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对于这种性格的人来说,恋爱这玩意还真不是人人都能谈的!

2024-03-06情感

策划、撰文 / 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我和我男朋友的恋爱,因为「太糙」被朋友吐槽了。 她列出了这段关系的「三宗罪」:

首先,太爱大喊大叫了。总是有冲突,一有冲突两个人就发火,隔三差五发出尖锐爆鸣,冷静沟通不了一点。

其次,太爱黏在一起了(黏得不开心就继续大喊大叫)。他不喜欢给你拍照,你想拍照就别带上他,不带着他你是会死吗。

最后,对方简直一个「硬木头」,你都大喊大叫了,他怎么还不知道自己错哪了啊?结果你还挺好讲话,这都不分手,平常咋没看你这么好讲话呢!

哼(hēng)哼(hèng——)。

有这样的感觉,很符合她的性格。 对于和她一样的高自我监控者们来说,这种「糙糙的恋爱」,完全踩在了雷区上。

恋爱这个玩意,确实不是人人都能谈的,尤其对自我监控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

Ta 们不是不想恋爱,也去社交认识新人了,工作生活都挺好的,甚至约会的次数还不少——可是就是谈不下去。具体原因?什么都有一些吧,反正就是要么很快终止,要么连开始都开始不了。

自己也不错,约会对象也都不错,这恋爱就是短暂,多谈不了一点。

你也是这种高自我监控者吗?

自我监控水平更高的人

在恋爱中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先来根据高自我监控者在恋爱中的细节表现,来测一下这是不是你。

(需要注意:以下提到的特点都是中立的, 都是从关于「自我监控」与「亲密关系」的研究中整理出来的、比起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者在恋爱中更显著的特征。 也并不是在说这些特征都是坏事,都会直接导致恋爱短暂哦。)

1. 更擅长也更希望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跟我这样总恋爱中发出尖锐爆鸣的人不同,高自我监控者们很少允许自己情绪失控。

有些人的恋爱谈得鸡飞狗跳的,却也能谈下去,这对高自我监控者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高自我监控者不是那种因为情绪管理问题而难以恋爱的人, 相反,ta 们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会表现出更强的调节能力 (Furnham & Capon,1983)

Ta 们甚至还能根据伴侣不同的状态调整不同的沟通方式——伴侣疯了我就冷静,伴侣冷漠了我就温暖,有些冲突在爆发之前就被 ta 们调节好了。

总之,ta 们害怕冲突,尤其是带有激烈情绪的冲突。

2. 比较能识别伴侣的谎言和画外音

在沟通时的另一个特点是,高自我监控者更擅长解码伴侣的情绪「画外音」 (Mill, 1984) 。这也是 ta 们经常能够避免关系冲突的原因之一,因为 ta 们总能从一点风吹草动中监测到危机的到来。

因此,在这群人之间很少有那种「不解风情」的、「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的「直男直女」,除非,ta 们已经累了,不想再解这个风情了。

伴随着这个能力而来的,是随着这情绪解码的熟练程度,ta 们开始能够识破对方的一些谎言 (Brandt, 1980) 。Ta 们会记住和观察伴侣的特性,一旦有不符合的地方,瞒不住啊,瞒不了一点。

3. 不喜欢时时刻刻都和恋人黏在一起

有些人一旦恋爱就从朋友圈子里消失了,因为 ta 会想要和伴侣做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吃饭、看电影、旅游还是散步,即使两个人兴趣点有所不同,但是没关系,和你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兴趣。

但高自我监控者,倾向于不同的活动,找更合适的人一起参加 (Norris & Zweigenhaft, 1999)

如果 ta 喜欢玩滑板,那么周末想出去练习的时候,是肯定不想带上自己那除了摔跤啥也不会的伴侣的。不是说不想和伴侣一起消磨时间,而是,我现在就想好好享受玩滑板诶,你一直上不了板,真的很影响我的体验。

如果伴侣吃不了辣的食物,ta 在需要一餐红油火锅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找那些可以一起享受的朋友去吃。再次申明,并不是不想和伴侣共进晚餐,可是你不能吃辣,我带你去吃红油火锅,你也很难受,对吧?

4. 对自己的恋爱需求和红线有更明确的认知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恋爱需求,但很多人的恋爱需求其实是语焉不详的。

然而高自我监控的人,通常对自己的需求比较明确 (Snyder & Simpson, 1984) 。有些高自我监控的人能明确地把需求精确到「必须是丁克」,或者「不可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关系」,ta 们对自己的红线有很清晰的认识。

同样地,ta 们也更容易坚守红线。有些人会因为伴侣的其他更好的特征而松动,觉得虽然这个人这里缺了一点儿,但那里很不错,这样就很容易说服自己把关系进行下去。 但高自我监控者可能会表示,不行就是不行,下一个。

5. 注重形象管理,伴侣的形象也要一并管理

高自我监控者是非常重视形象管理的,这种形象管理不仅表现在外貌衣着上,也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Snyder & Simpson, 1984)

这并不是在说 ta 们会有多会打扮、多精致,或者多严肃刻板。举个简单的例子,ta 们是不可能穿睡衣去上班的。 因为对于不同的场合,ta 们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划在「得体」、「合适」这条线上。

