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王小波是怎样成为传奇的?

2024-04-11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有的作家死了,他还活着。

在当下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身后的名声和作品流传恐怕才是衡量一个创作者影响力的最好象征。 国内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高达8000-10000部,网上产出的文字则每天都以亿计,争相搏眼球,但可想而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很快被时间冲刷走,连去年的作品都无人问津,因为没有比过季商品更乏味的了。

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小波确实是一个传奇:过去27年来,他的作品一直风行不衰,差不多已经从「当代作家」跻身为「经典作家」了。高晓松就曾对他不吝赞美:「在我所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王小波绝对是排名第一的,他在我的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事实上,他的身后名远比生前响亮。 作为一个晚熟的作家,他37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没引发多少关注;42岁问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一度遭多家出版社拒绝,好不容易印行,第一版也只低调地印了6000册——而在他45岁去世之后,这部小说在短短几年内就加印12次,卖出20多万册。

当然,他也不是唯一的例外,作家路遥1992年去世,但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至今都经常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重大区别:一般人感兴趣的是路遥的作品本身(其实就【平凡的世界】这一部),但对他这个人没多大兴趣了解,其个性和公众形象是相当模糊的; 然而,王小波则不然,他不仅有多部作品脍炙人口,更重要的是其个人形象就是一个传奇。

现在世人一想到王小波,首先想到的只怕未必是他的哪部作品、文笔如何,而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脸上露出那种满不在乎的笑容:在一个无趣到荒诞的世界里,这位浪漫骑士以一种清醒的独立姿态,对抗着无意义感,同时彰显着人的尊严—— 哪怕是在这样的环境底下,一个人也有不屈的精神,能以自主的行动创造人生意义,尽可能开辟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对任何人来说,首先需要认清的是自己面对着什么: 在迷宫般的现实生活中,有无数挫败等待着你,磨平你的棱角,将你规训成一个方方正正的社会人,「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黄金时代】)

如果受锤是必然的,无人能逃脱,那么在认清自己必然受锤的现实之后,一个人还能做什么?他在那篇广为流传的散文【一头特立独行的猪】,隐喻的就是这样一种荒诞的现实:你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样?身在其中,「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代表着社会之外的一个自然生命,一种不受拘束的野性存在,为「社会人」准备的那一套套规训,对它不起作用:「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无论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还是【寻找无双】(收入【青铜时代】)等小说,都透露出这样一种意味:现实生活就像一个泥淖、一个缠结的网络,那些社会交往的规则与其说是让人遵守的,不如说是用来束缚人的, 身在其中的个体既无法摆脱,又不能和它讲道理,唯一的办法不是对抗,而是看穿其荒诞,超越自身的处境,达到精神上无拘无束的自由。

【东宫西宫】剧照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物也经常陷入某种无法摆脱的荒诞处境,那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却既无法对话又难以对抗,此时,个体是无助、无力的,仿佛是在面对一个巨大的谜团,他唯一能真实把握的,就是自己的感受。相比起来,王小波的精神要乐观得多,因为他笔下的人物虽然也面对荒诞的现实,但表露出来的却是「战略上蔑视」的态度,深信精神自由是完全可以不受束缚的。

就此而言,他的理念更接近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那种黑色幽默: 规则本身就是个圈套,认真对待它你就输了,只有那些看穿它的老油子才享有不受约束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王小波笔下的人物,也确实常常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痞气,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巧妙和那些规则周旋而不丧失自我。可以说,在这样的现实中,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之举。

他的妻子和伴侣李银河曾强调:「王小波和虚无主义时代的各种段子手绝不可混为一谈。他的幽默不是停留在语言快感层面的贫嘴和调侃,而是对世界荒诞性的揭示,蕴含着敏锐的思考和观察,世界并未沦为支离破碎的笑料,相反在剔除了诸多杂质之后,那些本应严肃的更加严肃,本该被珍视的更加被珍视,本来璀璨的在黑暗中更加熠熠生辉。」

王小波和李银河

在长久以来受现实主义统治的中国文坛上,这种独特的风格堪称一股新风,辨识度很高,而王小波也确实是一个「非典型作家」:他远离主流作家圈,生前揶揄:「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在他身后的葬礼上,也没有一个作家同行来送行。他下过乡,做过工人,大学里读的专业不止一个,但都和文学没啥关系,当然也不靠码字为生—— 或许可以说,他写作与其说是出于文学目的,倒不如说是为了寻求一种哲学意义,那就是表现自己的精神自由。

正是这一点,让无数人深深被他所吸引。他去世的1997年,正值个人主义在国内兴起之际,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新一代人,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现实生活,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因为他们无法再像父辈那样满足,「难道人的一生就只能这么过吗?」此时,王小波给了他们指引,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可能。

「独立思考」一词,差不多也正是那会开始盛行的,而王小波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又犀利地批判了现实,正是独立思考的最佳榜样。博客时代的知名作者王老板(王力)在他那本【不肯说谢谢的人】里向这个自由的灵魂致敬:「我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能够有一点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感谢三个人:林达、王小波还有胡适。」

受王小波的文风和人格影响的当然远不止他一个人。事实上,豆瓣上「王小波门下走狗」小组有超过15万成员,这一「荣誉头衔」最早出现于2001年「西祠胡同」上的一个文学BBS版面,很快成为其狂热粉丝的自我标签,甚至以此为名陆续出了好几本书。在李银河看来,这已经构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这么多不讳称走狗的写作者出现,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他们很可能更接近文学的真谛。」

一直有人质疑,王小波一生倡导自由精神、独立思考,这样的追随是否违背其本意?这其实是个老问题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说,崇拜一位作者,其实不要紧的,「凡俗之人每以为听凭我们所崇拜的书籍的引导会使我们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罗斯金所感与你何干,你要自己去感受。’这种看法犯了心理学上的错误,不会为有信仰的人所认可,因为信仰使他们的理解力和感受力都得到了无限提高,而且从未损害其批判力……这种自愿的服从是自由的开始。感受自我的最好方式便是努力去感受大师之所感。从这深深的努力中,我们同大师的思想一道发现了我们自己的思想」。

因此,任何一个大师在身后的影响力,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是因为其思想本身具有前瞻性,能随着时代的变动而不断得到重新诠释,由此让一代代人产生共鸣,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我。 王小波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他既扎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从这一意义上说, 他的精神不死,他的传奇还在延续。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杨逸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