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太平洋坦克战(26):缅北1944②中国驻印军战车第1营再战孟拱

2024-04-05历史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08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8729字,配图32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4年4月4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接上期( )

一、1944年3月,坚布山隘口作战

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溃败后,残部陆续撤至瓦鲁班以南约15公里的坚布山(杰布山)隘口,隘口位于瓦鲁班以南约15公里处(全长约16公里),是通往孟拱的要道,两侧多为悬崖绝壁难以攀越。 ‍‍‍‍‍‍‍‍‍‍

为了弥补损失,日本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将缅北防御主力第18师团原本部署在滇西的步兵第114联队调回,拆散补充给之前遭受损失的各联队,另急调第2师团一部协同防御孟拱河谷。日军在坚布山隘口挖掘工事,集中火炮,企图凭借地形阻止盟军的南下。

图1. 1944年缅北反攻作战的路线示意图,与1942年缅甸作战集中在缅甸中南部区域不同,缅甸战役从印度东北角的雷多(也有译为莱多、利多、列多)出发,经过新平洋、孟关、孟拱、密支那、八莫等地直指腊戎,在沿途各地均爆发了激烈的争夺战

图2. 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佩戴中将领章,站在一架飞机前的留影,由于在1942年缅甸作战中和美国人相处融洽,孙的风头显然比那些没有留过洋的将领们更旺盛

图3. 河边正三中将(1886年12月5日-1965年3月2日),陆士19期,陆大27期(军刀组,56人中的第2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河边正三时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1943年3月任缅甸方面军第一任司令官,1944年12月1日改任本土中部军司令官

图4. 驻印军指挥官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西点军校1904届毕业,1944年7月晋升上将,这张照片是1944年缅北反攻期间他与孙立人的合影

图5. 时任第18师团师团长的田中新一(1893年3月18日-1976年9月24日),陆士25期,陆大35期,1940年10月出任参谋本部最重要的作战课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陆军所有重大行动的实际操盘人,1941年10月晋升陆军中将,1942年12月因瓜岛作战失利,田中跑到首相东条英机的办公室大骂其是「八嘎牙路」,结果被关了15天禁闭并被下放至南方军,1943年3月出任第18师团师团长,接下来经过胡康河谷、孟拱和密支那三次战役,第18师团丢了一半部队才勉强逃出包围圈,这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田中仅有的前线经历

3月10日,驻印军指挥官史迪威下达了「第11号作战命令」,下令新1军以最快速度南下夺取沙杜查及其两翼高地,其中新22师主力配属一个山炮连、一个工兵连和美军5307支队之一部,向坚布山、沙杜查以南的拉班迂回,截断坚布山隘口日本守军的退路,新38师主力沿着大奈河谷向大克里合及高利地区前进,英印军的一个旅将在驻印军右翼协同作战,向龙京方向搜索前进。

日第18师团由于在孟关和瓦鲁班接连遭到痛击,兵员武器损失极大,师团长田中新一为阻止中国驻印军的进一步南下,将步兵第56联队主力部署在坚布山隘口附近,构筑大量的隐蔽机枪阵地,在道路上挖掘壕沟并布设地雷,专门组织了一批敢死队员携带磁性地雷隐藏在路边的坑壕,准备伏击盟军装甲部队。另外一支主力步兵第55联队配置在坚布山隘口主阵地,依靠火炮凭险据守。

图6. 刊登在时代周刊上的驻印军战车部队,这是一辆M3A3轻型坦克,四名乘员均为中国人面孔,坦克上除了部队标识和编号外没有国籍标识

图7. 与上一张照片同时拍摄的战车驾驶员特写,可见当时这名坦克手面部稚气未脱,上衣有多处破洞,但精神状况颇佳,士气旺盛

3月15日晨,驻印军新22师66团在战车第1营1排的战车掩护下,沿公路向坚布山隘正面发起猛攻。守军日军步兵第55联队的两个大队顽强抵抗,由于山高林密,驻印军的火力优势无法全部发挥,发起的步坦协同攻击多次受阻。

