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平津战役前,48军干掉国军3个团解放密云,为何还挨了西柏坡批评

2024-05-25历史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制定的「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的计划全部落空。

面对即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蒋介石和华北「剿总」总司令傅宜生开始盘算起来。

按照一般的战争规律,东北野战军在经过了像辽沈战役这样的大战之后,全军休整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是很正常的。这就是说,国民党军仍有时间来调整战略部署。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给蒋介石提供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

趁华东野战军全力进行淮海战役之际,华北的国民党军主力突袭兵力空虚的济南,然后,华北的国民党军主力留在山东地区。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其一、夺回战略要地山东。

其二、牵制华野在淮海战役的兵力,变相为徐州杜聿明集团提供支持。

其三、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可以撤出,随时可以通过海路运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强江淮一带的军事实力。

第二个方案:从塘沽坐船走海路撤到长江以南。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仅从单纯的军事观点来看,国民党军的方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东北野战军虽然需要时间休整,但入关是肯定的。到那时,华北将成为前线,早晚也将失去。与其这样,还不如趁着东北野战军没入关的这个间隙期把部队撤到南方,增强在江淮一带的作战力量。

淮海战役双方厮杀正酣,胜负还未见分晓。如果此时华北的国民党军突然出现在华东野战军侧后,将会给华野带来极大的威胁。

西柏坡之所以要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其目的就是要把国民党军主力尽数歼灭在长江以北。可如果蒋介石按照把华北军队全部撤离的方案行事,西柏坡不仅实现不了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意图,反而会造成淮海战役整体战略的失败。

既然如此,蒋介石为何不选择撤退这个方案呢?

蒋介石也有他的「难处」。

首先,放弃华北将使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其次、船只吨位不足使得蒋介石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把华北50余万大军撤到安全地带。

再者,傅宜生会同意跟随中央军南撤吗?这是令蒋介石非常头疼的地方。

在国民党「国防部」拿出这两个方案之前,傅宜生就已经在寻找退路了。

在他看来,即便要撤退,他的部队也绝不能撤到长江以南去。先不说自己的部下大多数都是西北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即便真的撤到了南方,以后自己就要面对寄人篱下的窘境甚至于被蒋介石吞并。因此,撤到南方绝不可行。

其实,在傅宜生刚就任华北「剿总」总司令时,老谋深算的阎锡山就给傅宜生设计了三个方案。

一是扼守唐山、塘沽一线,坚决阻止东野入关;二是撤到西北,与阎锡山、西北三马连成一片;三是「死守」北平。

可一来,当时东北的局势还未恶化,二来,傅宜生也知道,这是阎锡山为了把自己和他「捆绑」在一起的阴谋,就未予采纳。

可是,辽沈战役打响之后,形势逼迫傅宜生必须要做出选择。为此,傅宜生的部下也为他设计了三个方案。

一是,全军撤往西北;二是,放弃承德、张家口和保定,以一部分兵力控制北平,主力则控制天津、塘沽出海口,以备形势危急时走海路撤到南方;三是,傅宜生的嫡系部队撤往西北,中央军则留在平津地区。

傅宜生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第一方案不可取。西北地瘠民贫,没有条件养活50余万大军;第三方案也不可取,如果按照该方案行事,这岂不就是分裂了吗?

第二方案基本可行。可要放弃张家口和保定,傅宜生又觉得在辽沈战役局势尚未明朗的时候就放弃这两块战略要地不划算。

因此,傅宜生部分采用了第二方案,即把华北的军队一分为四,在北起张家口,南至保定的平、张、津、保地区分兵把守,形成了一座一字长蛇阵。尤其在天津和塘沽地区集结重兵,并把陈长捷从西北一个本是肥缺的联勤总部第八补给区司令给调到了天津做警备司令。

华北的国民党军经傅宜生这样一布置,就有了向西、向南、向东三条逃跑线路。

另外,傅宜生还准备了隐蔽的一手,即与共产党和谈。

西柏坡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傅宜生想要和谈,但伟人仍然担忧傅宜生会南撤。

虽然说南撤是傅宜生在万不得已下的选择,但也不得不防。

图片来自网络

为此,西柏坡确定了与华北国民党军的作战原则:

「抑留傅宜生部队于平、津、张、保地区,待到东北部队入关后,协同华北部队彻底歼灭该敌。」

在这个战略原则的指导下,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包围了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冀中军区第7纵队向保定发起进攻、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准备随时向张家口发起进攻。

这就意味着,华北野战军要从西、南两个方向封堵死华北国民党军逃跑之路。如果战役目标实现,华北的国民党军就只剩下向东走天津、塘沽这一条线路了。

可就在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准备向归绥发起进攻之时,杨成武突然接到了命令,停止攻打归绥。与此同时,对山西太原和保定的攻击也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伟人认为,如果攻占了归绥,很有可能会促使傅宜生主力提前西撤。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一个兵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既攻城又打援的任务的。

当下最好的办法是,对归绥、太原和保定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只要这三地的国民党军存在,傅宜生势必不能撒手不管,他只能一面要求守军坚守,另一面派出援兵,这样就会起到既拖住华北国民党军,又使其兵力分散的目的。

