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成为「不买族」后,一天只花10块钱,一年少花19万

2024-01-25情感

每到年底,各种账单一一出炉,账单上的数字会一遍遍提醒你,这一年,你花了多少,赚了多少。

按照往年,大多人看到账单会大吃一惊:我竟然花了这么多钱?我有赚这么多钱吗?

类似的场景即将重现,但有一批人早已开始为年底的消费支出精打细算,选择成为「不买族」。

想象一下,一个月只花400元,平均每天花10块出头。一年后,能省下19万,足够交一套房子的首付,你动心吗?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90后女孩乔桑,却将这样的生活坚持了3年。

不止乔桑,年轻群体中, 「极简消费」 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比起前几年的疯狂「买买买」,更多人开始高喊「不买立省百分百」,加入消费主义逆行者的阵营。

根据星图数据发布的【2023年双11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显示,2023年双11总交易额,同比增长已经降至个位数2.1%。

这个数据,相比前5年连一个零头都不到,堪称「史上最惨双十一」。

经济下行的当下,消费降级逐渐成为时尚,极致省钱被奉为圭臬。

越来越多的人,在省钱存钱的循环中,找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纪录片【生活的减法】里,乔桑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早上,起床刷牙,快用完的牙膏,剪开包装,还能再用一个月;

白天去买菜,乔桑会反复问摊主,有没有那些长得不好看、有点蔫儿、但还可以吃的菜,处理掉给她;

每逢工作日,乔桑都会步行2公里去公交站,只为赶上市里推出的「1分钱坐公交」活动;

至于晚餐,乔桑会和邻居相互交换食物。比如有次,她就用黑豆、燕麦,交换了邻居的荔枝、猕猴桃、西瓜、排骨汤。

在乔桑看来,自己不是抠搜,而是在解决「资源过剩」的问题。

她身边很多人都有囤货的习惯,比如朋友会一次性买100颗鸡蛋,邻居也会囤积过多的红薯和胡萝卜。

这些食物短期内根本吃不完,她就会拿自己的闲置物品,跟对方交换。

而乔桑的家,也是把「极简主义」体现到极致。

偌大的房间,家具寥寥,所谓的床,也仅仅是一张木板上铺了薄薄的垫子。

衣柜里,只有三双鞋,十几件衣服,清清爽爽,完全不用纠结「第二天该穿什么」。

用乔桑的话来说,「断舍离」会让人上瘾,现在的她,渐渐接受不了家里有其他的杂物。

近几年,像乔桑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不买族」的一员。极简生活方式更是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

最近有一条热搜,「月薪5000的年轻人给自己省出年终奖」,评论区不少网友直言:

「对618、双11没兴趣了」;

「从不看直播,拒绝被消费主义话术洗脑」;

「卸掉了所有购物软件,闲鱼卖掉旧衣服,还能加一点收入」……

而在「你有攒钱习惯吗」的投票区,将近一半的人,都勾选了「攒钱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在豆瓣的一些攒钱小组,也能看到当代年轻人五花八门的省钱方法。

比如「假装消费法」,把很想买的东西记录下来,看看一共消费多少。加总后的数额,往往能让人遏制住「买买买」的欲望。

还有「转移花钱法」,把一些无感的购物方向,转移到购买必需品上,不仅购物实用性提高了,还能省钱。

图源:豆瓣@程友友

在多数人看来,省钱不代表抠门,而是把资源最大化利用,避免冲动消费,或者物品囤积过多。

一位极简消费博主说: 「原来舒服的日子不用很贵,攒钱的日子也不用吃苦。」

诚然,在年轻人群体中,消费观正渐渐向「理性」倾斜,不买、少买的意识已浸入心底。

而只取所需,物尽其用,极致省钱,正成为消费的新风尚。

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发展过程,「不买族」也不是突然成为「不买族」的。

乔桑曾经也是个购物狂。大学期间,她每个月的生活费都会超过2000元。

最疯狂的时候,同款式的衣服,她会买四个颜色;同款式的鞋,她也买过三个不同色号。

工作后,乔桑是Zara、H&M这类快时尚店的常客,每次逛都会买很多东西,最贵的包包有4000多元。

有人劝她不要花那么多,她反驳回去:「别想着节俭,不花钱是挣不到钱的」。

转折发生在27岁,乔桑有了买房的打算。

平常大手大脚惯了,她存下的钱加上父母资助,才勉强够交上首付,最后贷款买下的,是一套88平米的房子。

搬家那天,乔桑明显感觉「特别累」,她的很多东西都是闲置不用的,新家根本放不下。

她费了好大劲,处理掉家里200多件衣服和鞋子,不是放二手平台卖了,就是送人或者捐了。看着空荡荡的衣橱,乔桑直言「看着好舒服」。

从那以后,乔桑开始尝试断舍离式的极简生活。除非必不可少的大额消费,她每天开销都基本控制在10元左右。

坚持极简消费几年,乔桑说:

