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顿饭,差点没把我气死!」
深夜10点,堂妹在微信上向我愤然吐槽。
她说,晚上亲友聚餐,自己正夹一块鱼肉时,对面亲戚家8岁的儿子却突然狂转转盘。
堂妹筷子上的鱼肉「啪嗒」一下掉在了刚上桌的一碗热汤里。
有些尴尬的堂妹连忙拿汤勺去把鱼肉捞出来,没想到对面的熊孩子又猛的反向转起了转盘。
热腾腾的油汤,一下就洒在了堂妹的白色羽绒服上。
看着堂妹满身的油污,熊孩子的妈妈却笑嘻嘻地说:「小孩子不懂事,你不要计较哈。」
这对母子一脸的毫不在意,让堂妹的心里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他还是个孩子。」这是无数熊孩子父母的经典名言。
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我其实特别能理解,当孩子闯祸后,一个母亲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那种心情。
但换位思考一下, 假如你是那个被熊孩子一再冒犯的人,你是否还能做到自己所说的「不计较」?
很多父母通常漠视规则教育,习惯毫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闯祸,而浑然不觉,自己这份「护子心切」的溺爱,其实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对孩子来说,没有规矩的爱就像是裹着砒霜的糖衣。
当我们见得越多,就越会发现, 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远比贫穷更可怕。
【家庭教育】中有句名言: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活泼一旦脱离规则,就变成了胡闹;自由一旦失去规矩,就成为了放肆。
但是很多时候,正是孩子的父母,助长了这种胡闹和放肆。
曾经有一则「电影院一女子被熊孩子父亲踢成脑震荡」的新闻,引发了全网热议:
王女士在看电影时,后排的小男孩不停地狂踢她的椅子。
一开始她语气温和地劝阻,但男孩完全不理睬,依然踢得特别欢。
她不得不站起来严厉制止,没想到男孩的父亲不但不管教儿子,还怒气冲冲地一边猛踹王女士的椅子,一边冲她怒吼:
「信不信老子一巴掌打死你!」
那一脸狰狞的模样,让王女士猛然发现,原来这熊孩子的「劣根」,就在这位呲牙咧嘴的父亲身上。
纵观每一个熊孩子背后,大都都站着一个严重缺乏规则意识的父母。
他们喜欢在孩子明显冒犯别人的情况下,抱着原始的「护犊子」心态,不分青红皂白地包庇和纵容;
他们最擅长将一个可以用道歉来解决的问题,变成一场鸡飞狗跳的大型闹剧,让孩子成为人人讨厌的熊孩子,让自己成为千夫所指的熊父母。
孟子曾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就是世间万物的准则,也是一种不可僭越的分寸。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享过一个育儿故事,让无数网友交口称赞。
她的女儿在小时候,曾因为想买玩具被拒绝而在商场大哭大闹。
李玫瑾既没妥协,也没打骂,而是将女儿带回家,陪着她一直哭到精疲力尽。
女儿见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打动妈妈,只好作罢。
自此,她再也没有提出任何无理的要求。
古人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孩子在规则中领悟生存之道,然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懂规矩,往往就是保护孩子不撞南墙的基本保证。
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分不清自由和放纵的界限。
他们总觉得,立太多规矩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却不知失去规矩的自由,正是伤害孩子一生的元凶。
那些没有被修正的错误行为,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将孩子引入了歧途,等到酿成大错时,早已追悔莫及。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悲剧,通常都是由缺乏规则意识的「熊孩子」引发的。
贵阳有一个10岁男孩,从高楼上扔下灭火器,正好砸在一个二胎妈妈的头上。
最终,二胎妈妈因抢救无效死亡,男孩一家也被判罚款78万元。
就因为孩子的一次胡闹,就导致了一人死亡,一个家庭背负巨额赔偿金的惨痛代价。
而类似的报道,现在依然屡见不鲜。
都说探索是孩子的本能,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可如果探索没有了限制,就会变成一场作恶;
如果玩耍失去了规矩,就容易酿成人间惨剧。
一个家庭,就如一辆行驶的汽车,清晰明了的规矩就像方向盘,一旦方向盘损坏,轻则车身偏航,重则车毁人亡。
一个不懂立规矩的家庭,远比贫穷更可怕。
心理学上有个「海恩法则」,说的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1000起事故隐患。
也就是说,孩子在铸成大错之前,早已犯过无数小错,但却被父母一次次漠视或放纵。
恰恰相反的是,那些人生之路特别顺遂的孩子, 只是因为父母在他们的幼年时期,就已经做好了引路人的角色。
前美国总统里根,曾经在11岁时因为偷偷燃放烟花爆竹,而被罚款12.5美元。
他的父亲并没有帮他缴纳罚款,而是借给他12.5美元,让他在一年之内必须还清。
为了还债,里根只能一边上学,一边到餐馆洗盘刷碗,或捡废品攒钱。
为此,里根吃了很多苦头,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才深切体会到责任的份量,体会到遵守规则到底有多重要。
【逊志斋集】中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说的是不教给孩子正确的处事方法,就如同没教一样。
在家庭里,清晰明了的规矩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引导他健康成长,教会他反思己过。
只有懂得给孩子立规矩的父母,往往才能培养出守规则、识大体的优秀孩子。
【颜氏家训】中有句名言: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息慢生焉。
说的就是教育孩子,既要给他最好的爱,也要实时给他立规矩。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但懂得立规矩,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
纵观那些最有效的教育,拼的通常就是父母的「规则感」。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一段母子对话的场景,堪称给孩子立规矩的典范:
孩子阿力问:「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微笑着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好。」
阿力又问:「如果我把颜料洒在了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摸着他的头说:「我永远爱你,但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位妈妈一边对儿子强调「我永远爱你」,一边坚持让儿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你看,原来「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可以完美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那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才能让他更容易接受呢?
【21招,让孩子独立】一书中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的方式,通常需要父母做到三个细节:
1、设立规则时,把孩子的真正需求放在第一位。
只有父母把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不会因为规则和需求的巨大冲突而阻力重重。
2、设立规则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
当孩子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他的配合度通常会成倍的提升,自我掌控感也会日渐增长。
3、立规矩时要多举例子,别讲道理。
在生动的案例中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立规矩,远比单一粗暴的说教管束来得有效。
人生就如一场比赛,到处都有着既定的规则。
不懂规矩的孩子,往往会多走很多弯路,不断消耗时间和精力去一次次试错;
而那些一开始就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通常能够避开错误,沿着正确的方向轻装前行。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看似冰冷的规矩,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命运。
如果说,规则是教育的根本,那规矩就是孩子成长的铠甲。
比尔·盖茨也曾说,身为父母最重要的一项天职,便是在孩子年幼时,用规则来约束他们。
为人父母,只有让孩子守规则,懂规矩,才能让他们真正茁壮成长。
规矩,就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保护伞」。
让孩子懂规则,守规矩,才是父母给孩子铺就的最明媚的坦途。
作者 | 陌菲, 7 年一线期刊作者、 全网流量 300 万 + 爆文作者, 公众号:陌菲聊写作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