在围困国民党军的同时,东北野战军也要快速入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以当时华北野战军的实力,是无法单独战胜华北国民党军的。一旦傅宜生强力突围,无论是在哪个方向上,华北野战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为此,西柏坡给东野提了两个意见供其参考:

其一、东野于11月25日入关。

其二、东野按照原计划休整到12月中旬。傅宜生要撤退就让他撤退。待到东野入关后沿着平汉路南下再寻机歼灭之。

在东野接到电报的第二天,西柏坡给东野又来了一封电报,命令东野结束休整,立即入关。

为了给东野入关争取的时间,并进一步抑留傅宜生部主力部队于华北地区,西柏坡决定,首先攻击由傅宜生部驻守的张家口,迫使其派兵西援,进而拖住整个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

其实,为了把傅宜生抑留在华北,西柏坡早就做出了安排。辽沈战役结束不久,10万人马的东野先遣兵团就已经秘密入关,驻扎在河北省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地区,待机而动。

先遣兵团由东野4纵(41军)和11纵(48军)组成,又加强了三个独立师和一个骑兵师,堪称是兵强马壮。

11月27日,平张线作战部署确定,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向张家口守敌发起进攻,吸引傅宜生派兵来援;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集结于易县以北地区待机;先遣兵团在北平东北的平谷地区集结。

待到第3兵团抓住敌军之后,先遣兵团立即超越密云、怀柔、顺义地区的敌军,向延庆、怀来地区靠近并相机作战。

果然,在杨成武兵团向张家口之敌发起进攻之时,傅宜生派出了以35军为主力的援军。

待到第35军攻占万全,接近张家口的时候,东野先遣兵团迅速出动,直扑怀来和南口,切断北平和怀来之间的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时期的军阀,尤其是一些小军阀们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的部队爱逾性命。因为他们都知道,部队就是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本钱。

这就意味着,只要把傅宜生在张家口的第105军、来救援的第35军、怀来的第104军拖住,傅宜生就一定不会逃跑。

第35军虽然是傅宜生的「王牌」部队,但也仅是个半美械部队而已,其战斗力虽然很强,但也没强到能够和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这样的部队抗衡的地步。

但35军却是傅宜生的「心头肉」,是他在军界安身立命的本钱,一旦有失,他不仅失去了在军界立足的本钱,还失去了和共产党讨价还价的资本。

因此,无论拦截第35军也好,歼灭其也罢,都不是根本目的,让傅宜生彻底失去希望,老老实实地坐在谈判桌前才是根本目的。

可就在东野先遣兵团向怀来急进的时候,一桩意外发生了。

原来,在本应绕过而行的密云县城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按照作战部署,东野先遣兵团应对密云县城视而不见,或者仅用后续部队解决即可。因为他们的任务是赶到怀来,封堵死第35军和第104军的撤退之路。

可东野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认为,如果不拿下密云,就不能控制潮河和白河交汇之处的渡口。不控制渡口,先遣兵团后续的载重车辆和物资将无法顺利通过。因此决定拿下密云。

以先遣兵团的战斗力来看,打下密云是很容易的事。据战前侦察,密云城内仅有一个保安团和警察,最多不过两千人,负责攻打密云的第11纵(第48军)仅需要派出一个师就可以拿下。

先遣兵团入关时每个军约有5万人,一个师就有15000余人,用1个师打1个团,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可战斗一打响,程子华和兵团参谋长黄志勇就发现之前的情报有误,密云城内的敌军已经增至四个团。

原来,傅宜生此时已经开始收缩兵力,北平外围的一些小据点纷纷被放弃。原本驻守在外围的第13军464团、465团和890团都撤到了密云,再加上密云原有守军,敌军共有4个团7000余人。

敌情有变,原来部署的以11纵第31师攻城的计划也随之改变,已经渡过潮白河的第32师回转头来加入到攻城战中。

经过一天血战,密云被11纵拿下,歼灭敌军6千余人。

可是,由于耽误一天了时间,就给西柏坡部署的歼灭第35军的计划带来了很大的变数。

由于怀来的口子没有被封住,第35军很有可能在敌怀来守军第104军的接应下逃跑。

因而,虽然11纵在密云打了胜仗,一天之内歼灭了敌军四个团,但仍然遭到了西柏坡的严厉批评:打草惊蛇。

密云失守的消息令傅宜生大吃一惊,立即加大了对北平周边的空中侦察。侦察的结果更令傅宜生吃惊,空军报告,东野的部队正从东、西两面向平张线调动,这就意味着东北野战军已经提前入关了。

为此,傅宜生紧急下命令,张家口的第35军和104军第258师迅速脱离张家口向北平靠拢。

一次由西柏坡精心部署的计划,却由于11纵擅自攻打密云的而被破坏。

幸亏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12旅的顽强抵抗,为第2兵团大部队的赶来争取了时间。再加上第35军军长郭景云一次次莫名其灭的低级失误,耽误了撤退时间,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才得以把怀来这个口子给扎上。

不然,从东野先遣兵团11纵再到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都是要铸成历史大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