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而工作?人應該怎樣活著?
今日,仍有一些人以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方式活著,用我們遺失又渴望重拾的沈靜與專註、 熱烈與篤定 在勞作 , 他們大多有著相似的「名字」——守藝人。
在我們不再關心紙張的質地,甚至於放棄紙張書寫的今日,在富陽,蔡月華和妻子仍在堅持制作「元書紙」。 他們每天4點起床,忙碌一天制作1200張元書紙,每被收走一張,僅能 得到 0.55元。
這種古老的手藝,砌不起三層小樓的住房,那是做卷簾門生意的村民才可能達到的富裕程度。
元書紙是中國傳統的書畫用紙當時代沖刷歷史的榮光,毛筆已從主流書寫退居到文人雅士的案頭,樸素的毛筆材質,在制筆大師李小平眼裏仍有不同的品相,兔毫裏分為紫毫、花毫、三花、五花、七花,紫毫毛色漂亮,易折損也至為珍貴。
在工業標準之外,這是手藝獨有的美感和生命力。
刻字是毛筆制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在李小平看來,制筆的關鍵在於,如何搭配性狀各異的動物毛,以達到特定書寫效能
在一把名匠落款的手工壺可以賣到幾十萬的時日裏, 「紫砂泰鬥」顧景舟仍靜心於室,花上幾年只做一把壺, 離世之後,家中至今套缸裏還放著沒完工的作品……
「這些樸素的手藝人,絕不是聖人君子,更不是人間國寶。他們就是每天拼命地為了養活家人而勤奮勞作的普通人。當我們對於人生道路產生迷惘的時候,可以去認識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人生態度、對勞動的認識,以及他們在手藝上的氣質,也許那才是人本來應該有的活法兒。」
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裏,曾如是講述著我們認識日本匠人的意義。當時,我心裏也兀自期待著, 一本「中國版的【留住手藝】」,帶我們去感受中國人,如何像個匠人一樣活著。
廬州木雕傳承人張參忠在細刻【清明上河圖】局部場景今天,我們終於等來了這本【東方守藝人: 在時間之外】。
它是由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記者、主筆艾江濤、葛維櫻 等人歷時多年,走訪中國10多個省區市,采訪數十位非遺守藝人後書寫集結而成,為我們展示了中國非遺傳承一線守藝人少為人知的 故事 。
在現代工業的沖刷下,手工業面臨無可避免地消失,閱讀這些守藝人的故事,也許能為我們留住一份中國人的精神底氣,珍藏一份人賦予物的體溫、人對待人的真誠,也使我們獲得一份對自我人生的篤定。
今天推薦的版本,也是給大家爭取到 作者親筆簽名版 ,意義非凡
21種絕美手藝,每一次回眸
都是一次審美的積累,一次記憶的傳承
小時候對古建築上的精細木雕、門神年畫向往不已,長大後眼見它們被冷落,卻不知該以何種方式去傳承?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李永革古宅構物原件和復制品對比
走進博物館,不知那些「小眾」的手藝到底美在哪裏,難在哪裏?
無論是你剛接觸傳統手藝的新人,還是中式文化的堅定追隨者,這都是一本值得你一讀再讀的溫暖之書。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選取21個中國傳統手藝中至為精美、極具東方美學底蘊的種類,像
富陽紙、龍泉瓷、元青花、傳統漆器、廬州木雕、中國刺繡、木板年畫
等,記錄了處在傳承和變革中的古老手藝,講述傳統手藝傳承背後的故事,以及守藝人在漫長歲月裏不滅的熱情。
元青花燒制工藝之修坯
饒 克勤及家人仿制的元青花瓷
翻開它,你能在這裏發現手藝之美。有很多技藝和手工藝品,堪稱一眼封神,百聞不如一見!
