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大方承认自己很弱以后,我活得更好了

2024-04-18情感

策划、撰文 / 卢舫、马斯特

编辑 / KY主创们

朋友小吴,独自沪漂,租房被坑过几回,工作先是被裁两次,现在又进了个天天加班到凌晨的广告公司。她工资不高,花销倒不低,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

听起来,感觉很累对不对?她却从来没有说过累和难,甚至没有吐露过任何不开心。「关关难过关关过」是她的常用表情包,「没事,我还行」是她常说的话。

我们差点都信了她真的那么坚强独立,差点要送她外号「不求人」。直到前几天喝酒喝醉了,她突然痛哭起来,抱着朋友的胳膊歇斯底里:「我这几年真的好难啊啊啊啊,我忍了好久啊啊啊啊。」

当场没有人讲过一句:「谁让你不说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其实都是轻易不会向旁人示弱的。

充其量,我们会用「想死」、「死了也好」、「不想活啦」等表情包,来戏谑地吐露烦恼。

但坦诚地表露自己的脆弱,好像很久没发生了。连日常的小事情,都难以启齿让人帮忙。怎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示弱那么难?

其实,虽然大家并没有常常示弱,但对于示弱的需求似乎一直都在。比如,当我们在小红书搜索「示弱」这个词时,你会看到很多热门帖都在教大家技巧和话术。

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帖子点赞收藏都挺高的,但相比之下,评论往往都很少。 大家都在悄悄地表达共鸣、收藏学习,但好像又觉得这种需求和心态上不得台面,生怕被互联网邻居们看到自己正在学习示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研究都得出结论,自尊水平更低的人会更羞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脆弱。但事实上,我想不仅是自尊水平低的人不敢做这件事。

当下的社会气氛中,大家对表达「弱」大概是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不断有新的词被造出来,这些词看起来都对「弱」怀有某种敌意。

比如以前的「绿茶」,把人展现自己的脆弱和被照顾的需要,统统一把子打成是有所图的阴谋;

比如前段时间的「厌蠢」,则更直接、强烈地攻击那些在生活中某方面能力缺失的人。

当然,如果你拨开这些网络用语,精细地看它们的用义,会发现它们想要攻击的并不是纯粹的「展露脆弱」,比如绿茶攻击的其实是「利用自己的脆弱去获得关注」,并夹带一些对女性的污名化;而厌蠢则是在骂那些「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妨碍到别人的人」。

但现实是,大家往往只会模糊地理解这两个词,然后觉得它们攻击的东西都和示弱很像。于是被吓到了。

相信你还会有种体会:当我真的很想向某个朋友说我好累、我好需要陪伴、我需要你帮忙时,也会多想一步「对方不累吗?这不打扰人吗?我的事关别人什么事呢?」

大家现在都很爱说:「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社会正朝着原子化的方向发展。

汉娜·阿伦特在其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 (atomomization) 。这个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独的、埋头于物质享受的、完全「私人化」的,这样的个体普遍存在,并往往慎于交流、精于计算。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内心自然会筑起一道墙,把脆弱困在墙内,让其无法发泄、流露。

表达自己正处于「弱状态」里,

是正当且有必要的

但既然有这么多人在偷偷看、偷偷学,当然是因为示弱本身是有好处的。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示弱不表示承认我们是「弱者」,而只是表达,我正处于「弱的状态」中。

人人都会进入这种状态。当人在其中、受不了了时,表达出来,向外界求助,无论对关系、还是对自己,都是必要的。

在关系中,一个可能有点反直觉的现象是: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吐露自己的脆弱时,另一个人获得正向感受的概率更高。

示弱的本质是,保持真实、开放的状态,去与人交流和沟通。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开放的沟通(包含沟通积极的东西和沟通消极的东西)都会对关系有促进作用。

当你向另一个人示弱,其实正意味着你选择了向ta袒露自己,这是一种信任、真诚的行为,会让对方也觉得自己被容纳了。

而更重要的是,对于一段关系来说,让你的脆弱显现,是增强「心理可视性」 (psychological visibility) 的关键。

心理学家Branden教授认为,心理可视性是一段感情能持久、能有价值的基石。 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我」呈现在对方面前,这个「我」包含了我的好、我的坏、我的弱。爱这个完整的「我」,这份爱、这段关系,才是有力量的。

只对于个人而言,示弱首先是一次「心灵歇息」。当我们处于困境中,时刻面对焦虑、恐慌而又得不到支持和援助时,可能会在持续的紧绷里进入僵死状态,往抑郁心态滑落。

而持续的无助容易让人生出自我怀疑,慢慢地让自尊水平变得更低。坦诚地示弱,和高自尊水平有关。因为,我们会在示弱后接受帮助的互动里,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关怀和爱,从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

说出自己的弱处,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出来的弱处,在被帮助、共同解决的过程中,会变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我们更容易意识到「这件事情上我无能为力,但那些无需帮忙的事情上,我是可以的」。 而当我们默默把弱处埋在心里、只靠自己想象时,则更容易让脆弱弥漫,变成「我怎么好像啥都不行」。

那么,

怎样是正确地示弱呢?

