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在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中,演员陶昕然讲述了教师妈妈的高压教育方式,引发了众多教师子女的共鸣,也将「教师子女的心理问题」推上了公众讨论的热点。在社交平台上,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子女的成长之痛,也可窥得教师父母的职业焦虑。为何教师的「育儿困境」引发热议?透过教师的职业光环,能否看到背后更深的「教育困境」?我们找到了三个教师家庭,来讲述教师父母和教师子女的真实经历。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文|孙传凤
我认识的教师子女,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
教师子女Judy
我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爸爸还是出过不少教育类书籍的行业名师,自诩育儿理念开明又先进。在他们的栽培下,我15岁出国,大学申请到了美国一所不错的法学院。但在爸爸妈妈不知道的角落里,我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抗抑郁的药物。也许,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创伤,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修复吧。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父母知不知道我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他们的学生呢?他们教育我,跟教育学生没什么差别,我和众多学生一样,是他们教学成果的展示。在家里,我的房门必须敞开,我的手机必须随时无条件接受翻查;我不被允许娱乐,因为任何假期都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其他学生总是期待着老师不在时偷偷玩一会,但我却是24小时都被禁锢在老师的视线中。
【小欢喜】剧照身为教师,父母看过的优秀学生太多太多,我永远不可能是他们最满意的作品。我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在他们眼里,都是理所应当甚至是稀松平常的,但一旦我犯错,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误,也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一向成绩不错的我发挥失常,成绩落到了年级中游, 妈妈歇斯底里地向我怒吼,甚至说出「你自己去死吧」这种话。
一位母亲怎么会对自己的女儿说出这样的话呢?或许是因为我的成绩直接关系到父母同事的年终福利,也或许是因为教师之间那难以言说的子女成绩攀比吧。我记得我的初中有不少教师子女,每次考试后,校长都会单独给教师的子女排名,谁的成绩下降了,谁的父母就会被校长约谈。
可能有些主观,但我认识的这些教师子女,无论成绩如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成绩好的,被所有老师过度吹捧,背负着「绝对不能有一丝偏差」的精神压力,进入社会后随便一个小困难就能打倒他们;成绩差的,又会被所有老师私下嘲讽,被自己的父母辱骂否定,休学、退学、成为「家里蹲」…… 教师父母总是是自傲且自负的,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是行为有错误,错的永远是自家不成器的孩子。
那时的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离。在我中考后的第二天,爸爸就把我扔到了托福培训班。15岁,我就这样独自前往大洋彼岸,读高中、申请大学……过于渴望私人空间的我,总是喜欢自己解决异国求学的种种困难,不愿向父母透露。 但正是这种矫枉过正的独立,让我永远像一根紧绷到极致的线,永远被焦虑推着向前走。
【小舍得】剧照终于,我鼓起勇气向父母坦诚我抑郁多年的事实,父母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上大学后,我的爸爸便开启了「放养」模式,甚至直到大三,他才搞清楚我的专业。面对「抑郁症」这个陌生的名词,他的第一反应是「那你要好好调整下心态」,在我哭笑不得地向他强调「我病了,需要休息」后,他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那就不要熬夜,多锻炼」。可能对于父亲来说,他经历过极致的物质匮乏,所以并不将精神问题放在心上。反而是曾经让我「去死」的妈妈,在我「发疯」之后,竟自己去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之后,她便不再经常拿我和别人比较,也开始支持我的决定。
摊牌之后,我对父母的感情反而复杂了起来。 为人子女,我对父母的依赖是克制不住的本能,我自然也想和父母亲近、想跟他们变得亲密;但是,每当我想要原谅父母时,总会感到一种背叛过去的愧疚感。的确,长大后的我可以将小时候的事情笑着说出来,也懂得作为老师的父母同样被某种焦虑裹挟,但那被控制、被强压的成长之痛,是我一生需要克服的梦魇。
所以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父母呢?我现在还没有答案,我也不想急于做出决定。还有一年,我就要从法学院毕业了,按理来说,我应该沿着所谓的「精英路线」继续前行,比如找一份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工作,走一条虽谨慎但平稳的道路,就像父母眼中那些优秀的学生所做的那样。然而,我的内心却涌起一股冲动,我想要体验一下,不被焦虑驱使、只凭热爱前行的人生是怎样的。
其实在来美国之前,比起学习,我更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但因为老师更加偏爱成绩好的「乖小孩」,所以我的艺术细胞没有什么用武之地。所以,我决定gap一年,投身于我热爱的艺术项目之中,也希望能够以此找到真正的自我。
用全力鸡娃,剩下的顺其自然
Jacky 老师
