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都江堰放水節——獨一無二的水利民俗

2024-03-30旅行

2024都江堰 放水節

倒計時5天

都江堰「放水節」正式起源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都江堰放水節有兩層意義:一是為了紀念當年馴服岷江,興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蜀郡太守李冰;二是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稼穡豐饒。 1000多年來,放水儀典傳承不息,已成為今天都江堰的一道最獨特的風景。

放水節上最有趣的一幕就是「打水頭」,當溫馴的岷江水穿過馮槎圍堰,情懶地向南流淌時,人們用竹竿、 石子擊打水頭,以求來年幸福美滿。「打水頭」是放水節上最生動的場景,而古堰的千古魅力在片歡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千年祭典,凝固歷史的悠遠

每年清明,在都江堰的「放水」 祭祀儀式上,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河道之畔旌旗招展,萬眾肅穆, 隨著主祭官一聲令下, 莽號手們吹響雄壯的莽號,蓑衣男子在號聲中跳起榪槎舞,戴著古儺面具的壯漢搖著風鈴跳起祭祀的儺面舞蹈,展現了古蜀文明的濃郁、神秘、古樸......歌號中,主祭官和兩位陪祭官緩緩步上聖台,一幅模仿漢朝儀軌的都江堰放水祭祀圖立刻展現眼前:祭官戴沖天方冠、披錦繡長袍,端高香繞場祈福,跪拜河神、天地,再上香於香鼎之中,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禱。

上香完畢,兩位陪祭官展開祭文絹帛,由主祭官宣讀:「李公精神越歷史之長河, 跨天府之遼闊,浩蕩奔流於江河,熠熠生輝於天地......」與此同時,一匹白馬從遠處江堤沿江飛奔而至,馬上的騎士手執令旗高喊「放水喲」直奔到祭台前,將令旗交給主祭官——「今吉時已到,我眾砍榪槎一放水」,隨著主祭官的一聲號令,幾名身著蓑衣的堰工縱身跳上「榪槎」,揮動利斧,砍斷捆結著「榪槎」(榪槎是將數根巨型圓木的頂端紮在一起構成的三角架。它和簽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築堤,可截斷流水)的繩索,岸上十余名堰工見繩索一斷,立刻拉著繩索另一頭一齊用力,只聽「哢嚓」一聲巨響,攔河「榪槎」散落開來,露出一個缺口,頃刻間,滔滔岷江之水從決口處湧出,向川西平原奔騰而去。

自漢代以來,每到冬天枯水季節,都會在都江堰渠首處利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阻擋外江水進入內江,從而完成對內江河道的清淤、修繕任務。到了來年清明節時,成都平原需要春水灌溉,此時,人們就必須拆除榪槎圍堰,將岷江水重新引入渠道。隆重而熱鬧的放水儀式便在這個時候舉行。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正式形成,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參與的節日,其形成時間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後來放水節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又被稱為「祀水」,民國之後又恢復了「放水節」這一稱謂。在歷史很長的一段時期裏,「放水節」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其盛況尤勝春節。

放水節的儀式在今天有所簡化,但據史料記載,古代放水節儀式相當繁復,大小步驟有數十項之多,如清代頒行的祭祀禮儀就有「祭王 (李冰父子)典禮;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進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祝」等30多項。可以說,在清明節這天舉行放水大典,既抒發了人們對歷代治水先賢的愛戴之情,同時也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經過歷史沈澱的「清明放水節」是今天中國水文化最獨特的品牌,是世界水文化的絕版,而它的文化意義也早已穿越時空,遠遠超過了活動本身。

打水頭,記錄下祭典的歡樂

當堰工們拉倒榪槎,從榪槎缺口處湧入的第一股水流就叫做「水頭」(當地也稱「水腦殼」)。就是這略顯渾濁的「水頭」在放水儀式上、在當地人心中卻有非同小可的意義。

「四川人習慣把頭稱為‘腦殼’,‘水腦殼’當然是指水流的頭一股了。據長輩們講,如果放水節時能撿上石子、泥塊打中水腦殼,一年便能順順利利,無痛無災......」,終於,在清明前後,我們等來了水腦殼,我們順著河岸追啊,打啊,把童年的笑聲撒了滿滿的一河。我們都跑不動了,累了。抹去頭上臉上的汗水後,才發現水腦殼已經流得不見了蹤影。這時,我們又會相互爭論起來——總說自己是第一個打到水腦殼的人。有時為了得出個結果,多有小朋友大打出手。就在大夥兒不可開交之際,那與我們一起追逐水腦殼的鄰家小妹總在身後大聲地說:‘都不要吵了,水腦殼是我先打到的!’於是我們也就安靜了,又開始去玩過家家的遊戲」。這是我筆下的「打水頭」的童趣和重要的象征意義躍然紙上。

放水節「打水頭」一般有幾個程式,最先是「堰工打水頭」。在水頭湧入的一瞬間,堤岸上的堰工一邊吼著開水號子,一邊手執竹竿向水頭猛打幾下,並告訴水頭:此行千裏要馴順聽話,不要打壞良田,不要沖毀橋堰,安流順軌,為民造福。挨了堰工的一頓「痛打」後,水頭逐漸壯大,向南奔流。此時,兩岸的群眾面對滔滔江水,歡欣鼓舞。年輕人拼命沿江奔跑,歡呼雀躍,不斷用小石子向水頭擲去;老人們則爭舀「頭水」祭神,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得福,求得神靈庇佑。

面對新鮮水頭,百姓總是開心不已,可此刻祭台上的主祭官滿臉嚴肅,不那麽輕松了——開水後, 他必須立刻走下 壇來,坐轎或乘車趕在「水頭」 之前到達省府成都,如果落在水頭之後,那當年便有「水不馴順」的危險。都江堰距離成都約50公裏,在交通尚不發達的古時,要比水流搶先抵達,還真的要費些力氣。據傳說,清代同治年間有位主祭官為了萬無一失、捷足先登,便特地取了個巧——讓差役騎上快馬,攜帶自己的官袍(取「袍服如人」之意)趕往成都,與此同時自己也乘輕車趕路。幸運的是,最後這位主祭官連同他的袍服都趕在了水頭前面。因「袍服如人」,所以當時的老百姓都戲稱——「有兩位官爺趕水,來年必有好兆頭了」,也許正是巧合,第二年天府之國還真風調雨順,莊稼大豐收。

在某些年份的放水節上,「打水頭」還有一項附加內容——搶鴨子。人們集資湊錢買來鴨子,投進水頭。鴨子撲棱棱入水,還沒來得及舒翅暢遊,岸上的年青人便爭先恐後,在一片喧騰中赤膊入水,搶捉鴨子。據說在水頭中搶到的鴨子,更有非比尋常的吉祥意義,而這個習俗也一直流傳並持續至今。

文據:成都日報 文佳君

水靈妹在此表示感謝

- END -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