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古之巨匠與現代「魔法修復師」:一場關於青銅器的時空對話|非遺新體驗

2024-04-18旅行

今年春天,全新開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成為滬上文旅場館的「頂流」。作為上海博物館東館的開館大展, 「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中。

此次「星耀中國」展覽上,首次展出的「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以一抹璀璨奪目的金光,讓觀眾一窺古蜀文明的輝煌與璀璨。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尊人頭像曾經殘破不堪,經過了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團隊的精心修復後,才得以重現其原有的莊嚴與神秘。

在這些千年遺珍的背後,觀眾還可以 直觀地感受到青銅器修復技藝的神奇「魔力」。 這項傳統的修復技藝,承載著文物修復師們對美的執著追求和對歷史的崇高敬意,每一件文物的復原,都是一場歷史與現代的時空對話。

2015年,「上海青銅器修復技藝」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保護單位為上海博物館。

修復師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修復三星堆文物

修復師參與三星堆最新出土文物的清理與修復

青銅器,是以銅為主要原料,透過鑄造工藝制成的器皿和器具。 青銅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出現在約公元前2000年,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和秦漢,歷近15個世紀。 尤其是在商周時期, 中國的青銅器鑄造工藝更是達到鼎盛,工藝精湛、種類繁多,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涉及當時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鬥轉星移,隨著時間的流逝,青銅器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外觀樣貌,唯有透過特殊的修復工藝,才能使其恢復往日的光彩。

青銅交龍紋鑑修復前後對比

青銅器修復作為一種傳統技藝,起源於清朝,伴隨著金石學的興起而不斷發展,成為文物保護和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門技藝由清宮作坊傳人張泰恩傳承下來,經其弟子王德山、王榮達等人的發展,1958年,由王榮達帶入上海博物館並逐漸發揚光大,此後影響力不斷擴大,放射線範圍覆蓋了江南地區以及山西、陜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多個省市, 如今已形成集焊接、補缺、刻紋、鑄造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體系。

根據上海博物館館藏青銅重器西周大克鼎

復制的高6.6公尺、重達16噸的中國最大青銅鼎

青銅器修復技藝步驟繁多,主要包括制定方案、清洗、除銹、拆分、矯形、焊接、補缺、刻紋、翻模、鑄造、打磨及外觀處理等12道工序, 修復師需嚴格按照工藝流程操作,從而確保每件受損的青銅器都能盡最大可能地恢復其原貌。

圖1:商晚期乳釘紋方鼎(修復前後對比)

圖2: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青銅禁組(修復前後對比)

其中除銹、矯形、刻紋、做色等環節是正確、逼真還原青銅器本來面貌的重中之重。 需要修復師在具備高超的修復技藝之外,對青銅器的形制、紋飾、銹色等細節有足夠的理解。

雷射清洗技術在青銅器修復中的套用

隨著技術的進步,創新的修復材料和修復工具也不斷湧現, 這些新興技術與傳統技法的不斷融合,使得青銅器修復的技藝更為科學化,也使得修復過程更加高效。

將3D掃描技術運用於傳統文物修復

AR技術在出土青銅文物中的套用

文物是連通古今的橋梁,修復師則是在文物、歷史與觀眾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的承造者。 正是 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以及秉承對歷史和文物的崇高敬意,細致嚴謹地完成修復工作,才讓許多破敗的文物重現昔日的風貌。

青銅器修復技藝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不僅承載著古代工匠的智慧,更體現了現代人對歷史的敬意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在學術領域,這一技術更對青銅器的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能夠幫助學者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資訊,從而深化人們對古代文明的理解與認識。

上博師徒兩代修復人在上博鎮館之寶大克鼎與大盂鼎前合影

在藝術層面上,修復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需要高度模仿和創造出與原件質感、紋飾相匹配的部份。同時, 青銅器修復技藝還具有實用價值,能夠有效控制有害銹蝕,延長青銅器的壽命,提升文物的保護價值。 透過這門工藝,每件被修復的青銅器都能以最佳狀態呈現給世人,既保存了歷史的痕跡,又展示了時光流轉下的傳統文化魅力。

如果您也被這絕妙的青銅器修復技藝所吸引,也想了解文物修復背後的故事, 一定不要錯過 本周六將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內舉辦的「青銅器修復技藝」的重磅講座!

講座特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傳承人、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珮琛,分享參與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寶貴經歷和豐富心得。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青銅器修復技藝的分享,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和文化探 索之旅,期待與您共同探尋那些被時光雕琢的文物故事!

活動主題

「沈睡三千年 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出土青銅文物的保護與修復

活動時間

4月20日(星期六)下午1:30

活動地點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3樓報告廳

預約方式

詳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

「上海非遺」公眾號

名額有限,約滿為止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

資料: 上海非遺

編輯:劉義

推/薦/閱/讀

公布

特別聲明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姓名標示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系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系姓名標示授權、稿酬等事項。

推文內容資訊供參考,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

信箱:[email protected],微訊號:shwh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