小的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老师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生就拥有特殊的光环,不仅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更在校园里享受着一种「特权」,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向往。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老师,也成为了一名妈妈, 我的孩子带上了我曾经羡慕不已的教师子女光环,但也背上了比同龄人更沉重的压力。
【小舍得】剧照作为教师,我亲眼见证了无数优秀学子的成长历程,自然也对自家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坚信,作为老师的自己可以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在起跑线上就占据优势。 因此,我和孩子爸爸倾尽全力,为他铺设了一条看似完美的成长道路。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为他报满了各种兴趣班,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体育,只要他表现出一点兴趣,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为他报名。
可是现在的兴趣班,哪一个是止步于「兴趣」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哪一个不需要枯燥痛苦的练习?于是,儿子渐渐长大,他的每一个「兴趣」似乎都不再纯粹。在练习钢琴时,一首曲子反复练习仍无法掌握,他气得坐在钢琴前哭得撕心裂肺,作为母亲,我当然心疼,但是我也知道,如果现在放弃了,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更何况,学钢琴的孩子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呢?我逼着儿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因为他长大后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就像【听妈妈的话】唱的那样:「小时候别人在看漫画,我只能学画画,对钢琴说话。」我当时也许忘了,世界上那么多被妈妈逼着学钢琴的孩子,但周杰伦只出了一个呀。这无数的兴趣班,真能给儿子堆出一个光明的未来吗?
可是,我被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围着,总是会倔强地认为,我的儿子一定会更优秀的。 直到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比赛,我才发现自己似乎错了。在科技比赛上,我见到了无数极具天赋的孩子,不仅天资极高,他们父母的眼界也是我比不上的。像是那些大学教授家的孩子,得到的资源完全是碾压级别的:想做实验,大学实验室随便用;数据做不对,教授父母全天候答疑……这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第一次产生了为人父母的无力感。
也是在那一刻,我发现了教师父母无意识的拔苗助长 :本就是普通人的我们有幸参与了天之骄子们的成长,有时会想当然地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我们最有天赋的学生,但却忽视了原生家庭的差异,没有天才们的家庭教育,却强行要求孩子达到天才的成绩,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公平吗?想到这里,我看着儿子,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做教师子女,真的好累啊!
之前,我似乎过于着急地把我认为最好的一切强塞给儿子,反而忽视了「顺其自然」这个最简单的道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些所谓的「天才儿童」,他们的成绩更多是源于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有几个是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呢? 我只不过是旁观了他们的绽放,不应该把他们当做是儿子成长的「模板」。与其把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不如坦率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普娃」!
【你好旧时光】剧照我之前一直回避「儿子是普娃」这个残酷的事实,但想清楚后,我和儿子反而都轻松了不少。我不再纠结于那些虚无缥缈的奖状奖杯,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儿子切实的成长上。我不强求儿子拿回多少个冠军,上兴趣班的动机也更加纯粹,我只希望他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而非被应试教育的枷锁所束缚。我也渐渐明白了,不需要对孩子寄予希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希望。
现在,当我看到那些优秀的孩子时,我仍会心生羡慕,但更多的是欣赏和祝福。我学会了在教师和母亲两种身份之间自如切换。 面对学生,我是说一不二、具有权威的老师,面对儿子,我只是毫无保留爱着他的妈妈。我当然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如果不能,我也不会后悔我为他做过的一切。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成为儿子的伞
椰子老师
我是一名教师妈妈,也是一名教师子女。
在教育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桃李满天下,家里结苦瓜。」意思是:教师虽然能够培养出众多出色的学生,但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母亲就是这样,她这个园丁在外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但在自己家里,却只得了我这颗不争气的苦瓜。
