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我付出这么多,是为了得到你的爱:你是「妈妈型伴侣」吗?

2024-07-14情感

在咨询中, 经常遇到喜欢在关系中做「妈妈」的人。 有的是丈夫,有的是妻子,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妈妈,有的是儿子,有的是女儿,虽然性别、角色都不同,但是似乎都很喜欢做别人的「妈妈」。

什么表现呢?

在亲密关系中,喜欢做「妈妈」的人,习惯性地照顾别人、保护别人、一味容忍别人,或者忍不住替别人操心、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甚至给别人提建议,并且在对方不按照自己建议去做的时候,还容易着急起来,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来。

01

亲密关系中付出型的「妈妈」

在亲密关系中,喜欢做对方「妈妈」的人,特别会注意伴侣的感受,在心情上非常照顾伴侣, 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而照顾对方。 做饭就以对方口味为准,关注伴侣的生日,精心准备礼物,尽量多陪伴对方,让对方心里感受被爱、感觉舒服。

不是没有自己的需要,有时候也想要放松一下,打个游戏,或者纯粹想独处一会,可是一想到对方会不会不满意,就算了,还是先照顾对方吧;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想到讲出来,如果与伴侣不一致,就可能发生争论,那就算了,还是先听对方讲,顺着对方吧。

可是这一切的付出和牺牲,不是白白的恩典,最初也许想着,「为了爱,一切都值得」。但是 在长期的隐忍、付出的背后,是暗暗地有期待的, 期待着我付出这么多,你是能够看到的,并且因为看到我默默的付出,你就很自然地也愿意对我付出, 能够满足我「不敢讲」、「觉得不应该讲,但又想要」的需求。 例如,你也会心里记着我的生日,为我精心准备礼物,你也会观察我的口味爱好,主动做我喜欢的菜,在我生病的时候,你也会无微不至地像我照顾你一样照顾我等。

如果一直得不到,那么终究有一日,所有 这些 对你的好,对你的忍耐, 都会成为我「得不到你的爱而产生恨」的原因:

我会终将「忍无可忍」, 我会觉得自己委屈天大,我会「出轨」,既然从你那里得不到,我要「理直气壮」地从外人那里找满足;

我会终将「伤心欲绝」, 觉得找了一个「铁石心肠」、「自私冷漠」的伴侣,根本不在乎我,也不愿意关心我,让我对亲密关系都「失望透顶」;

我会终将「绝望」, 这个世界上果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我,我对别人是不重要的,因为即便我付出极大的容忍、牺牲,对方仍旧不会来爱我。

【我们这一天

这样的爱让人「舒适安全」,却不知道背后藏了一个巨大的风险。 那就是长久付出之下,潜藏着越来越大的委屈、期待不满的失望、日积月累的伤心,终将有火山爆发之时。 付出者,在关系中越是一味付出、宽容,越是期待得到回报,如果得不到,就更多的付出、宽容,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失望,最后不仅自己陷入死循环,还得出结论,是对方的自私冷漠让自己死心了。

其实,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在关系中,也需要给对方付出的机会,爱里是有「公义」的,有公义才有平等,没有「公义」的爱是不持久的。只是,对于付出型的人来讲,如何能够讲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又不用面对冲突,实在是困难,还不如付出之后暗暗期待更简单。

02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型「妈妈」

还有一类,在亲密关系中喜欢做对方「妈妈」的人,是因为爱你,我就全心地「笼罩」了你,「包围」了你。我全心地为你考虑,你只要接受我的好就可以了。你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不会照顾自己,也照顾不好自己、考虑欠周全的「无能孩子」。因此, 我要为你安排一切,你要自然接受。

从日常卫生习惯到生活作息安排,从职场发展到社交关系维系,从穿衣打扮到求医看病等,一切听从我的指导和计划就好了,你经常是安排欠妥,你常让人不放心,你常常离开我就过得不好的。除了这些安排之外, 我还希望我们常常是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行动的,毕竟夫妻是「一体」的。

这种「妈妈」,有的是高焦虑的妻子,害怕丈夫没有被照顾好,或者害怕失去丈夫,就全心「照顾」对方;

也有的是丈夫,就显得「爹味」很浓,总是在讲一番人生大道理,指导对方怎么生活,控制对方,害怕对方离开自己的指导,就走错路,就要吃亏,就要不幸福;

如果是「养成系」的媳妇,就害怕人家「翅膀硬了」,就单飞了,所以就各种控制。

当然,类似的问题,也常常出现在「为孩子好」的父母身上,这无需多言。

这样的爱会让人窒息。 貌似要给对方「溢出来」的爱,实则让对方感到窒息,想要逃离;可是一方越是对抗、逃离,另一方就越是担心、害怕,越是要控制;越控制,越窒息,越逃离;越逃离,越害怕,越控制,最终关系打成了「死结」。

【无耻之徒

03

为什么喜欢在亲密关系中做「妈妈」?

