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1927年,男子送出一封绝密信,收信人看到大惊:是周恩来叫你来的

2024-05-31历史

1927年的一天,一个青年男子乘着快船,一路从汀州驶向上杭,他穿着简单的布衣服,打扮就像一个普通的游行商,身后背着用了许多年的帆布包,脚底下是一双比草鞋好不到哪去的烂布鞋。

任谁来看都觉得,这个男人是个普通百姓,甚至还有点畏缩的气质,因为光是这一趟行船,他就遇上了多次国民党重兵的搜捕。那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派人全面打压共产党,这些国民党士兵可不会管同胞死活,个个叼着烟卷,凶神恶煞地问话,动辄打骂,也难怪百姓们会害怕。

船刚驶入码头,迎接他们的又是新一轮的检查,青年很快就遇上麻烦了,他有一支随身携带,用了许多年的自来水笔,平常写写东西,记记账什么的都还算方便。可就是这样一支寻常的办公用品,但在士兵眼中却像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其中一个士兵,将青年拦下,大声地喝道:「站住!你是干什么的?」

他被这样一吓,立即摆出一副害怕的表情:「我是做买卖的,我家叔公在香港做生意哩,我这不正准备去找他嘛!」那个士兵冷哼一声:「 哼,做生意?生意做得多大,要你天天带支水笔在身上啊?我看你不会是共产党的侦探吧!

眼见这些士兵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了,青年人也顾不上害怕,只是连声解释,自己真的只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并没有参与到党派争斗中去,水笔只是用于记账,怎么会有别的用途呢?


可国民党士兵根本不听他解释,硬生生把他押送到了漆黑的监牢里。当天晚上,就有一群国民党特务对他严刑拷打,实刑之残酷是见者都要呕吐的。他们先是拿一个米升桶,盖在这个青年的左手掌心,而后又将五根筷子夹在指缝里,就这样使劲儿一夹,他的手一下子就变形了,鲜血汩汩地从竹筒边流了出来。

人人都说十指连心,遭受这种刑罚,应该就像钻心剜骨一般,这份疼痛可不是常人能够忍受得了的,可是这个青年就是一声不吭,就快昏迷过去了,口中还在喃喃念道:「 我是一个做小买卖的,不是共产党侦探……

可那些特务,可不会管他到底是不是,他们只要屈打成招去上面领赏,才不管是否冤枉了人,见这个青年不肯屈服,特务用客家话骂了一句「死硬分子」!这人不肯松口、认口供,他们也没有实际证据,再怎么用刑也结不了案。

正在犯愁之际,怎料这个年轻人在半昏迷状态下,居然也说了一句客家话,「我真的不是侦探,我就是个普通商人,水笔是记账用的,我真的没有骗你们啊!」

特务也没想到,这人居然还是个老乡,也许是凭着这一点恻隐之心,年轻人竟然逃过一劫。


第二天一早,几个士兵把年轻人揪了起来,连踢带踹地往大牢外面赶,嘴里还狠狠地念叨着今天就要把他枪毙了,可等年轻人见到外面的阳光,他还在伤感以为自己就要冤死时,不料那士兵只是甩了他两个大耳刮子,大声斥骂了他一通,就挥手让他赶紧滚。

劫后余生,年轻人听到这话,赶忙撒腿就跑,生怕耽误一会儿功夫,就要被抓回去枪毙了。等他跑到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四下张望一番,确定周围都安全,只有他一个人在后,他才小心翼翼从胸前的纸包里,掏出一沓皱巴巴的草纸,翻开草纸,里面赫然夹着一封绝密信!

年轻人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心里默默想着:「 还好,周总理托我送的信没丢!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此人的身份,他是谁?为何会帮周恩来送信?信中写了什么?又要送到谁的手上?接下来就让笔者一一为大家解答!

排除万难千里送信,只为联系党中央

原来这个年轻人叫陈宝苻( ),原名陈居玺,是广西平南县人士。他1899年出生,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1921年考入了北京大学,那时正是革命轰动的时刻,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年轻人胸中的热血在沸腾,将要喷洒在革命伟业上。

1922年,陈宝苻在党的号召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平南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一个月便担任了北大学生支部党支书,还受到组织的委任,开办了党员培训班。此后,他更加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1923年,陈宝苻和黄日葵、谭寿林等人,一同联络了北大的广西籍学生,成立了新广西期成会,将所有广西籍的有志之士,团结起来一同授课,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课堂上用这种新观念,评判从广西出发乃至全国的政治形势。

在北京的日子,他和同学们创办了【桂光】半月刊,结合家乡力量宣扬一股新力量的兴起。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北大反宗教大同盟和民权运动大同盟,立志用自身所学的先进文化知识,拯救尚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人民,把新的思想传播给广大群众。