「回过头想想,我才意识到,以前自己被外在物品束缚得有多么严重。疯狂的购物,并没有给我带来长久的快乐。 反而断舍离以后,我整个人更开心了。」

除了像乔桑这样,因为买房以及囤货焦虑,加入不买一族的,也有部分人,是因为裁员压力,开始断舍离生活。

90后女生@豆豆龙,原本在一家经济效益不错的外企工作,她看重形象,经常买名牌包装自己,「每个月基本存不下什么钱」。

这两年行业受到冲击,不仅薪资下调,而且随时面临裁员风险。

看到家里一堆没怎么用过的化妆品和衣服,她心中后悔不已,「早知道就做好消费计划了。」

「双十一」时,@豆豆龙本来想买一支护手霜,却无意在家里翻出了一盒快过期的面霜。她当即决定,不买护手霜了,直接用面霜来护手。

当然还有部分不买族,「不买」仅仅来源于朴素的消费经验。

「买过明星直播间的羊绒大衣,没一件保暖的,后来想想,还不如买品质好的。」

「买过很贵的网红小吃,味道还不如2块钱的泡面。」

「下单过300+的口红,除了包装精致,色号和体验感一言难尽。」

和爸爸妈妈辈一样,「贵的不一定好」,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共识。

冲动消费下的「买买买」,常常让人在日后回顾时,带来一种荒谬的失控感。

控制消费,既是握紧手中不多得的安全感,也是试图掌控生活的体现。

对于「不买族」,有人表示理解,但也有人提出质疑。

有网友觉得他们为了省钱降低生活品质,是从「一个极端跑到另外一个极端」。不过依然有大多数「不买族」乐在其中。

@凤尾 是个独居不消费者,从去年开始,她立志攒钱,提前还贷。

她的快乐来源很简单,比如拆开以前的手串重新编,或者听播客、做瑜伽。兴致上来的时候,她会拿以前备考剩下的草纸写写画画。

在凤尾看来,快乐不一定和物质有关,她有时候会去b站听老师讲课,不为功利性的考试,只因为「消解未知本身,就是乐趣。」

图源:豆瓣@凤尾

@fairK 也是低消费的忠实践行者,9.9块的帆布包她用了好几年,化妆品不用完绝不买新的。甚至每个银行的羊毛点,她都在备忘录里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浦发银行连续消费6天可以领取汉堡,建设银行缴满30元水电燃气费可以省5元微信立减金,工商银行的抽奖经常有红包……

fairK疯狂攒钱,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把钱花在喜欢的地方。

去年,她用攒下的钱,去欧洲玩了7个国家,原本预算只有5w,实际上只花了3w,她直言:「更加开心了!」

很多「不买族」也有类似的感受,真正的快乐,不一定建立在消费上,反而摆脱了钱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和内心相处。

有人不点外卖两年,在做饭中找到了乐趣;有人坚持步行上下班,一年瘦了10斤;有人甚至单纯地看着存款从3w、10w、到30w,完成一个又一个攒钱目标,也会很开心。

作家凯特·弗兰德斯在【不消费的一年】里写道:

自己坚持一年不消费,「丢掉了70%不需要的东西」,最后居然「攒下了50万元、减重了26斤、出了一本书,还找回了快乐的自己」。

对于真正摆脱物欲的人来说,低消费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外人眼中「苦行僧」般的自律。当一个人找到内在的节奏,无论物质富裕与否,ta都会过得充实且满足。

【断舍离】一书中有写:「断舍离,表面上丢掉的是物质,但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执念’。」

今年各项消费数据都显示,「精打细算」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与其武断地用「抠门」去定义,倒不如说,现在年轻人的消费态度,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清醒了。

花钱买东西已不再成为快乐的必要需求,东西越多,成为垃圾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钱越存越多,不止会带来更多安全感,等时代的雪花落到自己头上,起码还有能力缓口气。

寒冬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但在不买的消费观下,大多数人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收支计划,避免陷入消费主义和物品囤积的陷阱。

当凌乱的生活逐渐远去,内心的秩序重新建起,买与不买其实都成了生活中的其次,不再占据要位。

生活的健康的可持续方式,本就是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

文末点 「在看」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发财呀~

作者 | 竹西, 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 class),转载请联系授权。

主播 | 韩星,公众号:韩星(id:HanXing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