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代传奇宗庆后去世!3次问鼎中国首富,与妻子一见钟情,最牵挂的是女儿的婚事

2024-02-29情感

抛开企业家的身份,宗庆后也和普通父母一样,不仅希望女儿事业成功,也希望她的婚姻和家庭一样幸福。

作者:及人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收听音频见留言区

2024年2月25日10:30,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

三次问鼎中国首富之位的他,曾被人亲切地称作「布鞋首富」,因为他穿着布鞋奔走半生,始终把「造福百姓,先富带动后富」的企业家精神当作人生信条。

宗庆后曾在自传中说:「 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娃哈哈,但在我眼中,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宗庆后生前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去年年底娃哈哈的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当时没有人能料到,那是这位传奇人物最后一次亲临战场、指点江山。

从42岁开始创业到79岁因病入院,宗庆后在37年里几乎从未停止过工作,甚至病危时也心系集团。在他的病房里最显眼的不是呼吸机、检测仪,而是一台打印机和一沓沓文件。

在宗庆后的带领下,娃哈哈推出过无数「爆款」——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这些产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对娃哈哈而言,宗庆后的意义如同暗夜里的长明灯。如今灯灭了,但光辉如旧,照耀着往昔,也投射出未来。

作为企业的领军者、行业的领跑者,宗庆后见证了一个奇迹的时代,时代也见证了他的一生。

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的

宗庆后出生于1945年。17岁初中毕业后,他就下乡务农了。他先是被安排到浙江舟山的一个农场里做了一年农活,后来又转到绍兴的茶厂,一待就是14年。

后来,宗庆后回忆这段「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的乏味日子,心中却只有感激。他认为那段时光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教会了他什么叫「能吃苦、不服输」,让他受益终生。

1978年改革开放,宗庆后母亲为了让儿子回家,自己主动离职,在小学工农校办工厂给儿子留下了一个职位,宗庆后这才得以回到杭州安家。

回杭第二年,在热心邻居的介绍下,35岁的宗庆后结识了31岁的施幼珍,两人一见钟情,次年就领证结婚。

在那个年代,这么晚结婚的少之又少。

宗庆后下乡那15年里,因为长相帅气有过不少追求者,但他洁身自好,从没动过心。

而施幼珍则是从年轻时就有一套清晰的择偶标准,她不要那些口若悬河、只会甜言蜜语却徒有虚表的。她想要的另一半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品靠得住,二是得有上进心。

这两点,宗庆后全部满足了。施幼珍一见宗庆后,就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慨。她心悦对方的成熟稳重,更信赖他谈吐之间的进退得宜。

张爱玲在【流言】里写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但宗庆后的成长经历与之截然相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越过痛苦与饥饿的磨难,才知道什么是生活,也是遇见了一眼万年的人,才对「家」有了想象与渴望。

这种先体验后觉知的经历,让宗庆后把「实践出真知」当成了人生信条。就像他自己说的:「 所有的英雄之路都不是始于想象,而是始于行动。

该出手时就出手

宗庆后做事本着「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心态,沉得住性子,但也从不会错过时机。

回杭州以后,他在厂里踏踏实实干了9年。直到经济改革的春风,他才主动请缨,承包了校办企业经销部。

这个经销部在当时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个烫手山芋,但宗庆后接手后就立下「军令状」,保证第一年就拿到十万净利润。而领导对他的要求只是40000元。

就这样,宗庆后踩着一辆三轮车踏上了创业之路。

在厂里工作这些年,宗庆后按兵不动、默默观察,对市场有了缜密而细致的了解。说白了,就是他知道什么东西好卖,也知道怎么能卖得出去。

文具、纸张、日用品人人需要,而且渠道多、价格低,宗庆后一开始就是靠卖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扭转了经销部的颓势。

到了夏天,他又开始骑自行车卖棒冰,穿过一条条大街小巷给所有人送清凉,自己反倒累得汗如雨下。

但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年末,宗庆后最终上缴利润竟然高达22.2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

