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媽,春節快給我狠狠打麻將

2024-02-10資訊

每到大年初一,全國人民就會搬出他們最統一的娛樂方式:打麻將!

現在,你的老媽是不是已經燙著最新款的時髦頭型,邀來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四四方方地圍坐在麻將桌前搓上了。

長輩們洗牌、碼牌、抓牌、看牌,一套動作下來,動作振幅之大,就像打了一套太極拳。要是自摸或者和牌了,就更加酣暢淋漓,簡直恨不得跳起來了。

很多年輕人或許對打麻將有誤解,覺得這只是老年人玩物喪誌的一種表現,但其實,它的好處之多,足以讓你心甘情願地說一句:媽,快給我狠狠打麻將。

一場麻將,心情舒暢

一場麻將搓下來,首先能收獲的就是舒暢的心情。

要知道,中老年人能有一個好心情其實並不容易。大腦功能的退化、退休生活帶來的急劇變化和無所事事,導致他們往往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表明,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進而產生了焦慮、抑郁等癥狀。甚至,中國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死亡,老年人是自殺率最高的人群[1]。

身體的病痛、子女的忽視、記憶的衰退,種種因素都可能使得許多老年人長期處於焦慮和抑郁的情緒中 / 圖蟲創意

而按照一般的理解,相比於在家無所事事、孤獨無依,中老年人更多地進行社交活動應該有利於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減輕抑郁癥狀。

事實的確如此。透過對「台灣老年追蹤調查」十八年間獲得的多波次的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者發現,參與包括興趣愛好、誌願服務等方面在內的社交活動,使得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得到了顯著的緩解[2]。

更為重要的是,持續的社交更能緩解老年人的抑郁癥狀,而即使是在進入老年後才開始社交,也比完全不參與要好得多[2]。

正因為這樣,如何讓老爸老媽們走出家門、擁抱更加豐富的社交生活,無疑是除了工作之外,困擾年輕人的頭等大事。

興趣愛好、誌願服務等社交活動是治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良藥 / 圖蟲創意

在中國的語境下,麻將可以說是一項普及全民的社交活動。這個時候,街頭巷口的一個個麻將館,都可以是中老年人們的快樂天堂。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和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分析了「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中大約1.1萬名45歲以上中老年人的社交活動和抑郁癥狀。他們發現,對於城鎮的中老年居民來說,一周至少一次的麻將活動對於降低他們的抑郁癥風險具有顯著作用[3]。

仔細想想,麻將玩法多樣、策略萬千,每天光是研究怎麽打得更好、贏得更多,就足以讓中老年人沒時間去抑郁了。

而且,打麻將這種娛樂解壓的方式,相較於其他放松心情的方式來說更加有益。

在研究震後災區民眾心理健康時,中科院心理所就發現,有打麻將習慣的受訪者更少出現抑郁、睡眠問題,這是因為打麻將給他們帶來了社會支持。相比之下,吸煙、飲酒就無從提供這方面的裨益[4]。

街頭麻將對於老人們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娛樂解壓方式/ 圖蟲創意

更為重要的是,打麻將帶來的舒暢心情不單單表現在生理性的抗抑郁上,更突出表現為一種由內而外的、深層的幸福感。

研究者曾經深入麻將大省湖南、廣東和四川的14個鄉村麻將館發放問卷,發現對於農村中老年群體來說,適度的麻將娛樂能夠增強他們的心理資本,進而提高他們在生活滿意度和總體情感指數方面的幸福感[5]。

由此可見,沒有什麽問題是一把麻將解決不了的。麻將桌不大,但它好像就是有那麽一種魔力,能夠隔絕外界紛擾,讓人無論運氣好壞、輸贏如何,都可以在笑罵之間忘卻煩心事,擁抱好心情。

能益智的麻將,非打不可

每次回家,爸媽可能都喜歡在你面前嘮叨自己記性又不好了,或者就是腦子轉不過來,話到嘴邊卻又說不出來。

他們的感受其實並非個例。老年群體認知能力下降的趨勢隨年齡增長而普遍存在,這種下降主要與流體智力的衰退有關,具體表現為老年人記憶力減弱、知覺遲鈍、處理和獲取資訊的速度減慢等[6]。

