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鄂北屡战屡胜,接连歼灭数支国民党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四方面军由此士气大涨,一些政治部的干部甚至扬言要对国民党军进行全面反攻,实现解放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愿景。不过徐帅对于眼下的局势看得很清楚,红军击溃的部队不过是国民党杂牌军,华中地区的反动派力核心力量并未受损,在鄂中、鄂北的国民党中央军此时正对鄂豫皖苏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
所以,徐帅还是建议四方面军暂时待在苏区休整一段时间,稳固防线,以不变应万变,假若国民党军向苏区袭来,我方也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不至于陷入被动险境。但四方面军的大多数干部已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家都想着趁胜追击,痛打国民党「落水狗」,尽量扩大战果,争取将革命推向一个小高潮。
于是乎,在大家的一致推动下,四方面军没有选择休整,而是继续作战,准备南下攻击麻城。麻城是敌人在苏区建立的桥头阵地,其如同一根钉子扎在四方面军驻地,严重限制了红军的活动范围,遏制了红军向南扩张的步伐。此次红军就是要拔掉这颗钉子,将苏区的势力范围向南部扩展。
守卫麻城的是西北军某部,其作战风格十分彪悍,官兵战斗意志极强,是个很棘手的对手。而且西北军装备比红军好,其又有坚城据守,在战略上占据了不少先机和优势。果不其然,麻城战役爆发后,红军频频受阻,上万大军被压制在城下,进也不得、退也不得。
另外一边,国民党军在察觉到红军主力南下攻击麻城之后,立即调集六个师向红军的大后方黄安县发动进攻。而徐帅在得知敌人的动向后大感震惊,一旦黄安被敌人占据,那红军便失去了所有战略依托,届时就只能任由国民党军宰割。为了保住黄安,徐帅当即下令全军撤退,星夜兼程向黄安进军,打算在黄安外围建立阻击阵地,拦住图谋不轨的国民党军。
红军的机动性非常强,仅仅只用了两天一夜的功夫就成功赶回了黄安,而国民党军此时也正好抵达黄安外围,双方随即爆发激烈战斗。这六个国民党师可不是杂牌军,而是中央军,其战斗力十分之强悍,甚至敢于和红军展开白刃战。可最终还是红军更胜一筹,将敌人全数击退,敌人转而撤到笔架山一带建立防御阵地,打算继续和红军对战。
此时,一些国民党军官被红军打怕了,想要撤出苏区,但卫立煌却坚决不同意,作为此战的总指挥,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认为红军星夜兼程抵达黄安,已经人困马乏,现在又连续作战,其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国民党军再坚持上一两天,红军必然士气崩溃,届时己方再趁势反打,一定重创红军,夺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获取支持,卫立煌甚至直接发电报给蒋介石,说明黄安战场的情况,蒋介石对卫还是比较信任的,当即授意他相机行事,必要的时候可采取必要手段。而其他国民党军官见蒋介石如此支持卫立煌,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按照卫立煌的安排死守笔架山。
事实证明,卫立煌的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红军确实已经精疲力尽,在笔架山刚和国民党军交战了一个回合就已经有些疲软了,倘若再继续打下去,整个部队便会彻底崩溃,届时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徐帅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向西撤退,暂避国民党军的锋芒。
而卫立煌在察觉到红军撤退之后,立即命令部下追击红军,并顺势将黄安县城攻下。在此期间,红军蒙受了重大损失,有好几位师级干部战死,另有数百名红军战士在敌人的追击中牺牲,可谓惨烈。战后,鄂北苏区宣告全部沦陷,四方面军被迫在鄂西、陕南重新开辟根据地。
这一战给徐帅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即便卫立煌后来加入了红色阵营,徐帅仍不肯原谅他,一直拒绝和他交谈。亲历黄安战役的陈赓将军对于卫立煌也抱有成见,平时很少提及他。1958年,卫在参加了五一庆典后,突然感到浑身不适,随即入院接受治疗,往后两年时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很不好,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戴河或者青岛疗养,1960年,他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