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花钱比长辈还抠的年轻人,为何扎堆「接」花呗提额?

2024-06-05情感

和互联网同步长大的这代年轻人,似乎天生就有着将各种文化「赛博化」的移植能力。他们擅长在网络世界中建立新的表达范式,冠以「xx文学」的代号,直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级存在。

继「废话文学」「肯德基疯四文学」 之后,最近呼声正盛的竟然是「接花呗提额文学」。

对,你没看错,对于网友分享的生活喜事,比如考研成功、科目三一次过等,评论区排队「接好运」,这还很好理解,但花呗提额成功,为何要「接」?

年轻人们齐刷刷地打出2万多条大段文字,顺着网线喊话花呗,希望对方能给自己涨涨额度。这不由得引发一丝天然的警惕,这么急迫要额度,是年轻人乱花钱、消费主义之风又要抬头了吗?

非也,甚至恰恰相反。

当你仔细翻看「接花呗提额文学」的发酵脉络,便会发现: 这届年轻人正在用矫健的身法,在真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之间自由切换,他们的语言也在疯狂中又带着一丝考究。细品,这里面埋藏着当代年轻人的清醒、坦诚,以及长期主义的生活策略。

年轻人,

为什么想要花呗额度?

如果说 「废话文学」 「肯德基疯四文学」是年轻人找到的对抗生活枯燥的调剂品,那么「接花呗额度文学」背后的深层动机,则因其不轻易显化的内敛属性,让许多旁观者「烧穿了CPU」。

年轻人不是说好了「能省则省」,坚决和消费主义划清界限的吗?他们不是从大牌平替,一路「降级」到1688代工厂,让中间商和品牌方赚不到差价的吗?怎么转眼又整齐划一地求起了花呗额度,并且把额度高低看得如此重要。

其实, 铺天盖地涌现的「接提额文学」与年轻人理性消费的态度之间,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二者甚至大有两股趋势,终于命运般地合流的意味。

如今年轻人对自身财力和消费能力的判断,一点水分都挤不出,换句话说,他们比长辈想象的机智多了:

额度不是用来花的,是用来省钱的。

早在2019年民生节目1818的一次关于年轻人理财方式的街头采访中,就有一位年轻女孩大方分享了自己在支付宝「薅羊毛」的理财微操技术,「我花钱都是先用花呗,把自己的钱存到余额宝里赚收益」。

这个在当时刷新网友理财认知的操作,如今已经成了很多人融入日常的省钱习惯:每个月工资到账先分毫不差地存进余额宝,然后吃穿用度的花销都从花呗走账,花呗40天的免息期相当于给了40天的收益,虽然不多,但这种最安全的傻瓜理财法,早就在安全感上领先了99%的炒股人,起码是绝对的正收益。

还有一些 对花呗额度拿捏更入微的年轻人,则利用花呗「确认收货才计入账单」的机制,把实用主义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在飞猪上使用花呗额度给机票酒店「占坑」,而这部分的机酒花销,只有到店确定使用日期后才会出账,在此之前,只占额度,不用还款。如果出行计划变更了也可随时退款,不仅不用提前支出现钱,而且从下单囤货的那一刻起,即使肉身还被拘束在1㎡的工位上,心里已经在几千公里之外先浪上了一圈。

「我有多少额度,心就能飞多远,而且钱包还一点没瘦。」

如果说「接提额文学」仅在小红书聚集,还不能说明太多问题,那么,当这股风吹到了豆瓣抠组,我们当然就再也不能忽视它了。

在这个论起「抠门」和省钱的功力来,全网都无出其右的小组,早在1688宝藏店铺被小红书网友口口相传之前,就已经开创了数不尽的抠门绝技。而如今,这波最擅长精打细算之道的年轻人,也开始在组里盖起了「接提额文学」的跟帖楼。

从最新版的「提额文学」中看来,年轻人需要提额的主流诉求是,初入职场需要租房,「押一付三」太痛了,毕竟工资也只能一月一发,花呗的额度刚好能用来垫付,派上用场。

怎么样,现在还简单地以为,年轻人要额度只是为了买潮鞋吗?