這個時候,尋找有效的方式,盡可能減緩老年人認知衰退的速度和趨勢,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當我們把視線聚焦在麻將之上時,就會發現,它首先是一款益智類的娛樂活動。

盡管麻將入門容易,但想要摸清其中的套路、提高自己的勝率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從賽局論的角度來看,麻將的資訊集平均大小遠高於德州撲克、橋牌等非完備卡牌類遊戲。 相關學者構建麻將賽局AI演算法時,發現每次決策均需考慮10的48次方種情況,才能做到把把皆贏[7]。

麻將的玩法很多,且在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胡牌方式 / 圖蟲創意

而實際打麻將的時候,也相當考驗參與者的記憶和進行復雜的機率計算的能力。不僅如此,參與者還需要時刻猜測其余三家想要做出的牌型,這樣才有機會贏牌。

例如,當有人想要做清一色的條字大滿貫牌時,其他的賽局者就會相應地采用占優策略,不打條字而打萬字或筒字的牌,從而抑制對手達到目的。

或者,當對手先後打出二筒和四筒時,他既可能是想拆搭子,也可能是在打這兩張牌分時別抓進了六筒和七筒。

也就是說,每一張牌都需要研究,因為每一張牌都提供了資訊。

因此,打麻將的過程也是鍛煉大腦的過程,它往往能緩解認知障礙。 再具體一點,打麻將對認知能力的改善主要是透過有效增強短期記憶、註意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方式實作的[8]。

早在2006年,香港的研究者就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93個62歲以上有癡呆癥狀的老人,將其隨機分為每周打兩次或四次麻將的兩組。

透過十六周的實驗發現,無論打麻將的頻率如何,他們在簡短智慧測試、數位跨度任務等各種認知能力測試上的分數都有所提高。即使實驗結束後一個月,打麻將帶來的好處也仍然持續存在。因此,他們甚至建議將打麻將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癡呆的手段[9]。

打麻將可以有效鍛煉大腦,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與執行功能 / 圖蟲創意

2020年對四川省一家養老院的56名輕度認知障礙老人做的類似實驗也得出了類似結論,認為連續十二周每周三次的麻將活動改善了老人的執行功能[10]。

不過,打麻將的好處還不止益智這一點。如果把打麻將和休閑性質的身體活動結合起來的話,對於認知功能的改善會有更大的幫助[11]。

同時,打麻將作為一項雙手並用的活動,在碼牌抓牌的一系列動作中,就連平時使用頻率不高的非利手也經常被使用,這個需要精確動作的過程就會提高老年人定位和抓取物體的準確性,從而提高手眼協調能力[12]。

打麻將,讓老人生活更美好

改善心情、鍛煉腦子固然都是打麻將能給老年人帶來的好處,但這些好處畢竟只停留在身心機能層面。

然而,要衡量老人的生活品質,除了身心健康與否之外,更需要關註老人的獨立能力、社會關系以及環境適應與融入等方面[13]。

就比如說,在麻將風行的川渝地區,人們既可以以家庭單元為基礎「殺家搭子」,維持親朋好友間的交往、增進感情,也可以打破和陌生人之間固有的界限,構建新的人際關系。

在串聯起家裏家外的過程中,打麻將便成為了一種典型的地域生活方式[14]。

此時,它往往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

要知道,打麻將不僅追求手氣好還有和牌的快樂, 它所營造的有益的社會交往和相互信任的社會環境,還能夠讓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壓力都得到緩解[15]。

這是因為,老人們透過打牌,找到自己的牌搭子,大家在牌局間隙分享各自的老年生活經驗,獲得對方深以為然的贊同、支持。在進行鼓勵和寬慰的同時,還可以在日常的勞動、照料上提供幫助[16]。

麻將桌上的「牌搭子」可能會變成生活中的好朋友,互相提供更大的心理寬慰 / 圖蟲創意

不只是緩解壓力,打麻將還能提高資訊流通的效率,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研究發現,相比於獨處環境,社交環境為人際交往提供了更多機會,有助於個人獲得更多關於健康行為和健康生產的資訊,能夠緩解健康資訊缺乏的困境[15]。

試想,當老人們邊打麻將邊擺龍門陣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談論自己最近的健康狀況。