1925年,陈宝苻还和共产党人谭寿林等人一起,四处筹集经费,开办了一所平民学校,他们希望平民的孩子也能有学可上,接受教育。

图|谭寿林


从学者角度出发,陈宝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教育家,他明白教育对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极力推动教育平民化,普遍化,这正是强国思想的基础。

1926年,他从北大毕业,转而被组织委派去了黄埔军校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随部队一起去了武汉,在第8军政治部担任军事股长。在蒋介石制造白色恐怖的紧要关头,党组织秘密派遣他离开武汉,去往红色英雄城南昌,参加了当时的南昌起义。

那时,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在江西大旅社,陈宝苻就在这里,为组织收集各地来的紧急信件,他代表广西出席了中央委员及各地的党部联席会议,在这里工作的日子,让他感到无比充实且快乐。

在江西南昌,他亲眼见证了南昌起义证券机构的创建,也见证了共产党为了革命,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屈精神。在这之后,陈宝苻又跟着起义部队一起南下,去到了福建汀州,才刚落定,周恩来同志就找到陈宝苻。

陈宝苻在南昌时,就负责管理各地汇集到中央的信件,对各地情况都比较了解,而且他从小的成长经历比较复杂,语言天赋也颇高,能说客家话、白话和普通话,这样他在国民党的搜捕中,伪装成本地人也不怕露馅,综合来说,周恩来认为这个秘密任务,派遣给他再合适不过了。

那个夜晚,周恩来敲响了陈宝苻的房门,他先是严肃地跟陈宝苻探讨当下的情况,随后语气又变得随和了许多:

「陈宝苻同志,现在让你去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送一封秘密信件去上海给党中央,文件的内容是请中央与苏联商议,运送一些武器到汕头来支援我们作战。此事重大,我们考虑来考虑去,没有适合的人送信,最后考虑你去比较合适。因为你会很多种方言,又对上海这座城市比较熟悉,我们都相信你,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

陈宝苻看着面前和蔼的周恩来,他没想到党组织居然这么信任自己,热泪立刻就涌上眼眶。同时,陈宝苻心中也很明白,刚才周恩来的话中提到的重要信息:武器、苏联和党中央。

图|蒋介石


这可是一份实打实的秘密任务,现在又处于白色恐怖阶段,一路北上说不定会有性命之忧,这一年他已经28岁了,最终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党组织派遣给他的危险任务,带着党组织对他的信任,踏上了前往上海的道路。

临行前, 周恩来 把他叫到身边,特别叮嘱他叫他一路上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暴露身份,危急时刻当以保命为紧,信件可以销毁,但人必须到上海联系党中央。

周恩来让他伪装成一个做买卖的商人,并交给他二百块大洋作为路费,买几身衣服符合形象。那封密信是恩来同志,用特殊墨水写在白纸上的,只有用矾水毛笔扫过,纸上的字迹才会显现出来。陈宝苻将这封密信,藏在他上厕所用的草纸之间,装在紧贴胸口的小布袋里。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陈宝苻牢记这条宗旨,就这样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途。

排除万难到达上海,联络党中央指挥军情

开篇我们就说到,陈宝苻经过九死一生从上杭逃脱,虽然前一晚他才遭受了酷刑,但他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去休息,很快就买了一张前往上海的船票,船行数日,一路上难得风平浪静,陈宝苻总算来到了上海。

可因为之前被抓,他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陈宝苻害怕耽误了军情,于是他一下船便去了接头地点——黄浦江边的报关行,想要和组织接上头。可刚一进门,发现大厅里十分安静,根本没有客人走动的样子,陈宝苻心中疑惑,还是在门边的长椅上坐了下来,念出了周恩来告诉他的暗号:「某某某先生在吗?」

柜台的人听到暗号一惊,小声咒骂了起来,一边骂一边示意陈宝苻快走,陈宝苻也还算机敏,看见情势不对,立马转身戴上帽子就离开了,这时屋内躲着的国民党特务,似乎也发现了外面的动静,吵吵嚷嚷就追了出来。

图|老上海


陈宝苻出门后,就看见路边等着的黄包车队,于是他赶紧挥手招呼,快步踏上了一辆黄包车,转瞬间,就在街头没了踪影。一群国民党特务,眼看着他逃跑了,全都气得牙痒痒。溜走的陈宝苻,心里还觉得不保险,待到车夫拐弯后,又迅速换了一辆黄包车坐上去。

就这样,离接头地点很远后,他才放下心来。这个时期的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整个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陈宝苻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接头人,只好先在一个隐秘的小旅馆住下来,试图寻找别的办法。

就这样过了大半个月,陈宝苻遇到了一个老乡,陈宝苻原来在北京四处集结老乡,参与到革命中来,恰巧这个老乡就是共产党人,而且还是一名地下党组织的情报人员,但是以防万一,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暴露自己的身份,反而在一点点和这个老乡套近乎。

