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三天不买衣服就难受」:可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

2024-04-25情感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台剧叫作【不够善良的我们】,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

我有很多朋友说,在女主角 Rebecca 的身上,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在她花钱买东西的时候。

独身、能挣钱,但内心时常感到孤独的 Rebecca,把「花钱」作为宠爱自己的主要方式。

有一个特写的场景是,为了抚平在餐厅受到的「单身歧视」, Rebecca 一口气消费了五万六千元台币,买下了一条自己看中很久的限量西裤。 即便那时她正在为房子的租金发愁,为未来积攒养老金感到压力。

回到家里,当 Rebecca 把那条西裤挂到被衣物堆满了的衣架上时,衣架崩塌了,散落下的衣服像是堆成了一座「华丽的废墟」……

▷ 【不够善良的我们】

有网友评论,感觉自己的生活就是 Rebecca 的现实版缩影:

「家里的衣服堆成了山,有很多甚至连吊牌都没剪过」

「每隔两三天不买点东西就会觉得难受」

「无聊时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里的购物软件」

……

如果你有以上这些现象,可能需要小心,自己是否走进了 「强迫性购物」 行为的怪圈。

01

停不下的「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瘾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受到「强迫性购物」的影响。

心理学家 Edwards 认为, 「强迫性购物」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标准,而是由不同程度构成的光谱。

他把强迫性购物分成了以下五个不同的等级(程度从轻到重):

非强迫性购买者: 只在需要时计划购买物品。

娱乐性购买者: 偶尔会进行计划外的冲动购买,通常是为了改善他们的情绪。

边缘强迫性购买者: 偶尔会购买物品来改善他们的情绪。但与娱乐性购买者不同,边缘强迫性购买者在购买他们不需要的物品后可能会感到内疚。

强迫性购买者: 经常购买物品以缓解压力或焦虑,在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后常常感到内疚,并且对自己的经济状况造成影响。

上瘾型购买者: 会体验到一种持续的、强烈的购买物品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经常推迟或取消其他活动来应对这种冲动。

▷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而如果一个人的强迫性购买行为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这可能就是一种病症。

心理学中,它被称作 「强迫性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 是一种对购物和消费过度关注,从而导致痛苦或损害的购买行为。在 ICD-11 中,强迫性购物障碍被纳入到了 「其他特定冲动控制障碍」 的类别里。

一般来说,「强迫性购买障碍」会有这些特征:

难以抗拒购买不需要的物品,花费大量时间专注于购买的行为上。

由于不受控制的购物,导致财务状况变得很紧张。

将购物作为调节自己内心状态的方式,一旦不能购物时,你可能会感到沮丧甚至暴躁。

尽管会产生负面后果,但仍然无法停止购买行为。

购买行为不是由于其他心理健康状况引起的,比如轻躁狂期或躁狂伴双相情感障碍。

对于强迫性购物障碍的患者来说,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购买」这个过程本身,而不是购买的物品。 这些购买的物品可能永远不会被使用,或者会被直接扔掉。

02

为什么我们会沉浸在「购买欲」中,无法自拔?

1.用购买的方式,找寻自我

如今,我们经常会通过购买商品来凸显自己的个性,或丰满自身的形象。

比如,热爱运动的人,可能会在日常穿着中加入许多运动元素;从事严肃工作的人,则可能更常穿着职业装,以此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而心理学家 Donald Black 认为,「强迫性购买,似乎代表了那些身份既不牢固也不可靠的人对自我的寻找」。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借助消费,来确定自己是谁。

研究发现,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购买的典型物品包括衣服、鞋子、光盘、珠宝、化妆品和家居用品,因为这些物品都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展现自我形象。

在购物的过程中, 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可以打造出「更理想的自己」,同时还能收获他人的肯定,以此来调节自己的低自尊状态(Biolcati,2017)。

▷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2.「买买买」是他们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习惯

电视剧中,Rebecca 为了弥补餐厅店员造成的伤害,选择买下那件自己看中很久的昂贵西裤。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有过这种通过购物排解压力的体验。比如:

「今天加班太累了,必须要吃顿好的」

「最近过的好辛苦,买个东西犒劳一下自己」

……

但对于强迫性购物障碍的患者来说,「买买买」却变成了他们用来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习惯」。

研究发现, 强迫性购买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并且还能产生出欣快、愉悦的感觉(Faber RJ, O’Guinn TC.1992)。

然而,这种缓解感只是暂时的,随后带来的则是焦虑情绪的增加。短暂的满足之后,强迫性购物障碍的患者可能会为自己的又一次「冲动消费」而后悔。

此外,抑郁症也可能导致强迫性购买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知道该怎样应对「无聊」状态的人(Brand etal.2016)。

「不知道该做什么,看看有什么要买的吧」, 强迫性购买可以提供一种「刺激感」帮助人们消除无聊的状态。 并且,这种刺激感是可以一次次重复的。人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只不过这种乐趣也会消失地非常迅速。