因为销售成绩出色,很多品牌都主动找宗庆后分销,其中就包括国外一款营养口服液品牌。

嗅觉敏锐的宗庆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喝冷饮、吃零食,心情愉快了,可营养却没跟上。这种需求无疑孕育着商机,宗庆后想到后立刻采取了行动。

很快,他就组织团队研发并推出了娃哈哈第一款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如宗庆后所料,这款营养液填补了本土市场的空白,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销量连连上涨,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也火遍大街小巷。

宗庆后急着扩大产能的时候,恰逢杭州罐头厂经营不善。经过多方谈判,「娃哈哈」这个新生品牌顺利接管了杭州罐头厂的工厂和全部员工。

在商界,这是一个「小鱼吃大鱼」的奇迹。小学校办企业兼并了老牌国营大企业,这一仗赢得精彩,也是娃哈哈集团崛起的第一步。

此时的宗庆后已经46岁,从骑三轮车的推销员到大老板,是他长达25年的厚积薄发。

一颗良心, 一份苦心

宗庆后与施幼珍领证的纪念日是五一劳动节,于是,「劳动」就成了他们两人一生的基调。

一开始,施幼珍在家中忙里忙外,而宗庆后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早就成了常态。后来,施幼珍成了宗庆后事业上的左膀右臂。

从针对儿童群体的营养液到全民刚需「娃哈哈纯净水」,宗庆后把集团的市场越做越广,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

但和无数小说中对「穷小子逆袭」的描述不同的是,宗庆后在一跃成为大老板之后,依旧没什么排场。

他的一件皮夹克穿了好些年,手腕上的石英表价格不过几百块,也始终没学会打高尔夫。

出行时更是简朴,没有豪车保镖随行,订不到票的时候就坐高铁二等座。

不过,在宗庆后身上的确有一件百搭的「时尚单品」,就是那双布鞋。 因为布鞋轻便又透气,最适合他在一线奔走。

和许多企业老板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不同,宗庆后时刻心系车间、工厂。 娃哈哈在全国有80多个生产基地,宗庆后几乎对每一个都了如指掌。

娃哈哈集团内部流行一个说法,公司里新买了一把扫帚,董事长都清清楚楚。

在一线,宗庆后关心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每一位工人。 他把娃哈哈当成一个家,自己作为大家长,要为所有工人、同事负责。

宗庆后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是企业家,不是资本家。

娃哈哈集团重视员工幸福感是出了名的。有一年春节,宗庆后曾给全公司3万多名员工发了人均两万元的大红包。而且,他轻易不会辞退员工,因为他认为人的能力有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时代,宗庆后曾多次公开呼吁给员工涨薪:「如果年轻人收入高一点儿,消费起来经济也会更好。」

回顾娃哈哈发展的历程,宗庆后的每一个决策都体现着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1994年,三峡库区移民,宗庆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工厂建到了在当时还是穷乡僻壤的重庆涪陵。 尽管气候、地理、经济多方限制,宗庆后还是克服万难投资建厂。 从长远来看,这也为娃哈哈的全国性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宗庆后身上有种心怀众生的「侠气」,我却觉得那是一种「将气」。 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大多都有一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洒脱,哪有一位像宗庆后这般,兢兢业业、操劳一生?