为了给步兵开路,战车第1排只能相互掩护,交替沿着狭窄的山道前进。当第一辆M3A3坦克攻入隘道并急速越过路中的壕沟准备攀爬坡道,不幸触发了日军提前埋设的地雷爆炸起火,车内乘员手持冲锋枪跳出车外,与日军互射并击毙了数名从路侧冲出的日兵,但在日军机枪交叉火力的夹击中全部阵亡。 ‍‍‍‍‍‍‍‍‍‍‍‍‍‍‍‍‍‍‍‍‍‍‍

第二辆坦克因超速不慎倾覆,翻入路边壕沟。第三辆坦克的履带也被日军炸断,由于前三辆坦克先后被击毁,后续的坦克只能放慢进度,向道路及其两侧实施了猛烈的炮击,然后一段一段向前推进。日军预设的机枪阵地被逐个歼灭,最终解救了前三辆坦克的剩余乘员。

图8. 1944年4月缅北反攻作战时的中美联合战车部队的一辆M3A3坦克,这辆坦克上的四名乘员似乎都是美军士兵

图9. 1943年兰姆伽训练期间的驻印军中美第1联合战车部队的留影照片,这里的坦克似乎已经陷入泥泞之中,但是中美官兵们神态轻松。战车第1营是配属美军士兵最多的部队,共有约100名美军士兵,后续组建的战车营只有少数美军教官,因此战车第1营的战斗力显然是最强的

另一方面,战车营第2连1排排长黄德信带领该排的战车配合新22师64团3营攻击坚布山隘北口的丁高沙坎,由于步兵未能达到掩护坦克的效用,且日军的速射炮位置不明,黄德信的座车刚通过步兵线时就遭到日军速射炮的袭击,战车侧面因为装甲板较薄而中弹起火,驾驶员谭国栋因车门盖受损无法打开,被困在车内活活烧死。这是因为M3坦克的一大缺陷就是没有设计车底逃生门,因此位于车体内的两名乘员在坦克受创后生还机会较小。位于炮塔内的黄排长身负重伤但侥幸逃生。

紧跟在黄德信座车后方的两辆坦克也被日军速射炮命中起火,其中紧随黄排长的胡排付因身上的服装起火,他跳出车外在地上打滚试图灭火,第三辆坦克上的张排付也因为坦克起火而跳出车外,险些被埋伏在附近壕沟的日军活捉。 ‍‍‍‍‍‍‍‍‍‍

见情况危急,跟在他们后方的最后两辆坦克猛烈射击日军,第五辆坦克的车长罗志才找准机会将前三辆被击毁坦克上逃脱的乘员送回步兵团的指挥所紧急治疗。在激烈的战斗中,战车第1营还有一辆M3A3坦克前部被命中14发炮弹,所幸均未击穿,潜望镜损坏,驾驶员通过观察孔用肉眼观察时不幸中弹身亡。 ‍‍‍‍‍‍‍‍‍‍‍‍‍‍‍‍‍‍‍‍

3月19日,新22师在战车第1营的协同下终于攻克了坚布山隘天险,打通了继续南下的道路,在坚布山隘作战中,战车第1营共有8辆坦克被毁,占全营坦克总数的近七分之一。 ‍‍‍‍‍‍‍‍‍‍‍

二、1944年4月,攻克孟拱 ‍‍

3月30日,新22师以65团为主力,配属第64团3营、第66团1营向孟拱攻击前进。日军考虑到中美联军装甲部队的装备优势,继续组织装备九九式磁性破甲爆雷的反战车敢死队,埋伏在中方战车部队必经的道路两侧。

九九式爆雷在使用前需要先拔掉安全栓,在硬物(最方便的就是钢盔)上撞击触碰式引信管后,将爆雷想办法扔到坦克的铁壳上,爆雷通过四角的磁铁吸附在坦克上后爆炸,即使不能击穿装甲,也会因剧烈的震荡导致车内乘员受伤。

图10、11. 九九式反坦克磁性爆雷,弹体的四个方向有四枚方形的磁铁,用于吸附在坦克表面。正是这四块磁铁加上顶部的引信装置,让其看起来就像一只乌龟,因此被称为「海龟」

图12. 九九式爆雷及其专用携行帆布包,爆雷的四个磁铁都标注了S、N极,用来将两枚爆雷吸附在一起当成模块化武器组合使用,以增强爆破威力。日常行军的时候引信被取出来单独放置,作战时才安装