3.经历过「情感虐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患有强迫性购买障碍

一项心理学研究(Sansone,etal.2013)发现,人们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也可能会引发成年后的强迫性购买行为。

尤其是遭受过情感虐待,或亲眼目睹家庭中的暴力事件, 这两种创伤造成的影响会更加直接。

在这些创伤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感觉到自己是不被爱的。就像剧中,Rebecca 从小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和哥哥相依为命。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通过消费的方式作为对自己的补偿,来填补情感上的匮乏。

▷ 【不够善良的我们】

03

消费文化,也在制造大量「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

然而,强迫性购物障碍的产生,绝不仅仅是个人因素导致的。

专门从事强迫性购物障碍研究和治疗的心理学家 April Benson 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1.消费文化生产了大量「非必需品」

环顾身边那些买下的物品,有多少是我们真正需要且不可或缺的。

即便我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需求是被发明或创造出来的。

如今,可能很多商品都是非必需品, 但为了销售这些非必需品,人们必须被说服去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就像在几年前,洗衣液的推销策略还集中在「去渍」功能上,但现在许多商家的宣传重点却变成了洗衣液的香味。你可能会为了不同的香味,同时购买好几瓶洗衣液,哪怕数量早已超过了日常所需。

▷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2.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在急剧上升

在过去,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比较是参照周围的社群,比如,隔壁的邻居,单位的同事。而现在,网络上涌现出各式各样关于「优质生活」的范本,这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这些范本进行对比。

造成的后果便是,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个人收入明显增加,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要求却在急剧上升,以至于不得不借钱来实现它(Schor,1998)。

3.无处不在的广告,为我们制造了「匮乏感」

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可能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广告:商场中的橱窗,地铁站里的广告牌,手机 app 中的推送,穿插在短视频里的好物推荐……

而这些广告, 都是在将消费品作为通往更快乐更好的自我、增强形象和提高知名度的桥梁(Barber 2007)。

比如,如果你想变得更迷人,可能需要的是一款香水;如果你想生活的更健康,可能要将某某「健康食品」作为自己的日常所需……

甚至,连「爱自己」的方式都变成了为自己买一些「好东西」。

在广告的宣传下,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这种匮乏感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产生了购买的欲望。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04

如果你的生活已经被影响,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如果你感受到自己会时不时产生强迫性购物的行为,或者已经有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倾向但程度不算严重,这里有几个小方法或许能够帮助到你。

1.为自己定制购买清单

在进行购物之前,提前列出需要购买的商品,并试着坚持只购买清单上的物品。

2.设置一段「等待时间」

当我们想要购买一件并非急需的商品时,为自己设置一个等待时间,比如三天或者一周。在这个等待时间内,我们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需要这件商品,还是只是一时的冲动欲望。

3.关掉购物软件的提示消息

关闭手机上的购物软件提示,刻意让自己远离商场内的打折促销活动。有研究表明,强迫性购买行为在遇到商家优惠活动时会更容易发生。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强迫性购物障碍严重影响,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建议。

1.接纳自己的问题,识别背后的情绪

看见并接纳自己的购物行为可能存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强迫性购物行为发生时,我们需要看到背后隐藏的情绪是什么,我们希望借助购物解决怎样的问题,是为了缓解无聊,疏散压力还是为了提升自尊感。

2.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目前在对强迫性购物障碍的治疗上,认知行为疗法(CBT)被使用地更为普遍。这种疗法将帮助患者识别引发强迫性购物的因素,了解问题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管理自身的压力

🫂🫂🫂

最后,频繁地花钱消费不一定就是强迫性行为,关键在于,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因此遭受了影响, 比如:

你是否经常在购物后 感到内疚 、自责 是否因购物 感到财务紧张; 是否 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困扰 等等。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强迫性购物障碍,请找到专业的医生对你进行诊断。

希望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够走出「强迫性购物」带来的困扰。

参考文献

————————

Sansone, Randy A.; Chang, Joy; Jewell, Bryan; Rock, Rachel (2013-02-01). "Childhood trauma and compulsive buy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17 (1): 73–76.doi:10.3109/13651501.2011.653379. ISSN 1365-1501. PMID 22296513. S2CID 207523867.

Ben Hague,Jo Hall,Stephen Kellett.(2016).Treatments for compulsive buy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quality, effectiveness and progression of the outcome evidence.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ctions.doi:10.1556/2006.5.2016.064

Roser Granero etal.(2016).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Clinic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Behavioral Addictions.Front Psychol.doi:10.3389/fpsyg.2016.00914

April Lane Benson,Helga Dittmar,Reeta Wolfsohn.(2010).Compulsive Buying: Cultural Contributors and Consequences.DOI:10.1017/CBO9780511711930.003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 Materialism, Self-Esteem, and Apparel-Product Involvement

Jennifer Yurchisin,Kim K. P. Johnson.(2004).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 Materialism, Self-Esteem, and Apparel-Product Involvement.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DOI:10.1177/1077727X03261178

作者:青豆

责编:寒冰

封面:【一个购物狂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