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数字时代的温度,在手机背后看不见的心

2024-02-29情感

18世纪,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蒸汽和车轮让人们走向了更大的远方。19世纪,电气时代来临,电带来了光明,也让科技的速度再一次腾飞。而如今,我们身处代码和数字组成的网络时代,正目睹着智能时代的到来。

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进化的?回首过去的200年,我们经历了迅猛的科技进步,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天翻地覆的生活变革。【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说,他从不相信未来会是「乌托邦」,相反,他更喜欢用「进托邦」(protopia)来展望明天:明天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总会变得比今天更好一点——更高效、更智能,也更体贴、更有温度。

在这个时代,

感受科技的温度

没有人能预言未来,因为未来永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广阔。

将时钟拨回到四十年前。在那个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的时代,如果有人说未来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看电影,这样的预测一定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露天电影或皮影戏,曾经是稀罕的娱乐方式

用【失控】预测过互联网科技浪潮的凯文·凯利分享过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他尝试了一款新推出的虚拟现实产品,戴着手套,仿佛就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实体」。指尖带来的感受太真实了,以至于那一刻凯文·凯利就坚信,这一产品将会改变世界。那是1989年,当时包括手套在内的全套虚拟现实感知设备需要花费100万美元,没有人能负担得起。

在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的当下,掌上看电影成为了每日触手可及的生活。通过VR技术,我们可以体验虚拟之物,借由AR科技,身体即可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虚拟现实有设备可以承载,也让科技对生活的改变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虚拟、智能、数据……这些词听起来很炫,但当科技的进步从概念变成生活中的应用,它们带来的是可知、可感、可触的变化。

从厚重的头盔到一副眼镜,虚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速度的变化是最立竿见影的,随之而来的是可触达边界的大大扩展。从前,马车很慢,书信很远。马拉松传递捷报、八百里传递军情,从边境到都城,从现场到决策中心,隔着的不仅是遥远的路途,还是不易跨越的地理隔阂。与速度一同提升的是信息的安全、沟通的保障。一封电子邮件、一段视频,无论以什么载体、什么形式呈现,数字化都可以保证信息即刻安全送达。

科技的发展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带给人们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品质,网络的普及、5G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原来无法想象的改变。出门在外,不用再携带钥匙钱包银行卡,一个手机甚至一个智能手表就能解决一切。手机的NFC可以刷门禁,用指纹、密码也可以打开自家大门,甚至去银行取钱,都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无论是在医院刷医保,还是地铁公交刷卡,甚至不用打开手机都可以解决。

2022年末,ChatGPT的诞生使人工智能从问答式跃升为交互式,能与人类互动、聊天甚至排忧解难。有人说,在人工智能进化之前,科技本质上都是在替代人的体力,而这一次人工智能取代的人的脑力。因而有人焦虑,当体力和脑力都可以被替代,人类还剩下什么?也有人说,当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机械地执行程序,它们仿佛拥有了「温度」。

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情节,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带来了社会景观的重塑,也在不断逼问一个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站在人工智能即将来临的时代,我们反而能越发清晰地看到,科技自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可观、可感、可触的变化,但更多重要的变化并不浮在历史的表面。

譬如眼界和机会。一个周二的下午,在广西苍梧县一座小学的独村教学点,老师将液晶屏幕打开,一名来自上海的美术老师在网络课堂上授课。这堂课的主题是「鸟语花香」,也就是教孩子们画小鸟和鲜花。网课平台显示,同时在线听课的有分布在全国各地超过400个班级的孩子。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室,让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也和大城市的孩子们画同一幅画。

透过屏幕,知识可以实现「无缝传递」

过去因为地理、条件、人脉、信息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不平等,正在被科技快速抹平。这当然是科技带来的变化,更是科技带来的温度。冷冰冰的机器解放了体力、脑力和算力,但赋予了它们温度的,还是人。让科技为人所服务,让数字时代拥有更多温度,这是人独有的「心力」,也是用心才能抵达的高度。

