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我有一个认识很久的男性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发小的程度。我这个发小的性格呢,从小到大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过最多的评价就是,浑身都是刺。
但是这两年他恋爱以后似乎就变了一个人,就像爱情小说里管家会讲的,「好久没看到少爷这样笑过了」。
倒不是说他立刻就变成了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人,而是他女朋友在场的时候,他确实更爱笑了;讲话也不再咄咄逼人,好像以前的戾气都被好好地收起来了。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感觉到被爱,就好像刀找到了刀鞘。」
后来我反复琢磨他这句话和他最近的变化,突然明白过来。这种「被爱」的感觉,不就是被容纳的感觉吗?
容纳与被容纳
人与人之间最治愈的体验
其实有很多情绪不稳定、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学会如何忍受和消化这些情绪。
在孩童时期,有一种状态叫做「tantrum」,一种不受控制的愤怒和沮丧的爆发,说得通俗一点,大概是「撒泼」。
当小孩子感受到不舒服时(伤心、压力、受挫、委屈、焦虑等等),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感受言语化,也不知道如何靠自己去消化,所以他们就把自己无法承受的负面感受发泄出来,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发泄行为。
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替孩子理解到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接纳孩子的情绪爆发,并且帮 ta 把自己无法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孩子慢慢地就能够习得识别自己内在感受的能力。
实际上,「tantrum」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身上。 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学会承受和消化自己内在的负面感受,就还是有可能把负面感受表现为不可自控的情绪爆发。
青少年可能把不被父母关心的失落表现为学校里的问题行为。成年人也可能把压力下的焦虑表达为对身边亲人的迁怒和无端指责。
但这个问题,却很难被「讲道理」解决。相反它要通过两件事解决:
1. 消化掉那些在记忆中没有被承认和消化的负面感受;
2. 提升忍受压力/受挫感的能力,学会识别、忍受和消化自己的负面感受。
而这两件事,都可以通过「被容纳」这个过程解决。
「容纳-被容纳」是一种动态关系。当我们将一些无法忍受或是无法处理的感受,比如难过沮丧、焦虑和恐惧等投射出去时,关系中的对方会充当我们的「情绪容器 (container) 」,来承接我们的感受。
这当然对做容器的一方有很高的要求。 一个人只有情绪成熟度很高,才有余力在处理自己的负面感受之外,还能出于爱,愿意去「接住」别人的情绪,不去做出自己的反应、不去评价,而是保持一种共情性的「承接」。
在这个过程中,容器创造了一种情感镜像验证。 而与此同时,容器也会将我们投射出的情绪温和而有力地托住,还会帮我们消化和吸收掉这些情绪,再以我们可接受的、安全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对方会看到我们的恐慌情绪,会允许和认可,还会帮我们归纳和命名:
「你感受到恐慌是应该的,如果我是你,我也会有这种害怕的感觉」;
他们还会与我们一起经历这种情绪:
「害怕也没关系,我在呢。」
当一种感受可以被言语化的时候,它就可以被处理了,哪怕依然会让我们很痛苦,却不再是完全不可忍受的。
此时,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就被「稳稳地接住」了。 同时,当容器二次处理了我们无法处理的情绪时,我们会发现直面这些情绪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对方接住我们的力量会感染我们,进入我们体内。因此,我们对感受的忍耐力也增加了。
我们会在「被容纳」中不断验证、识别和稳定自己的内在感受,最后,我们将逐渐学会怎么和情绪相处,体验挫折和容纳情绪经验的能力也会被提升。
这种相处模式早在母婴时就会发生,就如同前文所说,幸运的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容纳者就是 ta 的养育者 [1] 。
但很多其他亲密关系(朋友、伴侣)在相处中也会出现「容纳-被容纳」的状态。 我们长大后遇见的某一个人,依然有可能给我们这种神奇治愈的体验。
容纳是有边界的
无边界的过度容纳反而有害
心理学家 Bion 指出,健康的容纳必须有边界。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2] :
丨容器与被容纳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在容纳的过程中,被容纳者的情绪和想法被稳稳地接住了,从不安全的状态中体会到了内在的平静与安宁;而容器享受着关系中的亲密与被需要,ta 的情感表达也变得更加细腻,内心也更加坚韧。这种相互促进的状态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