这样一来,ta 们就不会允许自己的恋人在和自己约会时穿得太随便,尤其是头几次约会的时候。Ta 们会希望约会对象和恋人至少耐心地整理了自己,才能显出对这次约会的重视。

另外,约会对象或者恋人在公共场合做出出格的举动也会让 ta 们不舒服。 或许有人喜欢那种会突然在游乐场引吭高歌的活宝恋人,但对于高自我监控者来说,这是很扣分的。

6. 在关系中更愿意处在主导地位

不同的情侣会有不同的相处模式,有人喜欢主导,有人喜欢被主导,而有人享受两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办时的那种共同的恍惚。

高自我监控者在这件事上的特点是,ta 们更希望自己是关系的主导 (Ellis, 1988)

在 ta 们处理工作事务,或者和朋友的聚会之类的情况时,ta 们会习惯性地主导事情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大家都不知道要干嘛的时候。

「既然大家都没有想法,那就按我的想法来,即使变糟糕,我也可以负责。」 这样的态度会让高自我监控者在工作和生活时显得非常可靠,ta 们时常也会把这样的态度带到亲密关系里。

7. 分手以后,对前任的评价更加客观

即使分手了,高自我监控者也不会对前任多加恶评。

总地来说,高自我监控者们对于自己的伴侣,无论是前任还是现任,都更加客观 (Leone et al., 2016) 。相较起一些人需要通过认同前任、否定现任来维持认知上的协调,高自我监控者反而显得非常公平。

因为,前任要是很差的话,那我当初也不会和 ta 在一起啊?一味地指责前任对高自我监控者们来说,那才叫认知不协调呢。

当然,现任也没有那么好。 高自我监控者一般不会被当前的状态冲昏头脑,一切都得看相处,都得看沟通,别那么上头。

高自我监控者

为什么更容易面对恋爱难题?

如果以上的描述中了 5 条以上,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高自我监控者。

自我监控指代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即一个人是否能根据环境线索,调节自己的表现和行为 (Snyder & Simpson, 1984)

在此之前,很多关于人格的研究都是静态的,比如你要是内向的,那给你一个内向的分数,你就是有这么内向,其他不关我事。

不过有些人可以在人格底色上是内向的,但在需要的场合,比如工作、社交时,又显得比较外向。这种「根据不同的场景转换性格」的能力,就是自我监控的能力。 自我监控要求人们注重沟通方式、形象管理和对生活的掌控,表现在恋爱中,就会有以上描述到的细节。

当然,就像所有人格特质一样,自我监控水平是一个很中性的东西,也需要和其他特质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它是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处事风格,并没有哪里需要改变,也没有什么优秀与否。

但是,尤其是在亲密关系的结果上,低自我监控者的数据表现明显更好, 至少对于目前我们对「亲密关系质量」的界定而言。 低自我监控者拥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更低的离婚率,对亲密关系的承诺程度也会更高 (Leone & Hall, 2003)

而高自我监控者也不是说不吸引人—— 自我监控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拥有更多恋爱对象,但同时关系持续时间更短。 反之,低自我监控者恋爱对象可能更少、但持续时间更长 (Wright et al., 2007)

回顾高自我监控者在恋爱中的行为特点,我们似乎稍微能理解一些原因:

比如,高自我监控者有着更好的沟通能力。但是,总是去调节、总是去调整,总是根据不同问题采取更合适的沟通模式, 有时反而会让有些恋人觉得自己被使用「熟练的社交手段」对付了。

而高自我监控者对于情绪和谎言的解码能力,对双方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负担。 高自我监控者会更容易感到疲倦、丧失兴趣,而 ta 们的伴侣也容易感到尴尬和无趣。

同时注重形象管理也是高自我监控的显著特征,伴侣也是我们「自身形象」的一部分,因此高自我监控的人,也会把伴侣的形象也一并监控了。

在这时,如果恋人不能很好地一起进行形象管理,高自我监控者就很容易感到不自在,或者失望; 而对高自我监控者的另一半来说,总是重视被恋人要求形象管理,也是一件非常不舒适的事情。

另外,有些人可能会对「伴侣去吃火锅不喊我」这件事感到失望和生气,但这件事对高自我监控者是不一样的逻辑。

有些事情两个人并不适合一起做,那为什么还要时刻黏在一起呢? 在这解释和拉扯的过程中,高自我监控者的体验大打折扣,不太明白这恋爱谈下去的意义。

总之,或许这些特征都不是直接导致关系短暂的因素,但如果混杂在一起,无论是高自我监控者还是 ta 们的恋人都会感觉,这段关系怎么总是给我一些不太好的体验,关系变得短暂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确认了自己是高自我监控

那有必要改吗?

可能很多朋友接下来的一个困惑就是,那我确实自我监控水平比较高,或者我某个朋友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还想好好恋爱,这恋爱就不谈了吗?

面对数据我们其实要注意的是,这是相比较而言的结果。就像内向的人确实也比外向的人更难开启恋爱 (Laney & Laney, 2007) ,可我们身边不也有很多内向的人找到幸福了吗?