在上海,顧繡講究劈線,一根絲線要劈成64股,如此細的線一天繡下來不過半片葉子;
顧繡韓希孟繡花卉草蟲系列之【遊魚】
在北京,為了復刻一張【韓熙載夜宴圖】,木版浮水印傳承人足足刻出了1667塊木版;
在宜興,制壺幾乎是一生的修行,而徐門制壺的家族傳承已經跨越了5代……
徐門老四徐秀棠,現在為紫砂雕塑開門立派守藝人如同推動滾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看似重復的手工勞作裏,讓手藝品長出了血肉。 當我們越是深知手藝之難,便越對手藝之美心存敬畏。
紫砂工藝「傳統全手工成形技法」所用到的工具多為竹、木材質
手藝人積累半生、少與外人道的實操經驗,對自然材料的運用、作品的靈感瞬間
……在書裏都有實地采訪的第一手資料,為你專業而生動地講述。
讓你漲足知識,成為「半個手藝大師」。
像要做好一支毛筆 ,竟然有多達120道工序,光是毛筆筆頭的筆柱和披毛的制作,又能細分出選料、理毛、去脂、去絨、齊毛等14個環節;
當你被一件 徽州漆器 的外在美所震撼,你可知,光是「看不見」的胎骨的制作,就」占了整個漆器制作時間的一半」。 從制作胎骨、裱布、上漆、打磨、推光到終完成, 你都能在這裏讀到現場感的細節解讀,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件漆器的誕生。
漆胎青花瓷的燒制、手工皮影的刻制、傳統漆器的打磨、古建築的修復…… 它們身上共同烙印的傳統文化美學基因,如臍帶般連線了過去和當下,讓我們得以觸摸文明的溫度,洞見中國人靈魂的底色。
對傳統手藝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審美的積累,也是一份記憶的傳承。
一窺守藝人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哲學
在變動的世界裏,找到屬於你的活法
相比古老技藝的通識講述、遺產保護的宏大敘述,這本書更多的是把我們帶到手藝的「現場」, 讓手藝人講述代代相傳的技藝、生活和現實生存。
復原真紙的守藝人貢斌,此制作工序為「劃漕」當傳統年味在劇烈轉型的中國漸漸消散,木板年畫何以延續它的生命力?
鳳翔年畫傳承人邰立平正在為一幅大門神手工填色
在傳統皮影如燭閃爍的地平線上,關中皮影最後的「三劍客」正經歷著怎樣的命運人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陜西皮影傳承人汪天穩沒有過度吹捧「匠人精神」的神聖性,只是誠實地記錄、真實地還原著手藝人認真活著,專註做事的「當下」。 是當下不可多得的中國民藝生存現狀實錄。
在這裏,不僅能讀到鮮活的
人生故事
,還可以一窺守藝人所遵循的
生活哲學。
「從‘美’的目的出發,不需要追逐社會而保持它自己的節奏」, 在處處追求有用的時代,漆器大師甘而可直言「漆器無用」,卻在日復一日的如琢如磨間,用一己之力把中國漆器送進了世界級博物館,告訴世人,這種被譯為「japan」的漆器,至好的技藝在中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甘而可此視訊素材由甘而可先生提供
「一個人如果一生專註於一件極簡單的事情,並不刻意設定目標,日復一日,他就可以達至絕活」, 在「當代陶藝大師」鵬師傅看來,如果每天都能做好事情,手上就有一輩子的活計。
在別人看來枯燥無味的生活,在手藝人這裏,自有一種優美單純的節奏。 平緩踏實,心無旁騖,是他對手藝的態度,也是對萬物的尺度。
曾鵬師傅工作照他們沈潛於造物的寧靜歲月,在多變的浪潮裏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守住了手藝,也守住了生活。
「聚元號」弓箭鋪第十代傳人楊福喜正在制作傳統弓箭的弓胎,又稱「刮胎子」
是眾人走一條大路,還是一個人走一條小路?在順流而下的時代裏,如何實作逆流而上的人生?讀完這些大師的守藝人生,相信你也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民藝愛好者一生必讀
超百幅高畫質照片,
珍藏手藝帶來的感動
超百幅高畫質照片,全彩印刷,立體呈現手藝精雕細琢的過程。
像漆器的制作過程,生漆和灰、生漆攪拌、調漆、打墊、上漆、打磨、拋光到犀皮漆紋理細部,都一一呈現,補足了文字缺失的畫面感;
木版年畫的畫版和刻制工具,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技法」所需的工具,瓷器的修坯、拉坯……則讓我們看到匠人的日常工作狀態和與之日夜相伴的工具,真實而親切;
復燒的元青花、門神年畫、沈香雕刻等成品,每一件的情感和溫度都溢於紙上,叫讀者雖不能至,仍心向往之。
圓背精裝,用犀皮漆紋理設計而成的內封,道盡了中國傳統手藝大道至簡,悟者至成的境界。
傳統手藝愛好者翻開它,從此開啟一段由內而外的心靈震撼之旅;
想要接過手藝傳承的年輕人收藏它,或許能從中找到一生想要追隨的技藝;
在單一評價體系裏疲於內卷的打工人,哪怕只是偶爾停下來,閱讀它,也能從不同的人身上重新得到啟發,感受人生是曠野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