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口就扫兴?

2024-02-23情感

策划、撰文 / Alysha

编辑 / KY主创们

过年期间,我在后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

「KY,今年春节我特意请了假提前回家,还专门带了特产小吃给父母,上飞机、转高铁,拎得我那叫一个累。

本以为父母会很开心,结果 ta 们吃完,反倒怪我浪费钱,还说不好吃。

回家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

第二天和发小吃饭,我提了嘴饭后去小时候常爬的小山溜达几圈,很久没爬有点想念了。

他一句话直接把我噎住 :说实话,自从爬过泰山和衡山,这种小山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了,没什么可爬的。我尴尬地呵呵两声,把话题引开了。

KY,我挺不明白的,怎么有人一开口就那么扫兴啊?ta 们到底咋想的?

作为一个也曾多次经历过被扫兴的人,不得不说,我真是深有同感。每一个被扫了兴的人,原意都是为了分享某种情感,或是快乐,或是怀旧。结果扫兴者不仅对我们的情绪感受视而不见,还进行比较或质疑,认为 ta 比我们快乐,或干脆否定我们的感受。

让人忍不住想发问:扫兴的 ta 们心理到底咋想的?为什么总是一开口就扫兴?

今天这篇文章,KY就和大家聊聊「扫兴」这个话题。

扫兴的行为背后,

有三种可能的心理原因

对于扫兴者来说,ta 们的扫兴是一种行为,通常以嘲讽、不支持、批判或漠视来表现,给相处的对方带来失望、沮丧或不快感等负面情绪的体验。

但在看起来相似的扫兴行为背后,每个扫兴者的心理原因却不尽相同。总结下来,大致有这三种心理原因,让 ta 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做出了「扫兴行为」:

我是从事实角度出发,我怎么就扫兴了?

——人格层面

有一类扫兴者,常常感到委屈,因为从 ta 们的角度出发,自己并没有想扫兴,只是说出了事实。比如:

场景一:你刷到了一条搞笑视频,兴致满满发给伴侣,期待 ta 看完,也会觉得很好笑。

然而伴侣刚看了个开头,就皱着眉头说:「这有什么好笑的,跟人家要肖像权了吗?完全不尊重别人。」

你也知道伴侣说的客观上很对,但你就是被噎住了,觉得好意完全被误解,就图个乐子,反被上了一课。

实际上, 类似上述伴侣的一类人可能是情绪钝感者(Alexithymia),在 ta 们的大脑机制里,无论是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还是自己的情绪感受,都反应得比较慢,有时甚至感受不到。

当然,凡事有失也有得,尽管情绪上反应比较慢,但 ta 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发展得很好,凡事讲理、追求公正和真相。在 Ta 们眼里,这根本不叫扫兴,只不过是说出了真理,不理解为什么对方会感到被噎住。

场景二:某次下班后,你特意回到家中给伴侣做了晚饭,还买了鲜花插在桌上的花瓶里。

结果伴侣到家后,一开始的确流露了惊讶的表情,坐下来吃饭后,却开始一顿指责,「你明明知道我最近上火,还做这个菜。买的花也蔫了,一点都不好看。」

过了几天,你们再聊起这天的不愉快,你才知道原来那天 ta 因为工作上被甩锅心情糟透了,所以说话才那么扫兴,但你仍然感到了深深的委屈。

和情绪钝感者相对, 场景二的扫兴者在人格上可说是对情绪过于敏感。Ta 们大多神经质水平极高,容易陷在情绪的漩涡里,难以再抽出多余的情绪和能量关心他人。

如果不在糟心的状态里,对情绪敏感的高神经质水平的 ta 们总能回应他人的善意和分享的开心。只有情绪耗尽了心理资源时,ta 们才会不小心扫了他人的兴。

总的来说,人格层面的扫兴者,无论是对情绪不敏感或过度敏感,ta 们的扫兴更多是一种不带恶意的直白,并非有意要戳痛对方的一番好心。

你才知道啊?我早就看过了

——比较型心理层面

图片来源:小红书

第二种常见的扫兴者心理,是 ta 们无处不在的比较心理,不管你原意如何,似乎落到 ta 眼里这就成了又一场读书时的成绩竞赛,绝不能落后于你。

在心理学里,这种时刻需要在关系里占据上风的心态,也被称作 「脆弱型高自尊」。如果没法证明自己比别人强,ta 们就会持续体验到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比如「丢脸,怎么这么努力还是没有别人过得好」。

