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一面鏜鑼一架鼓,這項「非遺版」的說唱藝術你聽過嗎?

2024-06-27旅行

提及說唱,想必大家會聯想到綜藝節目中常見的饒舌表演。然而你知道嗎?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柯瑞,有許許多多的曲藝類計畫,包括說、拉、彈、唱等各種藝術形式,它們被譽為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截止2024年,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中,共有6個曲藝類計畫,分別是鑼鼓書、評彈、浦東說書、獨腳戲、宣卷、上海說唱。別看數量不多,但每一個計畫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今天就請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鑼鼓書」的故事,感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吧!

追根溯源,尋歷史音韻

鑼鼓書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了「巫占、民俗、娛樂」演變的「三步曲」。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 過去人們為了祈求太平,常舉行「太蔔」活動,透過這種儀式,來祈求驅瘟逐疫、保佑平安,「太保」這個名稱便是由此衍化而來。「太蔔」儀式以說唱的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以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與宗教無關。

清朝嘉慶年間,鑼鼓書被稱為「唱說因果」,用鏜鑼書鼓、鈸子演唱,因此出現了「鈸子書」「敲單片」等別稱。 清末民初,鑼鼓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演變成為單獨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20世紀初,民間說唱藝術在上海快速發展,規模空前。 在上海的市郊以及毗鄰地區,就有各式書場近千座,聽書成為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潮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鑼鼓書在上海地區比蘇州評彈還要紅火 ,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的茶園「魯班閣」。

1957年,當時的上海市文化局深入市郊挖掘民間曲藝,拉開了振興民間說唱藝術的大幕。 同年,藝人胡善言創作了現代中篇節目【打鹽局】。1961年,當時的南匯縣文化館也推陳出新,編演了第一部以「鑼鼓書」為曲種名的現代短篇節目【蘆花蕩裏稻谷香】。 從此,「太保書」也正式改名為「鑼鼓書」,以嶄新的面貌逐漸在曲藝舞台上復蘇。

鑼鼓書走進中央電視台演出

鑼鼓書主要流行於上海的南匯(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和周邊鄉鎮,以及浙江的平湖、嘉興等地區。 當時的南匯屬於上海遠郊地區,往返上海市區交通不便,人員往來不如今天密切。從保護文化生態的角度而言,這對南匯當地的民俗和民間文化的保存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沒有受到城市文化太大的沖擊和影響。

1996年,南匯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鑼鼓書之鄉」。2004年,鑼鼓書被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計畫。 此後,「鑼鼓書」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如今保護單位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

說因唱果,品藝術特色

鑼鼓書是用滬語說唱,用鏜鑼、書鼓、書鈸伴奏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 早期的鑼鼓書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

鑼鼓書表演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常見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 流傳過程中,因地域的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

鑼鼓書的表演藝術形式非常豐富, 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十字藝訣」,即「說、表、唱、做、擊,手、眼、身、法、步」, 並輔以帽子功、扇子功等精湛技藝。

如今鑼鼓書的表演以雙人或多人站立演唱為主

鑼鼓書的形式多樣,主要分為三大類:占蔔儀式、民間信仰儀式和社書儀式。

第一種是「占蔔」儀式 ,古時稱為「太蔔」,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技藝。

第二種是「民間信仰」儀式 ,藝人稱之為「社書」,當地俚語則稱之為「太保」。這種儀式主要分為待佛書、接廠、謝菩薩、按香台四種型別。

第三種是唱「社書」儀式 ,其演出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各種人物傳記、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其中,占蔔和社書依然保留著與宗教儀式的聯系, 而民間信仰已逐漸演化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目前鑼鼓書最常見的表演形式。

鑼鼓書在社群巡演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鑼鼓書的劇本稱「指令碼」,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家庭倫理和歷史故事,具有濃厚的民俗風味特點。 專業演出以長篇和中篇的傳統書目為主,業余演出則以現代題材的短篇和開篇為主。按形式分,可分為小書(側重唱的文書)、大書(側重開打的武俠類說書)。按題材分,可分為史略傳說、人物傳奇、言情小說以及現代作品。

鑼鼓書作為上海民俗文化中的一項獨特藝術形式,有著古老且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是上海民間曲藝不可或缺的藝術瑰寶。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依存性、祭祀性、娛樂性和音樂性的藝術特征。

世代傳承,唱時代新聲

鑼鼓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重要的角色,對於戲曲研究乃至民間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價值。 它融合了獨特的江南民間文化與河南、浙江、江蘇等地的民間音樂元素,眾多傳統鑼鼓書曲目被改編為地方戲曲,為戲曲藝術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長期以來,鑼鼓書的表演致力於歌頌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成為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近代以來,不少原創的鑼鼓書作品將弘揚主旋律作為題材,其豐富多彩的樣式和唱腔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藝術素養。

近年來,鑼鼓書作為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推動社會和諧、構建法治社會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2024年第二屆上海法治文化節浦東主場活動上,浦東新區的新場鎮帶來了原創的鑼鼓書節目【擦亮浦東法治「金名片」】,以獨特的方式唱響法治贊歌。

鑼鼓書藝術發展至今,經歷了一代代人的匠心傳承。 自20世紀90年代起,相關保護單位透過定期舉辦鑼鼓書傳授班,建立鑼鼓書培訓基地,不斷推動鑼鼓書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傳承人胡善言(右)與談敬德(左)

時至今日,鑼鼓書藝術已經歷了十代藝人的傳承,累計達300余人。 這些藝人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藝方式,使得珍貴的手抄劇本和木版刻本得以妥善保存,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傳承人顧佳美指導少兒排練鑼鼓書節目

了解了「鑼鼓書」的故事,你是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呢? 如今,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及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佳節,浦東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依然可以聆聽到鑼鼓書這項傳統的民間說唱藝術,平日裏,不少書場更是定期舉辦包括鑼鼓書在內的曲藝交流和各類演出。 明快的鼓點,伴隨著吳儂軟語的獨特韻味,宛如一曲穿越時空的樂章,令人如癡如醉……

圖片來源: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

資料:上海非遺

編輯:劉義

推/薦/閱/讀

公布

特別聲明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姓名標示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系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系姓名標示授權、稿酬等事項。

推文內容資訊供參考,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

信箱:[email protected],微訊號:shwh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