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平时对于期货有何认知,倘若买车能接受等待一年半载,那对于未来才能用上的高科技配置,大家愿意接受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MEGA发布会上对于理想全新5C超充的介绍非常吸引人。确实,从账面数据上来看,单枪峰值功率520千瓦,输出电流和电压分别能达到740安和1000伏,这些都非常厉害。媒体们的实测体验反馈也都很好,堪比手机的超充速率。
然而问题来了,5C超充站有多少?充电桩是否够用、用户所在城市是否已经覆盖且普及。如果车主想用,但用不到,这题又该怎么解。虽然发布会上对于未来建设规模也有一定的介绍,但这终归只是一句许诺,能否实现都是未知。即便真的实现了,也是未来的某一时刻,那为什么消费者要即刻买单呢。
同样的例子还有激光雷达,几年前所有人看到了资本的风口,都在发疯了一样扎堆高级别的辅助驾驶,L4起步。那时候的新车没有一颗激光雷达,真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智驾高级。然而那时的激光雷达硬件成本真的很高,采购价格少则大几千,多则五位数。这钱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含在车价里,最终让消费者来买单了。
然而用今天的事实往回看,智驾的功能丰富性、稳定性、安全性真的和激光雷达有成正比的直接关联么?这个答案我相信各位心里都有数。也许在未来无人驾驶真正可以落地且普及的那天,激光雷达是必备硬件,但那终归是未来,而不是现在。
消费者买车,主动权和选择权应该掌控在自己手里,包括配置功能的使用。都说「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现在是「你有,我想用,但用不上」。这样的窘境,不应该由消费者最终来承担真金白银吧。
猜你
LEARN
MORE
喜欢
| | | | | | | | | | |
| | | | |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