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CSDN 蔣濤:AI 開源平民化,人人都能為自己創造數百個專屬套用

2024-06-17資訊

創造軟體將不再受程式語言能力約束,創造和使用軟體的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整理 | 王啟隆

出品丨AI 科技大本營(ID:rgznai100)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 曾在今年的 上分享了 他透過 AI 編程開發的一款專屬套用,用來記錄他一生中乘坐的所有航班。他自己吐槽說這是一款無聊的套用,但這卻是屬於他自己一個人的 App,且整個開發過程僅用 自然語言 完成,只花了喝一杯酒的時間。

Thomas 緊接著強調:「 不久之後,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開發出專屬於自己的 App 」 這句話的「每個人」並不是指「每一名程式設計師」,而是世界上的「 每一位普通人 」。

這一切,並不是僅靠 OpenAI ChatGPT 的驅動,而是與緊隨其後的開源 AI 浪潮息息相關。如今開源 AI 大模型層出不窮,不僅有企業巨頭 Meta 開發的 Llama,還出現了法國獨角獸 Mistral、馬斯克謀劃已久 的 Grok、輝達最新開源的 Nemotron、登頂 Hugging Face 的國產阿裏雲 Qwen2 …… 開源的風吹進了千家百戶,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場正在進行的 AI 革命

作為國內最早推廣開源文化的技術社群,CSDN 團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開源貢獻者與數千萬華人開發者,歷經了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和雲原生時代兩大變革。如今面對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 ,CSDN 創始人、總裁 蔣濤 在北京智源大會的「AI 開源」分論壇上 帶來了自己的思考與觀察,以開發者的視角 總結了當前 開源大模型時代的 範式變化 AI 套用 爆發趨勢 ,觀點提煉如下

  • 我們正從程式設計師的「2G 時代」進入真正的智慧時代,即所謂的 3G 時代。隨著大模型在本地裝置上的執行,對應的「4G 時代」也將加速到來,AI 套用產生巨大爆發。

  • 開源和閉源的工具在不斷湧現, AI 技術生態的演進速度是過去雲端運算的十倍以上。 每一次新技術帶來範式的轉移, 套用的滲透速度都會加倍

  • 智慧體(Agent)寫程式碼只是臨時的熱點,未來智慧體將徹底改變人機互動的方式, 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裝置都會智慧化

  • 所有的電腦使用者都將能夠從零開始開發小型軟體工具,創造軟體將不再受程式語言能力約束,創造和使用軟體的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每個人都可以創作數百個專屬套用,每家企業都可以擁有專屬個人化套用市場

  • 以下為演講全文整理:

    AI 大模型是一場新生態革命

    我從事編程很多年,經歷了行業的很多演變周期。但這兩年我發現,我們其實原本處於程式設計師的「 2G 時代 」,現在才開始進入真正的智慧時代,即所謂的 3G 時代。

    CSDN 在這些年裏積累了超過 5300 萬的註冊使用者,每天新增約兩萬使用者。如今全球開發者數量持續增加,根據 GitHub 截止到 5 月份的數據,全球開發者數量達 1.32 億,增長了 30%。而在中國,每年新增開發者數量達到七八百萬,幾乎與中國的大學生數量持平。

    我們有一半的使用者同時使用 CSDN 和 GitHub,但是我們中國也需要自己的GitHub,因此 CSDN 在 2020 年開始建設 GitCode 計畫,去年與華為進行戰略合作,底層使用華為的 CodeArts,上層面向中國開發者提供服務。

    此外,我們也舉辦一些深度的技術大會,比如今年 7 月很快會在北京開啟一場 全球軟體研發技術大會 ,探討的主題和這篇文章一樣: 在開源大模型時代,軟體研發將發生什麽變化

    計算範式的變化

    首先是底層計算範式的變化。今年 6 月份高考的時候,我曾聽北大電腦系的陳忠教授建議「 不要選擇電腦專業 ,因為馮諾依曼架構已不再是主流 」,現在連教材都還來不及換。AndreJ Karpathy 在 2017 年曾提出了 軟體 1.0 軟體 2.0 的概念,標誌著我們程式設計師從透過 if else 等規則解決問題,轉變為神經網路自學習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Andrej Karpathy 「Software 2.0」

    過去我們做的是確定性的、規則性的計算,研究結構化的數據序列如何執行;但神經網路的計算是不一樣的,它需要向量和並列,它計算的是下一個詞出現的機率(next-word prediction),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裏有個經典的類比: 我們相當於從經典物理時代進入了量子物理時代