宗庆后有句名言广为流传,被无数后来者当成了座右铭: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 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但落到宗庆后自己身上,他做企业这么多年,靠的不过是一颗良心、一份苦心。

2006年,娃哈哈集团陷入股权危机,面临着被外企达能集团恶意收购的困局。 已经57岁的宗庆后亲自写证词、上法庭,参加了国内外70多场诉讼,历时4年,终于打赢了这场硬仗。

参加节目【朗读者】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宗庆后提起这段经历,他说: 有理的话,可以走遍天下,不用怕人家的。

房地产经济腾飞那几年,无数人眼红暴利,而宗庆后从未想过要涉足。 他说: 「有的钱适合你赚,有的钱不适合。

宗庆后心中有个原则: 赚钱要凭良心 泡沫经济虚假繁荣一阵,风一吹就倒了,而实体经济却是能踏踏实实留给后人、造福老百姓的。

「我们那一代的老企业家很多都是白手起家,开始时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资产积累多了就要去承担社会责任的。

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宗庆后说出口的话,从来不是空喊口号。

他是娃哈哈的支柱,她做他的支柱

要说宗庆后操劳一生,最对不起的人是谁,那 一定是 他的妻子。

宗庆后曾在自传中评价自己「大男子主义」,他恨不得全副心思扑在企业上,给家人留出来的时间少之又少。

早在施幼珍和宗庆后商量婚事的时候,宗庆后就为了给产品找销路天南地北地跑,一去好些天,半点儿消息也没有。

那时候施幼珍就知道,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人,就不能用家庭拴住他。

如果说宗庆后是娃哈哈的支柱,那施幼珍就是宗庆后的支柱。

结婚以后,她体贴地扮演贤内助的角色,不但把家里照顾得很好,还能为丈夫的事业分忧。

施幼珍本人还是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能力与魄力不输任何一个职场女强人。

除此以外,施幼珍还把女儿宗馥莉培养得很好。

宗馥莉出生于1982年,那时宗庆后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可以说,宗馥莉是与娃哈哈集团一起长大的。

她看着父亲从零开始带领企业走向国际,也看着母亲周转于公司与家庭之间,忙碌而充实。

很多年里,在外界看来,娃哈哈集团离了宗庆后是转不了的,连宗馥莉也这样认为。

记者曾问她,娃哈哈集团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等于零。

又有人问她,你父亲在娃哈哈集团是什么样的存在? 宗馥莉一样不假思索: 「神一样的存在。

宗馥莉从小仰望着父亲的身影成长,长大后就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前行。

14岁读完初中赴美留学,22岁学成归国后,她被父亲安排在集团基层锻炼了3年。 她也想和父亲一样,从宏观到微观,一寸寸熟悉公司的一切。

后来,宗庆后给了宗馥莉1000万美金创业,却也做好了「打水漂」的准备。 可宗馥莉野心与干劲兼具,没多久,就把自己的「宏胜集团」办得风生水起,年营收过百亿,宗馥莉本人也登上亚洲十大年轻富豪榜第三的位置。

在一众等着继承家产的富二代中,宗馥莉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气势成功脱胎换骨,变成了「创二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宗馥莉身上越来越能看到宗庆后的「大将之风」。 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行事果断又磊落。

宗庆后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宗馥莉说: 「我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父女俩如出一辙的自白,是站在高位也永远记得自己从低谷而来的谦逊。

只不过,作为一个父亲,千亿富豪宗庆后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操心完孩子的事业,就要操心婚事。

一次杨澜采访宗庆后的时候问道: 您有什么烦恼吗? 他说,我这个年纪了,女儿的婚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希望找个人好一点、正派点、能干一点就可以。

抛开企业家的身份,宗庆后也和普通父母一样,不仅希望女儿事业成功,也希望她的婚姻和家庭一样幸福。 虽然他生前还没看到这一幕,但相信女儿会如他年轻时一样,缘分也许来得晚,但总会到。

作为一个企业家,宗庆后最朴素的期待就是坚信着:老百姓只要生活好了,一切就都好了。

作为一个丈夫,宗庆后对妻子有愧,却一辈子钟情一人,牵着她的手风雨同行。

作为一个父亲,宗庆后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一切以及未见的世界,都交到了女儿手里。

宗庆后的离去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时代的幕布缓缓落下,而升起的舞台上,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宗先生,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及人 ,公 众号: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本文排版:闻溪,校对:陈晨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创业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