所以,为了防御外界对自己自尊的伤害,ta 们也就选择了以扫兴的方式,来捍卫自己岌岌可危的自尊。

就赚了这么些钱,省着点花吧

——不配得感

今年春节错峰出行,你和朋友约了一块出国玩。沿途给父母发了挺多照片,想着分享点快乐,也说了 ta 们要是喜欢,明年我再带 ta 们来一趟,这次就当提前摸清路线了。

你爸:这海滩看着跟青岛区别也不大,没啥可去的吧,这不得花老多钱了?

你妈:去什么去,你挣多少钱了?!一天到晚尽贪图享受。

这两人一唱一和的,直接把你旅行的心情搞没了。

第三种扫兴类型,也是最为常见的扫兴类型,它多发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间。 有部分父母总能见缝插针地在子女高兴时,来上那么几句刺痛的话,把对方从高兴拉回「别忘了吃苦耐劳」。

这部分父母其实也没有恶意,但总是一开口就让人压力山大,仿佛子女再多享受一分钟,就成了天大的罪过。

这种压力式的扫兴话语后,是因为 ta 们内在有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子女和自己还不能够享受生活,还需要更努力地赚多点钱才行。

所以,父母们选择了采用「防御式倾听」的方式,放大子女语言中的享乐/可能会学坏/还不够努力等消极假想,试图通过扫兴的话语提醒子女要更努力赚钱、好好生活才行,不能耽于享乐。

父母辈们觉察不到自己表达方式让人不舒服,只以为自己在提醒子女要记得保持努力的姿态,而这种表达的背后其实潜藏了深深的「物质匮乏」焦虑感。

图片来源:【请回答1988】

「扫兴者」是如何养成的?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扫兴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那么,这些扫兴者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扫兴者身上都有典型的共性,难以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更难用合适的方式来应对情绪。 而这可能是 因为 ta 们都从小成长在一个看不到 ta 们情绪感受的家庭。

以情绪钝感者为例,最开始,ta 们也曾向父母寻求安慰或主动向父母分享快乐,但 父母似乎总是说「这有什么可值得哭的」「就这你乐得像个傻子」 ,渐渐地,ta 们开始和自己情绪逐步断联,没法对他人的情绪 (无论积极还是消极) 作出合适的回应。

而对热衷于比较的扫兴者来说,整体的社会氛围或许助长了此类心理和行为的养成。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人们一出生,竞争和比较就成了生活中绕不开的一环。

读书比成绩、工作比薪酬、结婚比先后、生孩子继续比成绩,环环相扣、愈演愈烈 (不过这一年来有了被打破的迹象)

当人们成长在崇尚优绩主义的社会中,人存在的价值,似乎也变得仅取决于数字化的成就:名次、绩效、薪酬、领先于同辈的社会时钟进程 (韩炳哲, 2019)

比较的心理从此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分享快乐也就成了 ta 们心中比较的另一种形式 ,满心满眼都是「这人特意说的这么开心,不会是想表示自己过得比我好吧,那我可不能被比下去。」

Ta 们理解不了人可以因为记录快乐发朋友圈、为了分享喜悦而讲起开心事,而不只是为了炫耀。

图片来源: giphy

还有一点在父母辈身上特别明显,类似的不配得心理大多源自这种童年时期的影响。

在父母辈的儿时,ta 们和祖辈挣扎在生存线上,每天为吃喝发愁。

这种 物质资源的缺乏使得 ta 们产生了持续的匮乏焦虑感,它往往贯穿人的一生,让人不敢享受。哪怕日后有钱了,潜意识里也还会提醒自己千万要囤够资源,不能享受,不然又可能过上从前那样的苦日子。

