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解放战争中,有三场决定性的战役,分别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三大战役的意义各不相同,但我军都取得了胜利。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四百万大军在三年多时间内会被我军消灭,从刚开始我军仅一百多万人,且装备武器远不如国军,到1948年军队人数是越打越多。
相比之下国军在解放战争前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但自从三大战役打响后一切都变了,优劣对比来了个反转。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津战役中,国军守将陈长捷的兵力已经不如我军了,天津城内仅13万人马,而此时的华东野战军30万人拜关,在这种敌我实力悬殊,国军整体士气非常低落的情况下,陈长捷为什么要死守天津呢?
在天津战役打响前,我军和国军的整体形势非常明朗了,随着东北三省的解放,天津犹如一座孤城,傅作义的关内大军早已经被结束了东三省战役的八十万解放军牵制住了,无法援助陈长捷。陈长捷就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拒接我军发表的和平起义,选择开战,这是为什么呢?
01
其一在于傅作义,陈长捷是听命于傅作义的。当时傅作义虽然和我军在进行和谈,但他想要更多的砝码,与我军在讨价还价中,天津就是他的加码。对他来说,如果陈长捷能守住天津,那么傅作义和我军谈判就有了底气。在这种思想下,傅作义电令了陈长捷让他死守天津城,不能撤退而是等待他援军的到来。
不过傅作义在关键时刻却把陈长捷抛下了,且不说他没有支援陈长捷,就连自己的北平他能否保住是一个问题。自从他的家底在新保安和张家口相继被我军消灭后,傅作义已经被狠狠地打击了一次了。面对天津被围困的僵局,傅作义是调不出任何人马来救援天津,也不想去救天津,因为去救天津的兵马估计没到天津就会被我军消灭掉。
傅作义是希望陈长捷帮助自己拖得久一点,多一天是一天的打算。但这种做法未免有点自私了,让原本有希望促成起义的陈长捷因为傅作义成了战俘,最终被关进了功德林改造,从这点来看,傅作义是对不起陈长捷了。
02
其二,在于陈长捷方面。首先陈长捷过高估计了自己守城的能力了,他低估了解放军的同时也高估了国军。凭借坚固工事和城池,陈长捷想阻挡解放军三十万人的进攻,按照常理来说确实有这个可能,但他没想到的是天津工事早已经提前被我军摸清楚了,二来国军的战斗士气和我军不在一个级别上的。
陈长捷能坚持守城的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傅作义是有感情的,傅作义可以说是他的恩人了,之所以能坐上天津警备司令的职位,也是傅作义一手提拔上来的,平时对陈长捷本人也是多有关照。如今傅作义有困难,作为下属的陈长捷自然需要为他分忧解难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
况且陈长捷此人颇有军人节气,手里有着十多万人马叫他一枪不放就起义投降,在脸面上也过不去。我军在攻打天津前给了陈长捷下了最后通牒,他的回应是「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放下武器乃军人之最大耻辱,岂可随便放下,」可见他本人不是很赞成一枪不放起义的行为。陈长捷死守天津,既有傅作义的用意,也有自己的想法,导致了这一场原本没有胜负悬念的战争最后还是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