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中國蜂蜜的消費量比產量更大?我們買的蜂蜜究竟是什麽

2024-04-01資訊


中國,世界蜂蜜第一大國。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數據,2021年中國蜂蜜的總產量達到47.27萬噸,其中出口量14.6萬噸,均位居世界第一。

但算上進口的數千噸蜂蜜,統計表上每年可供中國人14億人消費的蜂蜜,只有33萬噸:人均不到250克。

奇怪的是,另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中國蜂蜜年均市場規模,早已突破450億元。

簡單做個除法,就能發現其中不對勁——這還不算更廉價的大宗貿易、食品工業用蜜。

那麽,我們喝進去的所謂「蜂蜜」,到底是什麽?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 【食味藝文誌】 ,並回復 「蜂蜜」 ,可閱讀起底洛陽水席歷史的文章【國產蜂蜜潰敗錄】~

毋庸置疑,西湖醋魚不好吃。

神乎其技的大廚們,想盡辦法讓西湖醋魚變得好吃,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清水餓養、抱腌、改味型,甚至換魚。

但大廚們似乎產生了集體性失憶——忘記了真正好吃的食物、真正靠譜的烹飪方法,是不需要過分修飾和魔改的。

這種集體性失憶,實際上變相推動了西湖醋魚的江湖罵名。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 【食味藝文誌】 ,並回復 「西湖醋魚」 ,可閱讀深度解構西湖醋魚的文章【西湖醋魚潰敗史】~

食味藝文誌的號主魏水華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為數不多我們堅持開啟的公眾號。

正如食味藝文誌的slogan: 讀萬卷書,吃萬裏路。

美好的食物固然有口皆碑,但難吃的食物裏,可以看到更多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的賽局與流變。

魏水華還寫了什麽?

北的傳統正宗美食,永遠是一個等不到的戈多。

不管東北的網友對「小時候的味道」描述得多麽繪聲繪色,當真正來到這裏覓食的時候,排名靠前的推薦餐廳,永遠都是川菜、重慶火鍋、北京烤鴨、麻辣燙、涮羊肉,甚至雲南米線。 而那些售賣鍋包肉、熟食、豬肉粉條的東北傳統餐廳,則多半會被本地朋友勸退:「不正宗了」「味道變了」。

東北美食,把自己活成了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無人見過真容的武林高手。

而這一切的起因,就是幾十年來東北地區持續的空心化。

為什麽番茄與中國菜格格不入?

至今為止,中餐裏的番茄依然是一種極端平民的食材。雞蛋炒西紅柿、雪山蓋頂(糖拌西紅柿)、西紅柿雞蛋湯,是中國人不論地域、不論年齡、不論階層,人人印象深刻的家常料理。

但除此之外,川魯粵淮揚等經典大菜裏,番茄幾乎絕跡。少數如「松鼠桂魚」「滬式豬排」那樣,作為油炸菜的澆汁、蘸汁;或者與牛肉、豆腐、馬鈴薯等一起入燉湯, 隱隱約約,都能看見「西食東漸」的影子,而非原發中餐。

重口味正在毀了中國人麽?

明末以來,辣椒迅速攻陷川渝地區的江湖,並以一種席卷山河的氣勢,在川、魯、粵、淮揚幾個大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即便是文人氣最濃、特別註重清淡飲食的淮揚菜,也視辣椒為祛腥利器,以少量辣椒遮蔽水產、水禽中的氣味。

這種味覺的變化,和明帝國皇室發軔於社會底層有關,和資本主義萌芽之後百姓大眾的自我意識覺醒有關,也和15世紀之後航海技術進步、世界被打通有關。總之,它可能讓士大夫們覺得斯文掃地,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則是市井的勝利、庶民的勝利。

重口味的本質,是人類自身對胺基酸、糖、鹽的生理性需求,對辣椒素、蔥素、蒜素和其他植物芳香物質的嗜好性需求。拋開健康問題不談,人們變得重口味,就是人們開始正視味覺需求、自我需求的人性解放。

洛陽水席,一個讓食客們心照不宣相視一笑的名字。

號稱千年歷史、傳統老菜,袁天罡、武則天、慈禧太後的故事讓人肅然起敬;吃的過程講究很多、彩頭也很多,烹飪手法叫水到渠成、上菜過程叫行雲流水、吃飯環境叫上善若水、宴席排面叫萬水千山。

但華麗的瓶子裏裝的是什麽呢?切成細絲,偽裝成燕窩的白蘿蔔;粉條合面油炸,偽裝成肉丸子泡在酸辣湯裏;紅薯粉搓成粗條,用一丁點肉末調味,偽裝成海參;勾了濃芡,吃著頂肚子的面條……

好不容易上來個肉菜連湯肉片,實際上與福建早餐店裏三五塊錢一碗的,用澱粉抓拌捶打上漿的平民小吃福鼎肉片並無實質區別。只是香菜胡椒的調味,改成了洛陽人愛吃的酸辣口。

怎麽看都不像是宮廷官宴,倒像是中原窮苦百姓操辦紅白喜事,素菜葷做、大鍋出品的流水席。

每一位真正的吃貨,必定也是美食江湖的行旅者,美食世界的質疑者。

關註 【食味藝文誌】 ,從食物的角度,閱讀這個有趣的世界。

掃描下方二維碼

看更多精彩內容

做行走世界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