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党内掀起了一阵「反右」的浪潮,期间有许多同志受到牵连、批评,党内地位由此一落千丈,比如粟裕。客观来说,粟裕在总参部任职的时候,确实做了一些错事,但并没有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顶多「提点」一下即可,完全犯不着摆到台面上公开进行批评。
可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部分政治运动已然脱离了正确路线,走向了「上纲上线」的歧路。也正因为如此,粟裕才成为「众矢之的」,在当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围攻」。粟裕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挨批评,等到会议开始之后,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陈老总、彭老总等人直接点名「炮轰」他,将他过去犯的错误一一罗列出来,逐条进行分析。
粟裕坐在台下听着老帅们的批评,只觉得背后冒冷汗,整个人愈发不自在,内心更是既紧张又恐惧,他很想站起来为自己辩解,可此时的他已然乱了阵脚,思维极其混乱,他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逆来顺受,静静听老帅们的发言,以不变应万变。
彭老总、陈老总发言结束后,该轮到林帅、贺老总、罗帅三人讲话了,可这三人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三缄其口,既不跟风批评粟裕,也不为粟裕辩解。林帅和粟裕都是军事奇才,两人的性格也非常相近,林帅其实很欣赏粟裕,对粟裕有一种识英雄、重英雄的爱怜。如今粟裕有难,自己自然不能「落井下石」,可眼下会议的气氛比较敏感,自己也不能顶着压力给粟裕讲话,索性便保持沉默,这样既不得罪人,也对粟裕有好处。
再说贺老总,他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建设上,部队管理与军事改革他很少参与,此次军委扩大会议,他其实就是来「凑热闹」的,本来也没准备发言。而当陈老总、彭老总批评粟裕的时候,他更是觉得疑惑和奇怪,粟裕是毛主席的爱将,他怎么会做对不起党组织的事情呢?贺老总自始至终没有搞清楚情况,索性也就不说话,免得造成不好的影响。
罗帅的情况与贺老总相似,他本身身体就不好,已经慢慢开始退出一线,不再参与军政决策,而对于粟裕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他是一概不知。让他发言他也是毫无头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便选择沉默以对,一句话都不说。
而在场的其他将军们大多没有保持沉默,有些人跟着彭老总一起批评粟裕,有些人则站出来维护粟裕,为粟将军鸣不平,比如萧劲光、王必成等。会议结束之后,粟裕的心情差到了极点,他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当即开始写检讨,希望能获得军委的谅解,尽快将此事翻篇。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检讨提交上去之后,又引发了更加激烈的批评浪潮,有的人指责他的检讨太敷衍,一点诚意都没有,因此要求他重新作出检讨,务必要深刻剖析自己,不能这么糊弄同志们。
萧劲光在得知此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有些人就是看粟裕「好欺负」,这才对粟裕纠缠不休,于是便去找毛主席「告状」,让主席为粟裕「做主」。毛主席很了解粟裕的为人,他虽然犯了错误,但绝对不会做什么「反党」的事情,根本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于是毛主席便向军委做出指示,要求停止对粟裕的批评。
不过虽然有主席出言相帮,粟裕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处分,他总参的职务被革除,转而被安排到军科院挂职。此次仕途风波对粟裕打击很大,他甚至一度失去了对革命的信心,60年代初他在上海疗养的时候,曾当着陈赓的面发了牢骚,称自己是「反右」的受害者。往后几十年,粟裕一直尝试复出,重新回到一线,但却未能成功。后来,粟裕退而求其次,不再奢望复出,只想为自己恢复名誉,但仍迟迟未能如愿,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总政部还没有通过他的平反文件,这导致他最终带着遗憾离世。
时间来到90年代,一些粟裕的老部下联名向党中央上书,提请为粟裕恢复名誉,党中央在经过认真考虑后予以批准,不久之后,党政官媒以发表平反文章的方式,摘掉了扣在粟头上的「帽子」,帮他了却了人生唯一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