因此,数据描述的是「更难」、「更短暂」,并不是「就是不行」。 一些高自我监控的人最终还是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关系,这种性格特征并不一定就是恋爱死穴。

另外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所想要的爱,真的是大家口中描述的那种爱吗?

为了这样的「恋爱关系」,或者说这种类型的「爱」,你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吗?为了这个需求改变你的人格特征,你觉得舒适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那还改什么呢。

人们是习惯于把「优质的爱情」都描述成这个样子的:两个人如胶似漆,两个人心贴着心,两个人崎岖坎坷也分不开,但是,什么才是好的陪伴,每个人有最适合的方式。

那如果「爱」是这样的,研究者们发现,确实,低自我监控的人对爱的需求,要比高自我监控的人强烈得多 (Öner, 2002)

正是因为一些人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爱,这种爱就能给 ta 们更强烈的支持,更强烈的安全感和兴奋程度。只要在伴侣身上感受到这种爱,ta 们可以无视恋人的错处,或者调整很多自己其它的需求。

而高自我监控者需要的,可能不是这种形态的爱。 当然,ta 们也需要支持,也需要感受到安全和陪伴,但或许,ta 们没有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恋人身上,至少没有在恋人身上放得那么多,ta 们有更适合自己的「爱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比改变人格去适应社会,更重要呢?

高自我监控者所谓的「恋爱难题」,也并不完全是 ta 们个人人格的问题。

恋爱这件事,本来就越来越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的调查,超过四成的大学生都没有恋爱的打算 (李婷 et al., 2022) ,根据日本Recruit集团 (株式会社リクルート) 2023年的社会调查,在20~40岁的未婚男女中,没有交往经验的人的比例为34.1%,是近年来实施该项调查的最高值。

单从新生代的数据来看,不恋爱的20多岁男性人数比上次调查增加了11.8个百分点,女性人数增加了5.5个百分点。

连恋爱都谈不了一点,那么全球结婚率的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在高压和快节奏的环境里折损了一些对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的能力, 或是个人价值观的觉醒,不愿意再遵从「一定要结婚」的人生剧本和社会时钟。

另外, 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发达,也可能会让人们对亲密关系失去信心,从而转头去寻找人生的其它意义。

当下的社会环境、结构和生态,让所有人在建立恋爱关系这件事上都变得更难,这些事情落到每一个个体上,又会和人格特征进行反应,产生更复杂和多样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以恋爱的成功与否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的、成功的,早就是过于过时的观点了。

因此,无论我们是高自我监控者也好,在恋爱上犯了其它的难也罢, 当下的我们到底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恋爱状态,有或者没有,好或者坏,都不足以定性我们生活的好坏。

无论是强烈地需要爱,还是温和地寻求陪伴,或者选择从自己身上寻找到支柱,只要能认清自己的需求、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都是通向幸福的路。

如果今天这篇文章让你觉得「照镜子」,不妨点个 在看

如果让你想到了某位朋友,那就 转发 给 ta 们,一起来照镜子吧

今日互动

你也是「高自我监控者」吗?

你找到令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了吗?

References:

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 (2022). 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讨论. 社会科学文摘(8) , 103-105.

Brandt, D. R., Miller, G. R., & Hocking, J. E. (1980). Effects of self‐monitoring and familiarity on deception detec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8(3) , 3-10.

Ellis, R. J. (1988). Self-monitoring and leadership emergence in grou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4(4) , 681-693.

Laney, M., & Laney, M. (2007). The introvert and Extrovert in Love: Making it Work When Opposites Attract.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Leone, C., & Hall, I. (2003). Self-Monitoring,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s to Marriage and Divorce. Self and Identity, 2(3) , 189–202.

Leone, C., & Hawkins, L. B. (2006). Self‐monitoring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3) , 739-778.

Leone, C., Gainey, L., & Moulder, R. (2016). Angel or demon? Self-monitoring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current versus former romantic partners. Self and Identity, 15(4) , 432–451.

Mill, J. (1984). High and low self‐monitoring individuals: Their decoding skills and empathic ex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2(4) , 372-388.

Miller, G. R., DeTurck, M. A., & Kalbfleisch, P. J. (1983). Self‐monitoring, rehearsal, and deceptive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0(1) , 97-117.

Norris, S. L., & Zweigenhaft, R. L. (1999). Self-monitoring,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2) , 215-220.

Öner, B. (2002). Self-monitoring and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6(4) , 420-424.

Snyder, M. (1979). Self-monitoring processes.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12, pp. 85-128). Academic Press.

Snyder, M., & Simpson, J. A. (1984). Self-monitoring and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6) , 1281.

Snyder, M., Berscheid, E., & Glick, P. (1985). Focusing on the exterior and the interior: Two investigations of the initiation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J 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6) , 1427–1439.

Wright, C. N., Holloway, A., & Roloff, M. E. (2007). The Dark Side of Self-Monitoring: How High Self-Monitors View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ports, 20(2), 101–114.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本文关键词

自我监控水平 丨亲密关系丨恋爱

点点 在看 ,又在KY照镜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