其实没有人喜欢做「妈妈」的,之所以要去付出、控制,如果从适应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是人们 在过往经验中学会的一种维持亲密关系的有效策略,可以称之为「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本意是指适应于获取和利用资源的生物生命史形式或行为方式,例如蒲公英为了繁衍,会采取随风播种的策略;落在石头里的树苗,会扭曲着躯干,从石头缝里挣扎出来,吸收阳光雨露存活下来。

没有人是像孙猴子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们都是生在一个「原生家庭」里面。可是 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是否适合生命健康成长,就不一定了。

无论是否适合,作为婴儿的我们也无法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办法在原生家庭中生存下来。那么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奶水和爱的关系。有的养育者可以给予孩子生活的照料、情感的满足、发展的指导, 但是这种 足够、健康的爱,显然在这个充满创伤的世界里,即便不说是稀缺品,也不是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足够好的爱来滋养孩子健康长大的。

大小谎言】

有的孩子是在被忽视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也许是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或者 父母的功能不足,无法提供情感联结与支持。

例如,母亲(或父亲)在心智上似乎没有长大一样,在家庭中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没有任何主见,而父亲(或母亲)非常的能干,甚至强势,母亲一切为夫命是从。那么母亲似乎自顾不暇,孩子在情感上也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多少关心、关注,在生活上也得不到照顾。

反而,孩子小小年纪,也许还要反过来照顾母亲,或者在父母冲突的时候,出来协调关系,安慰双方,或者在父亲家暴母亲时,需要站出来保护母亲等等。 小小的心灵,过早承担了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同背负大山,却又不能让自己倒下,因为父母需要自己。

普通人】

这样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照顾他人、牺牲式的付出, 而心底最深处呼喊着「看看我吧,来爱我吧」,可是从来不敢期待,因为知道不会得到的;但对爱的渴望又是如此的本能,忍不住期待自己如果可以多付出一些,就可以换来爱。 一旦进入新的亲密关系,好期待伴侣可以给到自己这份爱,习惯性地就想以付出或容忍来换取爱。

有的孩子,被这样的环境所逼迫,反而激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来,其实是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即 保持高焦虑, 控制生活中各种细节来预防灾难的发生。就如同那颗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一样,虽然活下来了,也看起来好有力量,可是躯干毕竟是扭曲的。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高焦虑,进入新的关系,自然就想着继续通过控制来表达爱,以自己学会的方式,继续维系与伴侣的关系。 却不知,这样的爱,让在另一种原生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伴侣,例如比较宽松自由,尊重个体主权的家庭, 不是感到被爱的感动,反而是处处束缚的控制。

04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走出「妈妈」角色?

既然是生存策略,肯定是有适应性的,付出、控制都曾经帮助孩童期的我们从缺乏爱、被忽视的环境中,勉强存活下来,甚至也可能还发展出非常刚强的性格、独立自主不依靠人的习惯、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能力。

但是时过境迁, 在不同的关系情境中,面对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的伴侣,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策略,来更灵活地经营新的亲密关系。

首先,需要觉察到 自己维系亲密关系所使用的策略是什么, 理解这样的关系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曾经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又在当前带来什么局限。这些局限是如何造成亲密关系问题的,我们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

例如,如果一直都是用付出来维系关系的话,那么自己内心那些未被看到的需要和未被关注的感受,又该如何处理呢?压抑吗?自己劝自己吗?忽略吗?这些办法还管用吗?

【我们这一天

其次,有意识地关注自 己内在的感受和需要, 尤其是自己在亲密关系中,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例如没有感受到被爱、被在乎、被照顾、被重视等,还有因此而来的感受,例如感到伤心、难过、担心、紧张等。

在还没有能力让别人关注到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在乎自己这一部分? 如果连自己都「粗枝大叶」地不在意的话,又怎么期待别人可以很自然地关注到呢? 如果自己都不能清晰地觉察出来的话,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表达这些未满足的需要和因之而来的深层感受呢?

第三,学习在关系中,帮助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核心需要,理解自己的深层感受。 这一部分更加困难,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因为自己之前的生命经验中, 如果没有得到过爱的话,我们内心根本就不相信可以从伴侣身上真的可以要到,甚至有可能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得到。 更何况,粗糙的成长环境,为了生存下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能力磨练得多么强大,内心又多么得刚强又独立!这么刚强封闭的人,又怎么习惯柔声细语地向对方表达脆弱,求得对方的帮助呢?

如果遇到一个温柔无比,不用说就懂,全然爱你的人,真的好幸运,可以被这份温暖治愈,不仅慢慢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慢慢相信自己也可以要到爱,也相信,即便要的爱,也是真的爱。可是如果没有这么幸运,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身边的伴侣,就是普通的一个需要帮助才懂得爱你的人,那么除了好好学习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靠着一点点的勇气,冒点险来操练,好像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了。

鲁迅先生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你也有过惨淡的过去,也正面对着鲜血淋漓的当下,那是时候去直面生命给你的这一份了。

【消失的爱人

如果你希望和我聊聊, 请来预约我的咨询

点击 名片 查询关于咨询师详情:

如果你在当下遇到关系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并不容易,也许专业人士的支持会对你更有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下,你可以与咨询师一起梳理你的关系、成长历程,看见更多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和被自己隐藏的早年经历。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与咨询师一起直面痛苦,你可以更勇敢地面对困扰,做出改变。

点击下图了解 「首次咨询」 👇🏻

👩🏻‍🦱 3 份健康测评量表+50 分钟咨询师一对一视频访谈评估,梳理定位议题;

✍🏻 生成专属心理健康方案+心理服务资源包,明确调整方向;

💰 清晰的指导建议,低于正式咨询的补贴价格,一次高性价比评估;

👥 数据显示,经过「首次咨询」进入后续咨询,咨访匹配度有效提升 5 倍。

封面:【普通人】

作者:咨询师温晓亮

编辑:鸟人、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