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種草
999件種草好物清單
出來玩,衣食住行裏,「食」是很重要的一項,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因此,許多好吃的地方,成了著名的旅遊城市。
比如, 順德、成都、重慶、西安......
既然有好吃的城市,那麽就有「不太好吃」的城市,這些城市更是被網友評為「美食荒漠」。
前段時間,一個「當大家提到美食荒漠時,想到哪些城市」的投票,刷屏了朋友圈。
大家紛紛為自己心中的「美食荒漠」,貢獻出了寶貴的一票。
最終,
北京,杭州,深圳
進入三強。
那麽,這三座城市到底有多「難吃」呢?
▌ 杭州:西湖醋魚
杭州,這個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在許多人心裏它和美食荒漠應該掛不上鉤。
但是前段時間有個街訪,揭露了真實的杭州。
記者問一個從東北來的小朋友:杭州有什麽好玩的?
能說會道的東北「小凍梨」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杭州的景點——錢塘江、千島湖、西湖、浙大還有浙江博物館。
當被問到吃到什麽好吃的時候,小孩哥的沈默震耳欲聾。
在沈默的10秒鐘內,只見他眼神飄忽、皺眉抿嘴、埋頭苦想,終於在邊上人的提醒下說出了一句 「文創雪糕,好看又好吃!」
看到這裏,評論區不少網友曬出自己在杭州生活的心得:
「我朋友在杭州呆了半年,瘦了三十斤。」
這些言論讓本地人不服氣了,他們立刻為自己的城市正名: 誰說我們杭州只有文創雪糕的,明明還有很多美食......
如果要論把杭州推向「美食荒漠」最大的功臣是誰,那一定是「西湖醋魚」。
作為杭幫菜的代表,西湖醋魚本來的初衷是利用廚師的技法,讓魚肉吃出螃蟹味,應該怎麽吃都不會難吃,結果流傳到現在,各家對西湖醋魚的烹飪有自己的看法。
再加上近年來魚類生活的環境惡化,即便是圈養繁殖的魚,也達不到以前的品質了。
所以,現在的西湖醋魚已經成了一道帶有「怨念」的菜。
甚至有網友調侃:
「每一條魚都以自己被做成西湖醋魚為恥!」
當然,為了擺脫「美食荒漠」這個頭銜,杭州也做了不少努力,甚至還在網上懸賞如何擺脫美食荒漠。
但從政策釋出到如今已經接近一年的時間,網路上對於杭州美食的風評沒有任何的轉變。
沒辦法擺脫,杭州只能默默接受。亞運會期間,地鐵上還寫了:
記得對「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評價做好情緒管理。
▍ 深圳:沒有特色
其實說實話看到深圳的時候,旅行菌也驚訝了一下。
畢竟之前寫深圳的時候,覺得這裏是國內最包容的城市之一,所以應該不愁美食。
但或許是因為這裏太包羅永珍了,導致許多食物成了「四不像」,失去了靈魂。
網友辣評: 「就連速食連鎖品牌,來到深圳口味都下降幾個檔次」。
就連火鍋都不例外。
紅油火鍋——鍋底不香,死麻辣不麻木,紅油浮在表面,這就導致某撈的標準都可以排上Top3。
媒體曾經做過一期廣東各個城市的特色菜品評選,深圳位居首位的是麥當勞和肯德基..….
大家戲稱深圳是 南方地區中唯一的一座「北方城市」 ,甚至還榮獲 「速食之都」 這個榮譽。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2022年深圳必吃榜,攏共46家上榜餐廳,竟然有3家連鎖茶餐廳上榜。
而占據必吃榜榜單的,是東北菜(烤串、鐵鍋燉)、雲南、新疆、鹽幫、泰國、湘菜、椰子雞等等菜系。
尤其是 湘菜 。
走在深圳的大街上,看見最多的就是湘菜館,很多人也把深圳當成第二個「湖南」。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的街頭大約有 8000多家 湘菜風味的餐廳。
這就導致很多湖南人對深圳感到格外親切。
為什麽深圳的美食發展不起來呢?
那天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分析很對,說深圳因為大環境消費者流動性太大、選擇多、用餐時間極短,形成了一種類似交通樞紐的「美食荒島」效應。
慢工細作、煙火家常的餐飲業態,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沒有生存空間。
▍北京:豆汁
看到北京當選「美食荒漠」榜首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震驚,因為提起北京,大家能想到不少代表性的美食。
比如,烤鴨、涮肉......
可是仔細想想,除了這些之外,能被激起強烈食欲的京味代表確實寥寥無幾。
像 鹵煮、爆肚、炒肝、羊雜、豆汁 一類的地域特色被視為黑暗料理,許多食者淺嘗輒止。
如果說杭州上榜是也因為「西湖醋魚」,那麽豆汁就是把北京推上榜首的重要因素。
網上有不少北京的博主也演示過豆汁的吃法,一口焦圈一口豆汁,配上鹹菜絲那叫一個地道。
這也是很多老北京的標配。
許多人都會把豆汁當成豆漿,但真正去品嘗過後才知道,這倆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汪曾祺先生曾形容這東西是綠豆發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人覺得它像泔水,酸臭。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感受。
有人形容它是: 「就像40度的天,舔了一口大叔的胳肢窩」。
更有網友把豆汁形容為 「行走的生化武器」 ,如果說西湖醋魚是讓魚白死了,那豆汁的味道真可以說是浪費糧食了。
就連一些走南闖北的博主,也都敗在了豆汁的味道之下。
可是喜歡喝豆汁的人認為這股酸香是其他東西不能有的。
這種獨特的味道,就像臭豆腐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
真的「難吃」麽?
俗話說眾口難調,對於飲食習慣,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沒有統一的標準。
所以不能用「難吃」二字簡單的概括。
就拿北京來說吧,你說他「難吃」,可許多文學巨匠都曾在文章裏贊賞過這裏的味道。
老舍和梁實秋 描繪的北京美食總是平易近人,花費絕少,足堪解饞;
魯迅 曾有一段時光在北平度過,他嘗遍京城名館,其中「廣和居」是一家經營魯菜的名館,據說有道炸蝦球是紹興口味,深得他的喜愛;
郁達夫 也在北平有過短暫的駐足,在他心中,「若是喜歡吃吃酒、燒燒羊肉鍋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夠割舍……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座城市的飲食文化,和它的發展還有底蘊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就像是南北差異,南方以清淡為主,北方則重口一點。
你猛地讓南方人去北方,有人會難以適應。
同理,讓北方人去南方,也會有不少人難以適應。
所以許多菜,不能用簡單的「好不好吃」概括,也許你只是「不適應」它而已。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裏說的:
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他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釘選了千裏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多去走走,嘗試一下不同城市的美食,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嗯?
-End-
「如果覺得好看,歡迎點一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