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想夺回自己的人生

2024-04-12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应试教育阶段,每个人眼前只有一条路,但当轨道撤掉,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为自己负责,就成了年轻人的人生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可以做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通过向内探寻,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用成长型心态面对错误和挫折,在试错中不断调整方向。



文| 覃思

豆瓣上有个异军突起的小组,叫「好学生心态受害者」,这个小组从2023年1月成立到现在,已经汇聚了9.2万名成员,而且每天都有几十条新帖子冒出来,非常活跃。 按照小组简介,「好学生心态」是指一种由于极度在意他人看法,而过度反思、循规蹈矩、恐惧失误的状态。 在组里,「受害者」们的经历包括「不敢不考研」「不敢摆脱讨厌的环境」「不敢放假休息」「不敢让室友知道自己挂科」等,小到日常琐事,大到职业婚恋,字里行间溢出的焦虑,让我光是读着都有点呼吸困难。

我发现,组里成员大多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共同经历着「从小一直很乖,长大后却失去自我」的困境。说实话,这些帖子呈现出很强的反省和表达能力,可见大家确实都是「好学生」。 可就是这么一群勤奋聪明的年轻人,却被困在了「好学生」这个标签里,越活越累,甚至失去人生方向。 问题出在哪儿?

插图:老牛

「其实最困难的是,这些孩子没有办法真的信任自己,因为那个标准永远在外界,永远都在家长,在老师,在这个社会无形的一种话语里面。如果说这个标准在他人身上,那年轻人不可能有空间和时间去反思:我真正认为怎么样是好的,我可以做什么?」

陈楚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毕业之后,在北京一家创新型小学教数学,现在是一名家庭教练,接触过很多带着困惑的家长和青少年。她能够理解「好学生」们的紧张感,因为她发现一些家庭和学校环境对犯错并不友好,在「表现好有奖励,犯错会被扣分」的单一规则下,学生们形成的肌肉记忆是极力避免犯错。但是这种对错误的陌生和抵触,副作用也很大,一是他们往往缺乏处理挫折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面对外界的负面反馈,因而非常恐惧犯错,二是他们难以转换赛道或另辟蹊径,在自我探索上会错过一些机会,容易产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卷」的虚无感。

陈楚认为年轻人要形成对自己的确信,首先是要察觉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面对错误, 「看到的不仅仅是事儿,还有自己内在有什么变化」。「 我做咨询的时候,注意到有孩子到了 25 岁前后,面对求职挫折仍然被自己的感受所裹挟,一蹶不振,因为他/她在过往的经历中认为感受是不重要的,他/她要赶紧去把这个题做对了,事情做完了,才能走到下一步。但如果不把感受先看清楚,永远都会在那个困境里面待着。」 陈楚觉得,只有停下来,认真观察自己的变化,人才能慢慢建立对自我的认知,问自己:这个错误让我的身心状态出现了什么波动?内心的恐惧感是来自他人对我的评价,还是来自我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请回答1988】剧照

朱洁是杭州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才发展专家,有20年从业经历,曾经还做过大学辅导员。她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情绪的例子。有一次,她打电话给上海某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做面试,听到对方语气非常颓丧,问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有一门课的考试没及格,正在图书馆枯坐,觉得「很痛苦,无法面对」。朱洁决定不面试,就跟这位学生聊聊天。「我说我可以帮你面试,但是你先把状态调整过来,你考到了这么好的学校,你的能力没问题,可以把课补齐的。」朱洁给这位学生做了30分钟心理疏导,了解到这个男生其实并没有想好读研还是工作,是跟着同学「盲投」的简历。后来这个男生给她发短信,说「老师,四年里第一次有人这样子听我说话」。

陈楚说,现在许多学校开始注重提供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也就是倾听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表达感受,这在家庭里同样重要。「家长有的时候特别喜欢回应事情,比如孩子玩游戏输了不高兴,有的家长可能就会讲,‘那你输了是为什么,来复盘一下,看看怎么能赢’。但很多时候孩子是需要一个支持他的人听到他的情绪。」陈楚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在课堂笔记的底下留出一个空位,「我会让他们每天用下课前的最后几分钟,想一想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有些开心,因为你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还是说依然有些困惑,或者觉得这个东西有点复杂等,这个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弄清楚自己的情绪形成机制,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

【小欢喜】剧照

而要摆脱束手束脚的「好学生心态」,另一个关键是重新理解犯错的价值。 陈楚说,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建立「成长型心态」,认识到自己能通过错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我在教数学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家庭氛围比较严格、父母权威感强的孩子,写推导过程非常非常犹豫,不敢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他非常希望自己落笔就是对的,但是很难。当你学习新的内容的时候,你需要犯错,这样才有真正的学习,不敢下笔是一种内心的损耗,所以我在课上会鼓励孩子去犯有价值的错误。」

陈楚用的方法,叫作「展示错误的过程」。 比如一道数学题,陈楚会挑出有代表性的错误,请这些学生上台还原自己的思路。「错误里的思路就藏着很多很关键的点,而表达的过程也是在练习他的数学思维,练习有序地表达。其他人在听的时候,也在训练思维,也能从同学的表达里看到亮点。这里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人的表达,即便是给出了错误答案的孩子,他/她愿意上来讲,或者表达的过程是有序的,都值得被点赞。孩子就觉得,犯错了也挺好的,不会觉得好像自己很差。」这个过程,陈楚不仅是在消解犯错的消极意义,也是在帮孩子确认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需要慢慢了解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做对更多题,拿高分,并且比别人强,在比较和竞争中占上风,虽然这是很多人的目标。他/她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超越自己。」

【对不起青春】剧照

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个豆瓣小组。网友们在「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发帖,不也是「展示错误的过程」吗?有很多帖子不仅抒发困惑,还仔仔细细、有条有理地自我剖析。比如有一条帖子,通过复盘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以及成长轨迹上的关键事件,总结出自己有「抵抗改变」的惯性。评论区的大量回复,既是对发帖者的情感抚慰,也促成了共同反思、互相鼓励的氛围。 可见「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们并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失去自我」,相反,他们在表达和分享中捏塑自我。

「去他的三好学生,我给自己颁奖状!」 这是小组简介最底下的一行加粗放大的字。相信写出这句话的人,一定也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把选择攥在自己手里的快乐。这是成人的负重,但也是自由。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1期, 应受访者要求,朱洁为化名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