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拖延症

2024-05-14情感

欢迎点击上方音频条里的黑色小方块,收听我的录音。

我的「拖延症」还是蛮严重的,今天文章中后半段的文字是我上交的一篇作业。我于2023年12月报名参加深圳图书馆「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的学习。学制两年,两年内需参加一些定期讲座,并完成课后作业。这次「道家」的作业布置下来的时间是4月20日,最迟上交时间是5月15日,有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在今天(5月14日)才完成。

我们往往在面对重要的有难度的事情时「选择」拖延。迟迟未动笔写这篇文章,我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作业比日常随笔文字重要得多」,「不能随意下笔,得充分准备」。最开始时觉得时间尚早,不着急,先多一些阅读构思、资料整理。中间遇到五一假期,心想干脆假期之后再写。五一假期后又前往黄山参加为期一周的唐登华老师心理学课程,在黄山期间又遇咽炎、肠胃炎袭来。好像每一个时间阶段,甚至每一天都能给自己找到不开始的理由,直到昨晚才匆忙起笔。因为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我表现出来的自律,在某些事物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我「说的」往往比「做的」好。

拖延,往往带有着「惧怕」心理。怕自己做不好,畏难情绪隐藏在其中。写一篇文章、处理一件事情、安排去见一个人,往往因为畏难,我们不断将其延后。直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匆忙应对。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我们要勇于「开始」,只要开始了,惧怕心里也就有所减少。想像出来的恐惧,比恐惧本身要更加巨大;心中琢磨出来的困难,比实际困难要多得多。当我们去直面它们的时候,它们的威力也就会衰减。消除想念的的最好办法,是去见面;学会游泳的最快方式,是跳进泳池。我在黄山期间,把深圳大学哲学系李大华教授关于这个主题的上课资料又重新听了一遍,把老子【道德经】重新翻阅一遍,把自己的理解梳理了一遍。我开始实际去面对这个难题,而不完全停留在空想。它有了进展,它才能去远方;让你的列车先驶出站台,再去规划途中的线路。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每天写一点。比如一篇要求一万字的论文,写作周期三个月时间。如果你能做到每天至少撰写100字,那么三个月后也能顺利完成万字论文。这个方法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钱婧教授的【学术「咸鱼」自救指南】书中也读到过。

以下,为我在拖延并匆忙中写的作业。张示于此,以示警告,下不为例。

谈谈我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

——深圳图书馆「人文讲坛」道家文化研习社作业(刘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它精炼地表达了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李大华老师曾经在讲座中专门讲解过此句。佛教也曾因「道法自然」对道家发起过质疑:为何已是至高法则的「道」,却又反过来效法「自然」呢?文中的「自然」不能理解为「大自然」。把「天」看作大自然,始于魏晋时期。先秦老子讲的自然应为自然而然之意。文本中的「法」为效法之意,天地间「四大」中,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顺其自然。所以,我理解前三个「法」为动词,而第四个「法」为名词,意即「道法」。「道法自然」意为道自然而然成为自己,这是在表达一个「过程」,自己是自己的因,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万物最高法则。

「人、地、天、道」人居最低处,但人往往最高傲且张狂。「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是在展现着人的狂妄。在自然界中,也只有人类的欲望与过度索取违背着自然之道,即便是凶猛野兽,于饱腹之时也能安于宁静。而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内心时常难得安宁,「不为腹而为目」是常见的,「去彼取此」尚有鸿沟待跃。

作为个体的「人」应常思自然之道。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能否依据孩子的天性,不惟分数论,不陷于攀比焦虑,让孩子顺其自然成为他们最接近于自己的样子,这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其他人、事、物也可如此,大地的样子是厚重、天的样子是辽阔。我们因为他们本真的样子而欣赏他们。勿让小草模仿大树、湖泊装扮海洋。

在我们自身做选择时也应如此,要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是什么样子的?」若把人生比喻成一出戏,我们常照着他人的喜好做着违背内心的拙劣表演,是何其愚蠢呀,也太小看了自己的人生。就像法国人蒙田说的:「人总是出租自己。他们的天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奴役他们的人用的。」对人来说,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在能够看清自己的心之前,要时常「省察」自己,「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我想也是在提醒着人们:要尝试着去认清自己,顺其自然做自己。曾子提倡「三省吾身」,但若在其「为人」、「与朋友交」、「传习」之上再加入「是否做了自己」,将更加完美。

人是否能有顺应自然的智慧,看其是否看轻死亡。古罗马斯多葛派晚期哲学家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奥勒留三人有一共性——把死亡看淡。如塞涅卡说:「期待着明天而又不为明天是否到来而发愁的人,才了解从容超脱的价值,因而也比别人更加懂得幸福。」他们也如道家一般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死亡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全然的善,是至高的规则,那么死亡也便不包含恶。不包含恶的东西,我们无需惧怕它。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不仅要记住一切都可能死亡,而且要记住这种可能性是不受确定的规则支配的。凡是随时可能发生的,那就今天也可能发生。」

若我们能真正懂得老子的「自然」之「道法」,在面对顺逆、成败、喜忧、生死之时,也便寻得了一处心安之所。一如苏轼笔下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江海皆可寄余生。

刘筱播客日记

202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