当然,要想收获以上提到的种种示弱好处,首先我们要真的学会正确地示弱。

在说正确做法是什么前,首先要反对三个态度:

-把自己的弱功利化

这也正是以前人们总说的「绿茶」所指代的行为逻辑 —— 想利用弱来获得些什么。

事实上,小红书上很多帖子都在教人这么做,比如告诉你在职场上示弱会顺风顺水、在恋人面前示弱让对方爱得更深、对crush示弱让人怦然心动.....

并且还都很喜欢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 ——「高级的猎手,都以猎物的姿态出现」。不得不承认,就总结一种现象而言,这句话是没错的。以低姿态的样子出现,确实可能激发起对方的保护欲、同情心,进而谋得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心态去生活,会让人对别人展现脆弱时产生防备心,不再互相信任,也就给「示弱」进一步污名化。

-示弱以后,期待对方为自己的弱负责

它听起来也会很像情感绑架:「我都这样子了,你还不来照顾我/帮我/陪我?」,这其实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如何处理自己的脆弱是自己的课题,如何应对我的示弱,是对方的课题。只有自己有义务,为自己的脆弱负责。

因此,即使一些道德、伦理、或者主流价值观都鼓励在一些关系中,彼此应该为对方两肋插刀。但我们不能天然怀有这种期待,觉得自己把事情说出来,就把责任踢给对方。这首先很容易失望,同时也很不负责任。

-怀着「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的人会认为自己的一切不幸、痛苦都是别人、是这个世界的错,自己无需负任何责任。自怜、示弱,对于「受害者心态」的人而言,都只是一种获得解脱的心态。

在「受害者心态」的人眼中,被示弱的那方,只是一个攻击的靶子,一个发泄的沙包,而不是协助者。这会让被示弱的人也很无助,并很可能与示弱者一起陷入共同反刍中,导致两个人都变得消沉。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在示弱时,也告知自己有解决方案

比如:「我现在觉得生活好累,真想你来陪陪我,不过如果你来不了也没关系,我可以问问张三,或者我去旅个游散散心也ok的。」

不要把对方置于「这事必须我来」的压力状态,更合适的情况是,让对方作为一个被邀请的协作者,ta来或不来,这个问题都会由你自己来负责。

-注意边界,不要过度分享

虽然他人并不会因为示弱而评判我们,但没有边界的示弱,并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更不可能成为一种人际技巧(尤其是在工作中)。

研究显示,当人们反复暴露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朋友会更不喜欢ta,伴侣也不会提供更多支持 (Forest et al., 2014)

一次「好的示弱」,应该是在表达了自己遇到困难的同时,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不管不顾地一股脑将所有底牌摊开,躺在地上摆烂,等待对方的同情与支援。

-带着「利他」的心态,不要只一味地索取

这种「利他」倒不是说你在示弱时还想着怎么对对方好点,要不然这太累、也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只是,我们确实也应该为自己的示弱对象,做一些最基本的换位思考。

比如,如果你在国外闺蜜出差,你失恋了,是不是非要让对方飞回来陪你喝酒呢?比如,你作为一个顺直人,找异性朋友吐露心声,而对方已经有另一半了,是不是非得要求对方陪你聊到深夜并且秒回呢?

这种「利他」也可以是后置的。比如,这一次,对方很温暖地陪你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下一次,对方如果需要你时,或许你也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

最后

「弱」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我们其实都知道、都鼓励自己爱的人,向自己展示的弱。甚至,即使是自己不认识的人,都会因为露出了「脆弱感」、「破碎感」,而受欢迎。

但另一方面呢,我们总是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弱。如果你也想到这么一个人,如果你想鼓励ta,不用一直逞强的,可以 转发 给ta。

靠近自己的弱,并邀请自己信任的人,一起靠近它,你会发现,那其实是一座通往更好的自我、更好的关系的桥梁。

今日互动

你曾示弱过,或者面对过别人的示弱吗?

邀请你到评论区分享你的「示弱瞬间」。

References: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Collins, N. L., &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475.

Forest AL, Sigler KN, Bain KS, O'Brien ER, Wood JV. Self-esteem's impacts on intimacy-building: Pathways through self-disclosure and responsiveness. Curr Opin Psychol. 2023 Aug;52:101596. doi: 10.1016/j.copsyc.2023.101596. Epub 2023 May 25. PMID: 37348388.

Forest, A. L., Kille, D. R., Wood, J. V., & Holmes, J. G. (2014). Discount and disengage: How chronic negative expressivity undermines partner responsiveness to negative disclo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6), 1013–1032.

本文关键词:示弱、人际关系、沟通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 ,坦然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