在左一言右一語中,老人們互通有無。向對方推薦有效的藥物和專業的醫生的過程,往往能促進疾病的發現和治療,幫助老人獲得一些改善自身健康的關鍵資訊。

老年人們在打麻將過程中交流資訊,從而使彼此都更加重視鍛煉 /圖蟲創意

另外,對於中國的老年人來說,還有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他們往往會隔代撫養孫子孫女。

研究表明,在中國,有超過半數的中老年人為子女的核心家庭提供照料孫輩的幫助[17],這個行為的比例是南韓的十倍左右[18]。

也就是說,老年人在和熟人朋友打麻將的同時,還需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孫女。

這個時候,孩子在社交場合的出現,不僅會使得老年人產生對他們的責任感,對自己的責任感同樣會隨之產生。這樣,老年人便會盡量克制抽煙等風險性的活動,改善生活品質[15]。

這樣看來,老年人打麻將的過程更是與他人建立聯結的過程,這種聯結能緩解壓力、流通資訊和增強責任感。

也正是這種聯結的存在,讓「陌生人社會」重新成為「熟人社群」,營造出更加美好的社群生活。

大過年的,這次可別對爸媽愛上打麻將這件事說三道四。相反,勸爸媽狠狠打麻將,乃至陪他們一起打麻將,才是大年初一的正確開啟方式。

圖片編輯 | 呂博妍

內容編輯 | 何 茗

文獻稽核 | 俺姓瑤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招聘

多崗位實習生和線上作者

點選下方連結,投遞你感興趣的崗位

[1] 欒文敬,楊帆,串紅麗 胡宏偉.(2012).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75-83.

[2] Chiao, C., Weng, L. J., & Botticello, A. L. (2011). Social participation reduces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an 18-year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Taiwan. BMC public health, 11(1), 1-9.

[3] Wang, R., Chen, Z., Zhou, Y., Shen, L., Zhang, Z., & Wu, X. (2019). Melancholy or mahjong? Diversity, frequency, type, and rural-urban divid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and old-aged Chinese: A fixed-effects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38, 112518.

[4] 祝卓宏,吳勝濤,王文忠,史占彪 張建新.(2009).打麻將、吸煙、飲酒行為對震後災區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03),551-555.

[5] 張顯春.(2019).歡樂還是幻樂:麻將娛樂對農村中老年群體幸福感的影響機制.西北人口(04),46-57.

[6] 向迪,倪晨旭 王震.(2023).老年人認知衰退難題的破解:基於社會活動參與的視角.人口與社會(06),68-82.

[7] 李霞麗,王昭琦,劉博 & 吳立成.(2023).麻將賽局AI構建方法綜述. 智慧系統學報(06),1143-1155.

[8] Chu‐Man, L., Chang, M. Y., & Chu, M. C. (2015). Effects of mahjong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0(9), 995-997.

[9] Cheng, S. T., Chan, A. C., & Yu, E. C. (2006).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ahjong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persons with demen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 journal of the psychiatry of late life and allied sciences, 21(7), 611-617.

[10] Zhang, H., Peng, Y., Li, C., Lan, H., Xing, G., Chen, Z., & Zhang, B. (2020). Playing mahjong for 12 weeks improved execu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peopl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study of implications for TBI-in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1, 178.

[11] Ding, M., Ouyang, H., Zhang, C., Jiang, L., Zhuang, R., Dong, X., ... & Tao, Q. (2021). Mahjong playing and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alleviate cognitive symptoms in older community residen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30(1), 89-97.

[12] Tsang, W. W., Wong, G. C., & Gao, K. L. (2016). Mahjong playing and eye-hand coordination in older adults—a cross-pal study.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8(10), 2955-2960.

[13] 郝元濤,方積乾.(2000).世界衛生組織生存品質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現代康復(08),1127-1129+1145.

[14] 龐昱. (2020).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麻將——以重慶Y街道為例.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15] Folland, S. (2008). An economic model of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Health Economics, Policy and Law, 3(4), 333-348.

[16] 汪羲忠.(2014).麻將休閑對農村老年人自我認同的建構.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7] 馬春華,石金群,李銀河,王震宇 & 唐燦.(2011).中國城市家庭變遷的趨勢和最新發現. 社會學研究(02),182-216+246.

[18] Ko, P. C., & Hank, K. (2014).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 and Korea: findings from CHARLS and KLoSA.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9(4), 646–651.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劉林婷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台回復「招聘」即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