市场上除了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也有一颗看不见的心

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说法。 他在【国富论】里提到: 「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醒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人类因为利己主义驱动,为市场带来了最原始的流动和增益。

除了被不断解读的「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还有一个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概念。在【道德情操论】里,他这样写道:「人,无论被认为有多么自私,天性中显然还是有着某种情愫,会促使我们去关心别人的命运,从而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

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似乎与生俱来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钱庄是最早的银行,它们从老百姓手里募集闲置资金,给予相当的利息,再将这笔「存款」借给一些急需用钱的商户作为资金流转。百姓获得利息收益,而商人获得融资,两方受益。从这一缘起可以看到,金融并不是少数人获利的工具,而是服务大众的手段。人为利己主义驱动,但也关心他人的命运,市场上除了有「看不见的手」,还有一颗「看不见的心」。

人类区别于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也在于这颗「心」。曾经几何,在生产力提高之后,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不均衡,市场经济里「看不见的手」与「看不见的心」一度分离。但进入互联网时代,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使数字化成为「普惠」的一种手段。万物互联的时代,不仅更趋向过往想象里「天下大同」的生活,也是市场上「看不见的心」跳动得更富动感的时代。

金融作为服务的手段

和广西山村里上网课的小学生一样,人在东北的刘丽荣的生活也被互联网改变。她做烤冷面买卖已经十七年。她几乎快要忘记了以往收银的手忙脚乱:做烤冷面的时候双手需要保持干净,没办法直接触碰钱款。忙碌的时候,浑水摸鱼的人不在少数。但她记得曾经想要升级设备,因为担心本小利薄无法担保,只能七大姑八大姨到处借钱的窘迫。

如今,这样的烦恼不再有。对于小微商户来说,使用数字支付,收付款更加安全、便捷;对创业者来说,小额、低息和快速的信贷解决了燃眉之急。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一份烤冷面。一份烤冷面,一次雪中送炭,都带来了暖心的温度。这些温度,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来,但产生的原动力,是市场上「看不见的心」。

路边摊、菜市场,如今都实现了数字支付

【大众金融】一书里,提出了金融科技是现代银行与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数字时代通过打破信息壁垒,解决长久以来的分配不公的问题,金融科技也被赋予了服务大众的能力,金融机构也走上了一条明晰的「进化」道路——不仅是更多的场景、更多的功能、更快捷的触达,更是体现出更加亲切、更有温度的人本主义精神。

2021年,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手机银行纷纷开始了「适老化」改造。看不清文字,找不到功能,遇到了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应对老年人和掌上产品间「数字鸿沟」的方案往往被简单地归为「大字版」。但对于老人来说,真正的困难不仅在于看不清界面内容,还在于不明白含义,不仅不会用,而且不知如何问。

深深有感于老年人与世界对话的错位,建行手机银行在适老化改造中预留了关怀模式快捷切换入口,只要搜索「长辈」、「关怀」等词就可以快速进入关怀模式。

与此同时,「同屏协助」功能可以向亲友发起求助,「语音直达」功能则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方便地调起相关业务,实现「一句话」打开相关业务及功能,有效减少老年客户搜索的难度。

对长辈而言,真正的关怀不只是「字大一点」

这些功能实现的背后自然有大量的技术细节,但是理念却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让建行多操心,让用户多省心」。这些变化既大幅度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用户体验,又真正帮老年人解决了不好意思开口、无从问起的尴尬。 这是凯文·凯利口中虽然微小但让我们的明天更好的进化,也是在数字时代有温度、拥人情味、更人性化的工具。这种人本主义的精神, 就是那颗「看不见的心」的具体体现。

手机屏幕后,

是无数颗努力的心

进入数 基建的 浪潮,每一次生活的进化迭代,似乎都有了确切的起始点。

2003年电商时代开启,将消费和商业的场景从线上拉到线上。2010年微信诞生,将中国人的网络习惯从PC端迁移至手机端。手机的庞大用户基数,让网民数量几何级增长。从2013年开始,借助手机的方寸之屏,第三方移动支付跃入亿万人的掌心。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从衣食住行、娱教医养到企业融资、个人理财等各个层面,将我们带入了共享经济的大潮。