这种状态的容纳,并不意味着离开对方无法生存,而是亲密的同时,维持着各自健康的空间和边界。 也许没有一段容纳关系可以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但有这样良性的时刻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丨容器与被容纳者之间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未受影响
在这样的状态中,一方在关系中得到了治愈和成长,而另一方也维持着稳定,未受明显影响。 年龄/心理成熟度悬殊的两个人,或者和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关系中,这种单方面收益的关系更加常见,它也是健康的。
但心理学家 Bion 也指出,一旦容纳失去了它的边界,变得毫无底线,就会完全失去它的治愈力量,变成一种对双方都有害的状态。 此时,容器与被容纳者所产生的联系对彼此都有破坏作用。
比方说,渴望被容纳的一方,完全否认自己对自己生命和情感的责任,寄希望于另一方完全替代自己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认为对方为自己的情绪付出理所当然,甚至指责对方做的不够。
而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在长时间的情绪漩涡中,任何人都会没有能力接住高强度的负面情绪,这种超负荷会让ta将未被处理好的情绪能量再度投射回去。此时,恶性循环就发生了。
两个人的情绪都会在这个循环中越来越差,就会变成关系中的混乱与不稳定因素,吵架、冷战、矛盾等等也就因此发生。
因此,必须再次强调的是:
没有人能做到、也没有人有义务全然地对另一个人的情绪负责,即便是最亲密的对象。
「容器」在关系中也不可能是时时刻刻的。如果是一段亲密关系,则双方至少在一定的时候交换角色,互为容器。
还没遇到能容纳自己的人?
我们也可以做自己的容器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幸运,遇到那个愿意容纳、也成功地容纳了自己的人。
那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幸运,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机会被治愈了呢?当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学着做自己的容器。
Step 1 : 设置一个与日常生活空间有区别的「容纳空间」
衣柜、家里的某一张椅子,点上香薰,播放治愈的轻音乐——当你觉得自己被负面感受埋没,快要决堤的时候,你就把自己切换到这个私密并且安全的容纳空间里来。把手机关掉一会儿。
在这里没有人会评价你,你是安全的。
Step 2 : 有一些自己排解内在压力的小方法
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你可以先用一些具体的行为释放一部分的压力。比如说撕纸、摔打枕头、玩破坏类的游戏等。过高的压力会让我们没有能力承接和理解情绪。
Step 3 : 开始输出内在感受
书写、或者录音,可能一开始你并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你只需要开始自由地、哪怕从几个词语开始,输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Step 4 : 命名自己的感受
浏览自己输出的信息,归纳它们,并告诉自己,你有权利有这样的感受,你会陪伴你自己一起度过它。
Step 5: 安抚自己
抚摸柔软的东西、泡澡、喝热汤、做手工、撸猫等等,只要是能帮助你降低压力感,舒缓你、让你放松的事,都可以在归纳完自己的感受后去做。你会发现,其实你能够调节过来。
这个五步的过程,能够帮我们自己提升梳理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更能够提升我们面对自己内在负面感受的信心。很多人的问题是畏惧内在负面感受,导致不愿意去直面,反而用各种有破坏性的行为去逃避它。
当我们变得更加沉着镇静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忍受和消化种种负面情绪和压力体验了。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你的容器,可以把这篇文章 转发 给 ta,如果你还没有感觉到被容纳,希望这篇文章也能帮助到你。
今日互动
你已经遇到了自己容器了吗?
被自己容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References:
[1] Bion, W. R. (1985). Container and contained. Group relations reader, 2(8), 127-133.
[2] Symington, J., & Symington, N. (2002).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ilfred Bion. Routledge.
本文关键词:关系、情绪、容纳、被容纳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亓井、Koei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 ,设置控制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