最后终于确定了老乡是可靠的人,陈宝苻才放心将自己的信息说给他听。他对老乡说:「好老弟,我这里有一封要送给党中央的绝密信,必须亲自和中央联络交到高层手中,还请你帮我联系一下。」于是,这个老乡马不停蹄去向上级报告,一路上打通关系,陈宝苻终于联系到了上海的党组织。

上海沪南区的书记陈立栩,听说了陈宝苻的来历,立马要求同他见面。原来,二人早在北大读书时就认识了,大家都是从年轻时就搞革命的人,自然想要见面问问彼此的情况。

很快陈立栩就来到陈宝苻的住处,两个人先是寒暄了一阵,但还是没忘记谨慎地互对暗语,终于确定身份后,陈宝苻都快要激动地哭出声来。那边作为收信人的陈立栩,也是大惊:「 没想到竟是周恩来叫你来的!

这下,他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很快便帮陈宝苻将这封绝密信,转交给了党中央,这一路陈宝苻经历了多次凶险,数次死里逃生,最终还是平安把组织交代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一张皱巴巴的信纸,上面却写满了军机要情,而信中多次提到的共产国际更是大有来头,周恩来似乎把共产国际当作十分强大的援助对象,可以在中国共产党弹尽粮绝时,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共产国际存在期间,一直同中国关系十分密切,中国拥有前进思想的有志之士不胜枚举。在西方的无产阶级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而来自东方的民族思想解放也是愈演愈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不同的革命火种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交集。

那么这封信的由来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共产国际、联共(布)一直都在暗地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默默地给需要援助的无产阶级政府提供帮助,而中国共产党因为当时国情极其特殊,一直是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大力支持对象。

在周恩来写出这封密信之前,共产国际、联共(布)其实并不支持我党发动南昌起义,因为双方对比之下,我方的胜算太小,耗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打一场没有曙光的战争,在原则上是不被允许的,故而友方战场一直在劝阻我方放弃这场起义活动。

图|南昌起义油画


可革命怎么可能说停止就能停止呢?望着一双双质朴又充满希望的双眼,没有一位军人可以拒绝老百姓想要争取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所以,中共领导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是义无反顾地将革命进行到了最后关头。

一直到队伍南下,革命者们都在奋力反抗国民党的压制。而这一切,周恩来作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为这场伟大革命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

周恩来交代陈宝苻送出的这封密信,目的就是希望党中央,能够将南方苦苦战斗的共产党人,做出的微妙战况呈现给共产主义、联共(布)看,要让友方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和绝地求生的精神,在南昌起义成功的基础上,得到国际援助,帮助起义军南下。

不久后,共产国际、联共(布)改变了,禁止苏联以及共产国际人员,帮助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的决定,逐渐开始向南昌起义军,派遣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作人员,既给予了南昌起义战场兵力的支援,又有经济、军事装备各方面的全面支援。但很遗憾的是,来自共产国际方面的支援,并没有真正支援成功。

陈宝苻既然已经把密信送到,便准备收拾行囊即刻返程,可就在陈宝苻返回汕头途中,他看到了一则【申报】报纸,报纸上说,潮汕地区的起义部队遭国民党袭击,敌方兵力充足,武器先进,而我党战士状态很差,军需又短缺,故而没能冲破围剿,于是这次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隔几天又有一封报纸传来,说是在内海上发现了两艘国籍不明的船只,这两艘船都载满了军需物资,好像是要驶向汕头码头的方向,可当时我党起义军已经撤离汕头,这两艘远航船好像并没能找到救助目标,船还没靠岸就掉头离开了。

两艘来路不明的船往公海驶去,就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再也见不着方向了。还留在汕头的共产党余部都全部撤出,陈宝苻失去了战场,肯定是回不去汕头了。但是,经受过南昌起义感染的他,胸中革命的烈火却从未熄灭,作为南昌起义的见证者,他清楚知道共产党为了解放人民有多么不易。

在历史上,我党完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导时期,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当时敌我实力悬殊巨大,但是共产党人排除万难,坚定地向敌人轰来的炮火发动反击。

陈宝苻作为起义见证者,心中也一直怀着革命烈火,哪怕汕头失守,他也会将革命的火种洒向世界各地,于是陈宝苻选择返回上海,在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中奋力反抗,用自己的声音呐喊,四处开展地下党组织教育。

许多年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他回想起这次送信的经历,依然感到胆战心惊。不光是为了路上的艰难险阻,更是为了革命最终的结果而惋惜,好在新中国如今茁壮成长,并不为过往苦难而连累。

图|周恩来


这封信件就存放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信——向潮汕进军的问题】。八一起义纪念馆20世纪80年代初,将此信复制并放在馆中展览,以警示后人牢记革命时期先人创造过的奇迹,以及流过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