这种焦虑感慢慢地衍生成了一种不配得感,每一次享乐和游玩,ta 们的内心都会发出一重质问「我存的钱够多了吗?我能享受了吗?」

这种不配得感还会发生在 ta 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上,要打压、要提醒、千万不能让孩子太过于贪图享受。

但 ta 们却没想到孩子成长的环境里,这些经验不再适配 ,自己好意的说教只会变成一种「防御式的倾听」,既 接收不到孩子行为和话语里的好心,也没办法放下内在的束缚,学会享受生活。

当然,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其实会发现,或多或少,我们也会对自己或他人存在扫兴的行为。

比如周末因为工作加班太累在家躺了两天,周日深夜开始怪自己「又没出门社交/没读书/没运动」,明明躺得也挺舒服的,却把自己骂的开始内耗 (我们也会害怕被努力的他人落下)

而当我们沉浸在糟心事儿中,怎么都抽不出来时,父母、伴侣或朋友来分享开心事,哪怕我们理智上知道怎么说会让对方感受好点,也会不小心心直口快地说句扫兴的话。

正如约翰逊所说,「人们在自己不快乐时,很少能给别人以快乐。」

图片来源:【致命女人2】

面对「被扫兴者」,

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Step 1. 接受扫兴父母很难再改变,减少容易被扫兴的分享,多分享那些我们和 ta 都会开心的。

父母辈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有着深远的时代烙印,这种不配得感很难再靠几句话就完成认知上的调整,不如放下对其行为的介怀,接纳父母和我们的不同。

Step 2. 直接告诉对方我们的难受,重新达成对扫兴行为的共识。

假设对方只是在情绪能力上较弱,那么我们的直白其实是一种提醒,让对方意识到,扫兴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弄错了关注点,我们可以重新定位分享背后的情绪,允许不理解的存在,但至少不要扫兴。

Step 3. 顺着对方的话说,做个好的示范。

对于陷在了比较式思维的扫兴者来说,由于 ta 们的世界里,分享约等于炫耀式的比较邀约,那么当我们顺着 ta 的话说,「可以多说一些你旅游的那个地方吗?听起来那里的确挺好玩的。」

一部分比较式思维的朋友可能会感知到我们话语中饱含的善意,并逐渐发现,有些时候,人们的分享的确不是为了炫耀。

Step 4. 远离充斥着恶意的扫兴者。

恶意扫兴者不管你分享多少次,ta 都不会理解你分享举动的善意,而只会更加嫉妒你,不再和 ta 们分享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Step 5. 多和从不扫兴的朋友/伴侣/父母分享。

聊了那么多扫兴的人和事,但想想看,你身边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个人,ta 总是特别捧你的场,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儿也会热情回应。

比如【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每次见到正峰的爸爸,都会配合他一起玩「哎一古成社长」「哎一古金社长」的游戏,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图片来源:【请回答1988】

又比如电影【萍水相腐檐廊下】里,找不到同好的高中生女主意外和大了自己几十岁的婆婆成为好朋友,一出新漫画,两个人就聊到停不下来。

图片来源:【萍水相腐檐廊下】

这些从不扫我们兴的朋友、长辈和伴侣看重我们的感受,也愿意回应我们的快乐,ta 们的存在是平凡的生活里最闪烁的点缀~

如果你还不曾向这些朋友、长辈和伴侣表达过感谢,现在就 转发 这篇文章给 ta 表达下你心中深深的感谢吧~(也欢迎 转发 给好朋友和伴侣一起吐槽下春节碰到的那些超扫兴的人!)


今日互动

春节期间,你被扫兴了吗?

你有从不扫兴的朋友/伴侣/父母/家人吗?

来评论区聊聊吧~

References:

André, C. & Lelord, F. (2015). 恰如其分的自尊 (L'estime de soi). 周行(译).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韩炳哲. (2019). 倦怠社会. 王一力(译). 中信出版社.

本文关键词:扫兴,父母教育方式,功绩社会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 ,做个不扫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