截至202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近总人口八成,5G基站累计建成开通超过293.7万个——信息网络的无死角覆盖,让电子门票、移动支付、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的场景走得更远、铺得更大。

网络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建设银行的进化,也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自1954年成立以来,建设银行为建设而生。如果从2000年推出基于运营商STK交互的手机银行算起。建设银行手机银行是国内最早诞生的智能手机银行之一。

在时代的发展中,建行的数字化「进化」也在加速。近年来,建行始终秉持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出「建行生活」App与手机银行打造「双子星」模式,加快构建「金融+非金融」数字化经营底座,以数字平台连接生态场景,通过平台用户互通、流量贯通,实现两大数字化引擎协同经营,形成金融与非金融全覆盖的「双子星」核心平台新生态,更好地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


根据2023年末的数据统计,建行线上用户规模已达5.43亿户,「双子星」月活用户(MAU)超2亿户,日活跃客户规模达2600万户,当年金融交易用户1.78亿户,在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行持有资产万元以上的手机银行活跃客户,仅2023年一年就同比增长了16.26%。

手机银行的背后是数字化生活,也是更大的社会责任

建行手机银行是应运于5G时代的产物。它不仅是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超级平台」,更是国有大行从金融服务的本质和初心出发,服务大众的缩影。如果说,传统里对于「银行」的固有印象,是让财富增长,让钱生钱,那么在最近二十年里,作为用户熟悉、信任的国有大行,建行的进化之路,是站在社会进步的道德高度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作为便民利民一站式服务平台,本地生活是「建行生活」的切入点,连接的是不仅是消费者和商户,还有各地政府。迄今为止,「建行生活」承接了中国266个城市发放政府消费券超50亿元人民币。这是宏观层面的连接。而在微观层面,基于「双子星」模式,建行手机银行用互联网思维再造了渠道、场景和服务的多样化,更让服务触达和服务便利化问题一一迎刃而解。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过80万家医疗机构支持患者通过医保码展码方式获取服务,就医全场景被覆盖,看病购药医保结算的「最后一米」被打通了。这当然是让人高兴的好事,但如何让这种便捷被所有人感知到?那些平时需要求助子女的老人,他们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吗?

2024年,建行手机银行App经历了第四次更新迭代后,焕新了桌面小组件快捷功能,让小组件变得更智能、更人性化,可以将包括医保电子凭证在内的组件设置在最触手可及的地方,不用打开程序也可以使用。与此同时,在华为手机端推出了「实况窗」功能,手机银行任务中心可千人千面地推送任务。新开设的「AI元宇宙空间」,可以进行虚拟形象定制,通过时光机查看银行卡账户明细。在社交聊天对话框中可以直接好友转账,在手机上看银行的叫号提醒。

建行手机银行2024版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更呈现出一种体察入微的感知力,将生活中尚未打磨平整的毛刺逐一拔掉。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一打磨的过程:建行手机银行针对49项用户线上旅程梳理,实现17项基础功能重塑、10+重点场景创新、5000+页面改造,联合分行共创,最终实现高频重点功能3步进入、任务流程5步内完成。

更便利的生活,触手可得

更便捷、更智能,让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脚步慢下来的人,能被看到、被顾及。这是智能真正的意义,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智能也有了温度。这也是金融真正的意义,数字化革命让金融能为大多数人服务,服务大多数人也让让金融回归本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这是曾经很多小说里,人们梦寐以求的场景。当这一场景变成现实,凝聚的是建行无数个普通人的努力。日复一日的精细打磨,是这个时代的匠心精神——打磨的对象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更是如影随心的相伴;守护的不仅是每一次的转入转出,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虽然前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能通过没有温度的的手机屏幕,感知到屏幕背后建设银行坚守的那颗「看不见的心」,它火热地跳动着,用每一个功能来温暖用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有温度。

策划丨 三联中读·品牌

作者丨 Cassie、肖雨

编辑丨 王菲宇

排版 晨曦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建行生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