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再不用多久,任天堂将在5月财报或是6月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Switch的下一任机型。对于下一代,性能的提升自是不必多说,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任天堂会在新硬件上玩出哪些创意。
自从老任涉足游戏行业以来,硬件上的一系列创新,掀起了游戏交互的一次又一次革命。而这些创新设计,也很快被同行们「借鉴」,甚至逐步成为了一种标准。
十字键
电子游戏在诞生之初多少有些冷冰冰的工业气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输入的方式往往都是独立按键、滑动模块,或是硕大的操纵杆。
任天堂在开发小掌机Game&Watch时,横井军平为了尽可能压缩按键体积,提出了「十字键」这一设计,英文名「D-Pad」。
十字键内部的正中心有一个凸起,这不仅实现了小巧的体积,还让按键手感得到了保证,同时还避免了上下或左右同时被按下的情况,可以说是一项天才般的设计。
后来FC红白机沿用了这一设计,并将它真正带进了千家万户,引领了整个2D游戏时代的方向输入设计。
类比摇杆
类比摇杆这个东西并非任天堂发明的,也不是任天堂最早把它用于游戏的。早在任天堂之前,就已经有一些飞机模拟器使用类比摇杆进行操作。
早期的街机摇杆只能单纯地接收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信号,本质上其实就是个带把手的十字键。而类比摇杆则可以精确地识别到玩家推摇杆的幅度和角度,这不仅让玩家的操控更加精准,也为3D游戏的操作提供了基础。
任天堂的N64直到1996年才姗姗来迟,而PS1则是1994年就已经发售。但PS1的初代手柄按键功能,和SFC并无太大区别,无非就是多了一对L2R2(毕竟PS1本来就是脱胎自SFC光驱版)。
N64开创性地将类比摇杆放在了手柄上,并用【马力欧64】和【塞尔达时之笛】两部作品定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3D游戏」——不是你用个立体模型就叫3D,而是要有3D的镜头和交互。
索尼的反应也很迅速,一年时间加班加点,在PS1手柄上也加入了类比摇杆。而且还是两个,比老任还多一个,并在日后保证了3D视角的灵活控制。当然,那之后双摇杆也就逐渐成为了游戏手柄的主流设计。
手柄振动
这边索尼PS1紧跟老任N64的事儿还没完。
除了类比摇杆以外,老任的N64手柄还支持插入扩展卡,例如GB转接器可以让【宝可梦竞技场】读取GB【宝可梦 红绿蓝黄】的存档。
以前的手柄是不标配震动的,而「震动包」扩展卡则顾名思义,插入后可以让手柄支持震动功能,将游戏的画面「亲手」传递到玩家手中。
为此,不少早期的N64游戏后来都重新推出了支持震动的版本。尽管N64的震动手感其实并不算好,但它还是在日后成为了几乎每一款手柄的标配。
N64震动包发售的大半年后,索尼为PS1手柄追加两个类比摇杆的同时,也让手柄内置了震动功能。并且和摇杆一样,震动模块也要比任天堂多一个——也正因如此,索尼这款震动手柄被定名为「DualShock」,并一直沿用到PS4的「DualShock 4」。
不过说实话二者发售时间相差仅有半年多,DualShock是否真的是因为看到N64的手柄震动包才加入震动功能还不好说,如今也已经是无从考究了。
体感
在交互方式的创新上,任天堂从来不会让人失望,Wii的体感功能可以说是自类比摇杆后最大的交互革命。
Wii体感使用的是陀螺仪技术,当时的发明人先后找到微软和索尼,两家都表示没兴趣,最后还是任天堂一眼相中,并将其运用到了Wii手柄中,开创了家用游戏机的体感时代。
其实非要论先来后到的话,索尼PS3发售比Wii更早,PS3手柄就是支持体感的。可对于游戏机而言,如果游戏发挥不出该有的功能,那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电子垃圾。
Wii凭借着完美展现体感功能的【Wii运动】等游戏,刚一发售就迅速卖爆了。索尼这边直到3年后才推出左右分离式的PS Move体感手柄,并在后来成为了PS4的VR控制器。
而微软的态度倒是始终如一,他们从一开始就看不起陀螺仪技术,因此而开发了黑科技「 Kinect」,通过景深摄像头捕获并计算运动,实现了不用任何手柄操控的体感游戏,并喊出了那句著名广告语「YOU are the Controller」。
触摸
早在NDS之前,触摸屏其实就已经被不少手机、PDA等产品所用。
NDS的出现,让游戏的操作变得更加直观,更符合直觉。【脑锻炼】【任天狗】等一系列蓝海触屏游戏,也大幅拓宽了游戏人口,甚至是实现了游戏的「去污名化」。
更厉害的是,任天堂在一系列NDS的游戏设计中,奠定了大量现代触屏手机系统和游戏的交互逻辑,这可能也是任天堂被「抄作业」抄得最狠的一次。
除了上面聊到的这些外,老任被学走的各种创意设计还有很多,从硬件到软件数都数不过来。不过老任也并非专利流氓,只要不颠倒是非或是恶意滥用,也不会抓着这些设计出警。
再不用多久,老任在硬件上的新创意也将正式公布,不知这次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