像他一樣被逼上梁山。
但如此一來,現在就不需要新的「羅傑·科曼」了嗎?不需要千奇百怪的「爛片」了嗎?
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