    開發範式的變化

    大模型的出現帶來了開發工具的巨大變化,此前被視為沒什麽機會的雲端運算也在不斷演變。比如 CoreWeave,這家公司是做加密貨幣挖礦起家的,後面被輝達投資了 80 億美元專門做 GPU 算力;而在中國,前阿裏巴巴副總裁賈揚清創辦的 Lepton AI 就是雲原生 AI 平台,專門做推理服務。這些案例體現了基礎設施的革新。

    圍繞模型訓練和生成式工具,各種新技術和工具鏈不斷湧現,並且大部份都是開源的。開源計畫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例如 Meta 的 Llama 計畫雖然不到一年時間,但其生態計畫的 Star 數已達 24 萬,而 Kafka 和 Spark 做了十幾年也只有其五分之一。 AI 技術生態的演進速度,是過去雲端運算的十倍以上 。我們原先是 以半年為單位來學習技術的最新動向,現在則需以周為單位學習。

    圖片來源:Sapphire Ventures

    此外,作為 AI 大模型的驅動者,OpenAI 如今收入達到了非常驚人的 34 億美元( 去年是 20 億 ),它也是史上最快達到一億使用者的公司。據最新統計,OpenAI 的獨立存取使用者已經超過 6 億。

    對開發者而言, AI 帶來了編程範式的變化,開發從在地化走向雲化,再到 AI 化,最終借助大模型賦能實作了 平民化 新的工具鏈不斷湧現,幫助開發者編寫、測試甚至 Review 程式碼。 GitHub 此前推出了 Copilot,並結合 Workspace,讓 AI 可以隨時在寫程式碼的過程中提供幫助。這也解決了開發人員面臨的最大障礙 —— 將想法轉化為詳細規範。

    但現在,我們也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

    例如,我去年在註冊 GitHub Octoverse 大會的時候發現居然沒有中國選項,這也是我們開發 GitCode 的原因之一。此外, 編輯器也在發生變化,比如 OpenAI 投資的 Cursor AI 可以在寫程式碼時無縫整合 AI 助手,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未來的編程方式將更加智慧化,AI 助手將無處不在。當前大量工具仍由歐美公司掌握,但我們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工具鏈,比如華為、智譜和智源等公司都在努力,相信 AI 帶來的機會對中國的公司和大模型廠商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期

    這一點可以類比汽車領域:德國、日本曾在燃油車領先了很多年,中國想追上傳統燃油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們 在電動車領域就實作了很好的超越。所以工具鏈也是如此,我們很難追趕 20 年的差距,但可以從 AI 編程入手。

    我們的調查顯示,AI 編程工具的使用率和留存率非常高,48.6% 的開發者每天使用 AI 編程工具。 GitHub Copilot 是世界上最領先的工具,占有率卻只有 28%,這有點類似於電動車領域裏特斯拉的地位。而 阿裏的通義靈碼等 國產工具 表現不錯,使用占比 25.5%,國產化程度達到了歷史新高。 此外,付費意願值得一提,有 71.8% 的中國開發者願意為工具付費。

    未來可能是智慧體(Agent)開發的時代,寫程式碼只是臨時過程,更多的智慧體將幫助開發者完成工作。 例如,前段時間爆火的「 D evin 」就號稱「 的第一個 AI 軟體工程師 」。 總之,開源和閉源的工具在不斷湧現。

    互動範式的變化

    隨著使用者與開發工具的變化,套用也會隨之改變。每一次的技術轉型同樣會帶來套用的型別變更,如今從 GUI 圖形互動轉為自然語言互動,套用形態正在發生變革。

    我們總結,從 PC 時代、互聯網時代再到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套用的滲透速度都會加倍。如今進入生成式 AI 的套用時代,會用更短的時間完成範式的轉移

    人工智慧的大模型時代並不是從 2022 年底才開始的,前面有很長的積累期,正如我開頭提到 2G 時代將過渡到 3G ,可能馬上就會進入 4G 的加速時代。 如果大模型未來能夠在我們的本地電腦上很好地執行(蘋果已經在今年 WWDC 2024 大會上演示了 iPhone 上的 7B 模型), 會帶來套用的巨大爆發。

    創造軟體將不再受程式語言能力的約束

    套用將如何實作爆發呢?我們總結了三個關鍵點: 行業套用 AI 化、終端套用服務化和套用行業可塑化

    行業套用 AI 化

    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每個行業都應該有自己的行業模型,基於自身的知識和數據,推動全行業 AI 化。