额度才是精打细算自留地

2000年,一本理财投资宝典【富爸爸,穷爸爸】在中国正式出版,并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牢牢占据了每一个想要重塑理财观念的白领的书架。但大家观念的水位跟上去了,实操起来却总是力有不逮。

现如今,从校园时代就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的这一代年轻人,虽然面对的是更加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但却在更加明晰的规范中,找到了平衡金钱和物欲的着力点。

当我们还在凭着肌肉记忆,以为使用花呗、信用卡的年轻人,都是「挣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时,一查数据却发现,他们早就成了花呗与理财储蓄的双修派。

今年5月,新浪财经对超过1万名大学生展开了关于消费金融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使用消费信贷的同时还有额外储蓄的大学生比例, 高达八成

82%的大学生还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真的没钱花」才使用花呗、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产品,而是更倾向于合理利用其中的规则,抑或是通过花呗的账单助手,更主动地约束自己「省钱」。

不仅如此,现在的大学生也更早地融入了社会。超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家里给的生活费基础上,也有兼职等额外收入,这些收入来源前三名是「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计划」「兼职做家教」「在外部商业机构打工」,超半数的兼职收入每月在一千元以上。

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新鲜事物,青年时期无疑是我们最容易因为「缺钱」感到困窘,却也最需要金钱支撑起对世界的好奇心的阶段。

当代年轻人在反复实践后,提炼出了「该省省,该花花,该赚赚」的清晰路径,绝不混淆。年轻人们已经学会灵活地调配着自身物欲、消费能力、挣钱能力和省钱能力的参差,为自己理想生活的幼苗,一寸一寸地开拓土壤。

如此,直击靶心地解答了这个困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世纪难题。由此可见,年轻人组团接花呗提额,并不是真的为了拔高消费的底线,额度是自己拥有更大精打细算可能性的基础,肯定是越多越好。如果身边人跟自己各方面都差不多,那为何额度水平不能拉齐?在这个层面上,奇奇怪怪的胜负欲又出现了:

「既然大家都是深谙大数据玄学的Z世代年轻人,别人都能凭本事接到额度,我又怎么能败下阵来?」

接额度还要凭哪些本事?

人均财商高过上一辈人的Z世代,当然清醒地知道,金融产品的额度不是光靠「喊」就能有的。毕竟在网上许愿是被动的,「接」却应该是主动争取的。

所以初代版本的祈愿式文案,尽管有排山倒海的感叹号,气势最盛,但很快就在传播路径中获得迭代:光给花呗提需求是不够的,还得证明自己是有实力获得的。

首先保证自己能控制好消费,非常重视信用,甚至是个爱做公益的好人:

随后,在看到「接额度文学」带来的实际额度提升后,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命中率,年轻人又开始在网上晒起了自己一沓沓的证书:

优秀学生干部奖状,叠加翻译竞赛一等奖、计算机三级证书、全一等的奖学金证书,证明的是自己踏实可靠的勤奋以及强大的自制力;

税务师职业资格证搭配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证实的则是自己为未来职业定下的清晰的规划路线;

还有人直接晒出了驾驶证、献血证、结婚证等各式各样的证书,力证自己在人生每个重要节点上,都稳扎稳打地打了卡。

通过这些凭证,他们希望大数据能把他们推到花呗面前,他们变着法地证实自己无瑕的信誉,一以贯之的可靠,以及未来无限的发展想象力。

相比于曾经庇佑事业、爱情、学业等诸多领域的好运气,这一回,在「接额度」这件事上,年轻人显然是动了真格的,他们是在动用全部的人生经验,和大数据玄学贴身肉搏。他们的目标感和自主性,都在呈指数级递增。

如果晒证书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诚意,那么就上手抄版保证书:

或者不顾「社死」的嘶吼版:

看到了吗? 你还在以为这届年轻人如他们自己标榜的那般颓废和无力吗?

恰恰相反,他们不仅熟知各种金融工具的原理,还掌握了大数据玄学的奥妙,更提前参透了行走世间的规则与心法,并且,游刃有余。

#聊聊你的花呗使用习惯#

用花呗「薅」利息,

囤机酒的省钱操作,

你也试过吗?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 沈艺超

设计排版丨 梅卡

作者丨 梅卡

图片来源丨 互联网、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