母亲坦言,她的所有精力和耐心都留在了学校,回到家只剩满满的疲惫,哪有力气再辅导我呢。她希望我自己能争气,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努力、要得体、要为人谦逊……「既要、又要、还要」在我家从不是悖论,而是为人子女本就应该做到的。为了赢得母亲的认可,我从小就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然而,即便我考得再好,也难以满足她无尽的期望。 考98分,妈妈说有人考100分,考到100分,妈妈说还有很多人也是满分……小时候的我总是疑惑,要考到多少分才能让妈妈满意呢?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我即便付出十分耕耘,也难以收获半分成果。我甚至开始害怕考试,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公式定理,到了考场上都成了一团浆糊,一到大考更是崩得全盘皆输。但天下的老师都是一样的论调:「没有发挥失误,只有学得不够扎实!」最终,我高考的结果并不理想,只考上了一所三本大学。更悲哀的是,我逐渐发现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已被我内化于心,形成了难以擦除的性格定势,「我不行」「我做不到」已经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自卑像是一层厚厚的壳把我裹挟其中, 即便是上了大学,我也只会「闷头苦读」,因为我不知道人生还有哪些其他选项,想改变更是不知道如何发力。
【小欢喜】剧照我就这样拧巴着成长着,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活平凡却也安稳,但成人后,我仍会时不时地遗憾自己那缺失的童年,甚至常常想:如果能把自己重新养一遍该有多好。怀着这种心态,我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起初自然是慌张的,我仍然下意识地害怕自己做不好。但看着怀里的这个肉团子,心又一下子软了,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儿子经历自己童年那样的伤痛。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话:虽然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们都曾当过孩子,只不过有些人长大后,又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为了学习当好一名妈妈,我努力屏蔽母亲曾经的话,开始看更专业的育儿书、学习育儿知识,跟志同道合的宝妈一起交流经验,学习真正与孩子共情……记得有一次,儿子看上了一件「辣眼」的衣服,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颜色,穿上就很开心」,我下意识地就要否定,但脑海中突然闪回了妈妈曾经对我说的那句「脱了,别穿上丢人」,那件衣服我早已遗忘,但那被否定的感觉仍记忆犹新,所以刚到嘴边的「不好看」转了弯,换成了「你穿着开心就可以」。看到儿子的笑脸,我感觉到心上的缺口被治愈了,虽然只是一件小小的衣服,但那也是孩子难得的自我意识,更何况,不过是一件小小的衣服,何必用大人的眼光束缚孩子呢?
我做老师算是半路出家,随着儿子的成长,我开始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如何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儿子呢? 我脑海中闪过一个熟悉而又令我有些害怕的职业—教师。因为母亲的原因,我从未想过成为老师,因为学校里的孩子太分散精力了,我怕当了老师后像母亲一样顾不上孩子。但教师每年的寒暑假又是别的行业所没有的优势,即使平时忙一些,可我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照顾孩子,这样一想好像也不是很糟。
【美娜的文具店】剧照权衡之下,我决定试一试。也许是因为之前深入学习过不少育儿知识,所以做教师对我来说,意外地得心应手。但问题在于我那刚上小学的儿子,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暖心妈妈,心态终于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崩掉了。一道数学题讲了半天仍然不会做,还总想着玩,对于这种态度问题我是一定会严厉批评的。但我不会对成绩有过多要求,只要儿子态度端正就可以了,有时怒气上了头,一句「笨死了」刚到舌尖,看到儿子无辜的眼神,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贬低性的话也自然就咽回了肚子里。
我对儿子如此,对学生也一样。但也是成为了老师后,我才发现这一职业光环下的陷阱。在现在的评价体系下,老师将「成绩好、听话」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甚至以一时的考试分数武断地评价学生的未来。我听到不少老师说过「成绩这么差,以后送外卖去好了」,这些话让我觉得很刺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是算命的,应该是传授知识的。 有我自己这个前车之鉴在,我深知打压式教育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塑造出难以改变的性格缺陷。
有人问,我现在做了老师,又有了孩子,能理解当年的妈妈了吗?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对妈妈的感情很难用「理解」或「不理解」来说清楚,我只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妈妈认可的女儿罢了。我现在都快四十岁了,还会为了妈妈随口的一句表扬而开心好几天呢。我知道我的性格缺陷跟母亲打压式的教育方式脱不开关系,自卑、胆小、焦虑,都是童年不曾得到肯定的后遗症。 但是,爱母亲、得到母亲的一句夸赞,已经成了我溶于骨血的本能。我并不想责备母亲,只是希望我能打破这个悲剧的链条,成为儿子成长的坚定后盾。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