    圖片來源: Battery Ventures

    此前美國投資機構 Battery Ventures 整理過法律領域的 AI 套用點。可以看到,光是法律領域,每個點都可以獨立做一個模型,如專利 Review、合約 Review 等等。同樣的情況在 AI 行銷工具中也出現了,包括 SEO 和內容生成工具。

    終端套用服務化

    目前主流的互動方式還是依賴點選和鍵盤,但比爾·蓋茲先前在他的個人區域網絡站發表過觀點,他認為 智慧體將是新的互動方式, 智慧體會顛覆軟體行業,引領自我們從輸入命令到點選圖示以來最大的電腦革命

    在前不久的 WWDC 蘋果開發者大會,蘋果展示了他們的 Apple Intelligence 如何將 AI 能力無縫整合到其 SDK 中。這對手機廠商和硬體廠商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AI 將無處不在,從可穿戴硬體到智慧耳機、眼鏡、運動綁帶,甚至是 AI PC。像鴻蒙的 HarmonyOS 搞的多裝置聯動、榮耀 MagicOS 做的對話實作服務都 很好的例子, 這些 系統的概念中 包含了這一點

    套用行業可塑化

    軟體形態將發生重大變化。 對大廠和行業巨頭來說,AI 套用場景越多,數據越多,機會就越大。 硬體廠商也是如此,使用者量越多,機會越大。 那對個人創業者或小型創業者來說,機會在哪裏呢?

    我們認為,現在中等規模的公司最難受,而小型個體將迎來很大的機會。

    過去,業務人員想快速開發套用,但程式設計師需要將這些需求轉譯成程式碼,過程中會有資訊損失和偏差。現在有了大模型和雲原生技術,沒有編程能力的人也能寫出套用。 我們基於這個理念 開發了 Inscode 工具 透過對話生成程式碼,發現錯誤還能自動偵錯 。例如,開會需要海報,現在可以直接讓媒體工作人員提取海報資訊並存入資料庫,而不需要程式設計師的介入。

    此外,InsCode 也提供了國內外主流大模型的推理、微調服務,並透過整合所有大模型 API,幫助開發者快速開發智慧套用。

    讓你的靈感立刻落地: https://inscode.csdn.net/

    所以,開發者數量將迎來十倍的增長。這不僅是我個人一直以來的觀點,最近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 也這麽認為,他表示 GitHub 使用者將在三年內達到 10 億,而現在是 1 億。如果每個使用者都能透過對話構建軟體,軟體形態將發生巨大變化。軟體不再需要寫給很多人用,而是為個人、為我自己客製化服務。

    以前,我們需要程式設計師來幫忙設計和編程,而現在 每個人都可以創作數百個專屬套用 ,無需編程能力。普通電腦使用者可以讓 AI 來建立和執行指令碼,進行數據分析或視訊編輯等任務;或是透過 AI 建立整個 GUI 應用程式 ,僅執行單個特定任務。

    MIT 博士 Geoffrey Litt 曾提出了 可塑性軟體 的概念,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覺得是異曲同工之妙。所謂可塑性,是指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像改文章一樣改造自己的套用,將不同應用程式的最佳部份取出進行軟體重組。AI 使得使用者和企業能夠擴充套件和修改現有軟體適應工作流程,並創作出數百個屬於自己的套用,自動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而對於企 業來說, 現在企業所用的系統大同小異,沒有拉開數位化競爭力。但是每個企業有自己的流程與業務特性,這是比較矛盾的 。所以,企業能夠更多地自行開發軟體以滿足其客製需求 ,因 AI 讓客製軟體成本更低。 每家企業擁有企業專屬個人化套用市場 ,這是未來我們認為的發展趨勢。

    中國正處於這樣的機遇期,AI 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工具、軟體和數據基礎,中國有機會在這個市場上與美國並駕齊驅。希望與大家一起合作,構建下一代大模型時代的新開發者生態,謝謝!

    由 CSDN 和 Boolan 聯合主辦的「2024 全球軟體研發技術大會(SDCon)」將於 7 月 4 - 5 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舉行。

    由世界著名軟體架構大師、雲原生和微服務領域技術先驅 Chris Richardson 和 MIT 電腦與 AI 實驗室(CSAIL)副主任,ACM Fellow Daniel Jackson 領銜,BAT、微軟、字節跳動、小米等技術專家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軟體開發的最前沿趨勢與技術實踐。

    大會官網: http://sdcon.com.cn/ (可 點選 閱讀原文 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