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什么是「辞必己出」?
这一 旨在反对浮华文风,力求「惟陈言之务去」的理念, 看起来这好像是个文字问题,实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之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认为 时下在一些报道、文章中存在的毛病、问题不少,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再次重视「辞必己出」的理念,打造属于自己 的文字个性、文字面貌。
一、何为「辞必己出」?
「辞必己出」,说的是作为一个写手自己要有自己的文字个性、自己的文字面貌。换言之,即甲作者不同于乙作者,乙作者有别于丙作者。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大家知道,目前常用的文字有四五千字,这四五千字在每个写手的运用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就是个性,就是自己的文字面貌。画家作画讲求有「自己的面貌」,记者写稿也要有「自己的文字风格」。为此,需要记者们练好自己的文字功,形成自己的文字特点。
二、需要纠正的都有哪些毛病?
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达到「辞必己出」,首先要纠正行文中的一些毛病。
时下在报道、文章中都有哪些毛病呢?笔者结合报刊的一些实例梳理如下——
1. 概念化表述过多,不够通俗。
在一些科技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概念性表述过多,不够通俗。有些记者写稿时怕说「外行话」,使用专业术语、概念过多,致使受众看不懂不解其意。
其实有些术语不是不可以用,但要注意加点解释即可。然有些记者忽略了这些环节,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 不讲修辞,缺少味道。
注重修辞是把文章写好的一大秘诀。因为我们很多修辞方法有助于把文章写得有味道、有力量。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写手,都十分注意文章的修辞。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些记者的修辞功能退化了,他们懒于琢磨多种修辞手法,疏于用最有力的手法把文章写得精彩。有时图省事,写一些空话套话。如此情形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3. 语言艰涩,令人看不懂。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一定要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并非「低水平」,相反倒是高水平的体现。
现在有些记者写稿子故作「高深之态」,把文字写得艰涩,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水平高」。其实这是一种浅见和误解。你写的文章人家都看不懂,有何「水平」而言?再说了,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让人看不懂,本就是不平等的表现,当尽快改正。
4. 平铺直叙多,缺少生动性。
写报道离不开叙事,而叙事讲究的是清楚明白、准确生动。时下有些报道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其具体表现是平铺直叙多,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一列来,让人看得打瞌睡。
人们为什么爱听故事?就是因为其生动。我们写报道叙事时也应注意这一点,用自己的文字把事情叙述得生动有趣,引人爱看。
以上四大毛病是亟须纠正、改掉的。不如此就达不到「文从字顺」的要求,更谈不上向「辞必己出」的目标迈进。
三、达到「辞必己出」的路径都有哪些?
据不少老报人的经验,他们做到「辞必己出」一般有以下路径可寻。
1. 勤于练笔。
说起来这似乎有点「老话常谈」,其实这恰是重要的路径。笔不常练就会生疏,一生疏就写不成文章。再说了,文字功夫是「用进废退」。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续数日不动笔,文字功夫怎么能提高呢?
2. 掌握修辞。
文章是由词语、句子组成的。要把这些文字组织好,使之准确、生动、有味道,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甚为重要。
比如:
比喻能让我们的叙事、状物更加具体、生动;
拟人能让我们的描写更加形象、亲切;
夸张能让我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充分;
排比能让我们的文字更加有节奏感、有力量;
对偶能让我们的文辞更加工整、有力;
反问能让我们的观点更加鲜明、雄辩;
设问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吸人眼球、引人入胜。
以上这些修辞手法,是使文章生鲜的「味精」。每一个为文者都应很好地学习掌握运用。
3. 反复修改。
著名报人邓拓曾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文不改就难于是成品,因为写文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在不断斟酌、修改中完成。
时下有些记者疏于改稿,甚至有的还等着让领导去改。殊不知如此做法是害了自己。改文章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文字水平的最佳途径,只有自己动手去修改、去字斟句酌,才能使自己不断有所进步与提高。
4. 认真读书。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说:「写稿与读书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要写好稿子必须很好读书,只有勤于读书,才能把稿子写好。读书有熏陶、匡正自己文字的作用,有益于自己文字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切有志于为文者当在读书方面做出计划、见诸行动。
小结语
为文者都愿意自己的文章写得精彩,那就从「辞必己出」做起吧!看起来这是个文字问题,实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之道。词语不精,文章必「水」。这句话当牢记。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华文融媒云」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