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有远见的父母,都把孩子当「外人」养

2024-04-02情感

前几天陪孩子上兴趣班,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宝妈把儿子拉到角落里,用很多人都能听到的音量,训斥着:

「你看看你,老师说过啥都忘记了,学什么都不认真,浪费我多少钱你知道吗?」

看到宝妈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儿子犯多大的错。

可她忽略了,那个被她骂得满脸通红,拼命忍住不哭的儿子,杵在原地有多可怜。

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曾提出这样的质问: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以为当着别人的面给孩子教训、施压,孩子总能知耻后勇,奋发图强。

事实上,不给孩子面子,一味让孩子难堪,到头来,不会真正帮到孩子,反倒后患无穷。

一名知乎网友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自己小时候,妈妈就像个暴君一样,整天对她骂骂咧咧,什么话难听说什么。

刚开始她全盘接收,不做任何反抗,觉得妈妈是为自己好,可心里特别压抑不舒服。

后来大学毕业,家里给她找了份离家近、待遇也不错的美差,她硬是不肯回,只身跑去北京。

日子过得很苦,她拼命忍着,从不跟父母讲。

妈妈责备她翅膀硬了,都不想着跟父母近点,孝敬父母。

她一听到这些语音,进度条还没拉满就直接关掉,不想听下去,甚至有拉黑妈妈的冲动。

在她看来,口口声声说「爱」的妈妈,却总把情绪垃圾往自己身上倒,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

哪怕她无数次说服自己,要接纳妈妈、学会和妈妈和解,可到头来,始终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滋生出更强烈的抱怨,她只能选择关闭心门,躲得远远的。

这故事,让我想起之前一位妈妈的控诉:

「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他却翻脸不认人,出国后把我拉黑,从不主动联系我。」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白眼狼儿子」的故事。

可儿子事后回应说,是因为受不了家里对他的压榨、情绪暴力,一言不合就打他骂他。

既然自己长大有能力了,自然是要远走高飞,没必要继续迁就父母,委屈自己受折磨。

其实这种心理不难理解。

孩子天生敏感、脆弱,长时间暴露在父母的负能量中,他早就尝遍了痛苦、绝望的滋味。

出于自救的本能,只要能抓住一块浮木让他逃离困境,他肯定奋不顾身。

哪怕要放弃和父母的联结,他都下意识撒腿就跑。

说到如今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心理专家武志红曾一针见血指出:

有一点,就是家长只对孩子施加压力,却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与呵护。

深以为然。

以为孩子是经由自己来到世上,自己就可以随意伸出食指指指点点。

一旦孩子反抗,表示不服,自己就想方设法打压孩子,欺负孩子,告诉他:

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虽说天下无不是父母,可过分苦待、中伤孩子,只会把孩子养得越来越颓废、自卑、消极。

【金牌调解】有个女儿,每次和妈妈在一起,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害怕、恐惧。

妈妈个性强势,看到她干活不利索,就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一通。

有次看她在自家的饭店玩小狗,妈妈出来一看,骂她偷懒不干活,一怒之下把所有的小狗崽全扔了。

哪怕她被骂的时候会解释,可妈妈都不接受,只认定她做不好,就该说。

长期以往,她变得敏感、胆小,一看到妈妈就紧张,不敢正眼瞧妈妈一眼。

就连谈恋爱、结婚,都只能瞒着妈妈,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心理学有个词叫 「毒性压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遭受强烈的、频繁的,或长期存在的压力,身体和心理一定会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常常感觉被拒绝、不被接受、被遗弃、孤独、悲观,甚至有病态自责,认为自己没价值、没意义,活在世上就是累赘。

特别是从小就被父母苦待的孩子,他很容易把感受转化为自我认知。

父母指责、嘲讽的言语,会让他觉得「我不好,我不可爱,我该骂」。

父母嫌弃、讨厌的眼神,更让他产生羞耻感,认为所有的问题、错都跟自己有关。

活到最后,他相信了父母给的「差评」,很难认可自己,彻底失去相信和接纳自己的动力。

纪伯伦有一首经典的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那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延伸出来的意思是,孩子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但他有自己的意愿、感受、想法。

父母断不能用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指使孩子做这做那。

把尊严、自信还给孩子,像接待外人那样平等对待他、爱护他,孩子才可能有美好的人生。

浙江一个小男孩,考试考了倒数第二。

爸爸知道后,问他上次考了几,得到「倒数第一」的回答后,爸爸忍不住夸了一句:

「行,有进步。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吗?」

小男孩开心地应允了,3年后,他直接逆袭到全班第一。

如果不是爸爸接纳曾经学习不好的他,尊重他的感受,相信很难有如今闪闪发光的他。

我们做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俯视孩子,更重要的,是蹲下来平视他,看到孩子的心情、闪光点。

把孩子当做暂时居住在家里的客人,温柔、亲切地陪伴他,和他聊天说话互动。

孩子才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享受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满能量茁壮成长。

在这里,给父母3个建议:

1、用正面的话语,取代负面评论。

对待外人,我们都是说好话,不批评打压。

对待孩子一样如此,多说鼓励、支持、肯定的话,传递正能量。

孩子做的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有进步,相信下一次努力一点点,效果肯定更好」。

孩子伤心难过,陷入低谷,可以说「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会难过,我特别理解,我陪你」。

孩子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可以说「缓一缓,让自己休息一下,到时再想办法解决」。

不管是谁,身处什么处境,都喜欢听积极正面的话。孩子更是需要。

保持稳定的情绪,用正面的话语引导、陪伴,孩子才能恢复信心,勇敢试错,不断发展。

2、孩子想做的事,让他尝试。

好的家庭氛围,是自由、松弛,没有太多「不行」「不可以」的限制。

当孩子主动提出想尝试一件事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告诉他可能有的风险,或是给他示范。

确认他仍旧想要试一试,那就果断放手,给他一次体验的机会。

就像主持人白岩松教儿子的那样。

儿子喜欢看武侠小说,整天废寝忘食地看,他从不干涉,而是允许。

在他的「纵容」下,儿子慢慢对小说里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不断深耕,后来考上名校的历史系。

有人说,自由的孩子最幸福。

因为他可以跟随自己的热情, 不断探索喜欢的事物,层层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最后成就更好的自己。

3、在人前,给孩子留足够的面子。

面子,代表着孩子的自尊、情感需求。

有面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在别人心中有价值、地位,是被接纳和认可的。

任何时候、场合,都不要当众给孩子难堪,给他留颜面,他才能在父母的尊重中,学会爱自己。

哪怕他犯了错,需要管教一番,也请关起门来说。

人前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体面,孩子才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肯定自己的价值。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家长会上,一个老师拿出一张白纸,纸上有个很小的黑点,问在场的家长:「你们看到什么?」

几乎每个家长都说:「一个黑点。」

老师特别沮丧地问到:「难道没人看到黑点之外的大部分空白吗?」

这正是我们做父母要反思的。

过分把孩子当自己人看,只顾盯着纸上的黑点,很容易忽略掉孩子令人惊喜、闪光的一面。

不如从今天开始,放下所有执念,收敛坏脾气,有热情、真诚欢迎孩子的到来。

看到孩子的无限可能,感恩孩子赋予自己做父母的权利,用心爱,真心陪。

相信越懂得欣赏孩子,孩子就像暖暖的太阳那般,灿烂、耀眼、光彩动人。

作者 | 哎呀妈,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小十点签约作者。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

主播 | 楚翘,治愈系主播。喜马FM:楚翘_诗歌之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