图13. 拔出引信后的九九式爆雷,虽然采用混合爆炸物,威力有所提升,但是总装药只有680克,单枚只能炸穿约13毫米的钢装甲,两枚一起也不过炸穿约30毫米钢装甲,这样的威力只能对盟军的轻型坦克或中型坦克薄弱的顶部或底部装甲造成伤害

图14、15. 另外一种战争末期日军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坦克刺雷是以三式反坦克手雷为基础增加炸药量,加装突刺和木棒改造而成,总长度接近2.21米,总重量约5.3公斤,弹药重量约2.9公斤,头部锥形罩的直径有90毫米,按照设计要求有150毫米的破甲深度。四式反坦克刺雷使用时要求有一定的破甲间距,紧贴着坦克炸会导致无法击穿,因此便在战斗部前端安装了三根突刺一样的支腿 ,也称为刺突爆雷 ‍‍‍‍‍‍‍‍‍‍‍

图16. 画作:四式反坦克刺雷的使用场景,最前景的一个日军背负的也是一种反坦克用的武器,第二名鬼子则将略帽反戴 ‍‍‍‍‍‍‍‍

图17. 战后被美军缴获并正在观察的一根四式反坦克刺雷,四式刺雷在1944年定型,但在驻印军的记载里并未出现这种日军的反坦克武器

由于战车营多次遭到日军敢死队员的自杀性伏击,多辆战车被摧毁后,官兵们研究出应对方法,用粗铁丝编成网罩固定在车身上,在网上敷设厚厚的黄泥,这样可以防止磁性爆雷直接接触钢铁板而吸附在车身上,即使是发生爆炸,厚厚的黄泥层也起到了缓冲作用,此外,车尾容易受损的发动机舱也堆砌上沙袋。在这样的土方法掩护下,战车第1营终于一路扫除日军的阻碍,挺进至南三河。 ‍‍‍‍‍‍‍‍

4月11日上午10时,日第18师团主力退至南三河南岸,北岸仅留少量兵力顽抗。战车第1营营长赵志华率领全营推进时,炮弹不断从战车上方呼啸而过,赵志华下令: 「战车第2连为尖兵连,2连3班为尖兵排,2连3排16号车为尖兵车,到达步兵指挥所取得联系后,继续前进。」

接到命令后,第16号车车长孙志明回到座车内,向驾驶员龙松全、射手覃怀宣和副驾驶员交代情况后,启动坦克,打开车载无线电,头戴耳机,加大油门率先向南三河驰骋而去。 ‍‍

在到达步兵连指挥所后,坦克熄火休整。坦克兵进入步兵连指挥所临时掩蔽部后,新22师66团步兵连连长告知孙志明和战车第2连连长詹海蟾前方不远处就是步兵战线,前线士兵已经在地上铺了一块黄色胶布,越过胶布线就是敌我交战区。步兵线外约500米的左前方有一栋楼房是日军的火力点,步兵进攻受阻,需要借助坦克实施突破。越过这处火力点后再往前就是隘路,然后便是南三河。

图18. 史迪威在办公室的一张照片,注意其左臂靠近肩部位置的标识,为中国联合部队的盾形徽章,由代表中方的青天白日十二芒和代表美方的五芒星组成

图19. 全幅美式装备的中国驻印军与英联邦军的一名土著士兵在缅甸乔梅会师时的留影

‍‍‍‍‍‍‍‍‍‍‍‍‍‍‍‍‍‍‍‍‍

随后,战车第2连连长詹海蟾下令出发,全连坦克形成一列纵队,仍以第16号车为尖兵车,在通过黄色胶布标记后继续前进两分钟后,果然在车队左侧出现了一栋楼房,詹连长立即下令所有坦克对准楼房轰击,不多时,这栋小楼房便被轰塌,楼内的日军仓皇逃离。 ‍‍‍‍‍‍‍‍‍‍‍‍

尔后,战2连到达隘路处暂停前进。头车上的孙志明仔细观察隘路情况后通过无线电报告詹连长: 「……前面是河床,可涉水面渡过,但对岸只有一条路,路上可能有反坦克地雷,我想用炮弹将它摧毁。」 詹连长回复: 「同意你的意见,马上执行。」

孙志明通过车内通话器向射手覃怀宣下达射击命令,炮弹在对岸唯一的道路上爆炸,引爆了地雷,伴随着几声巨响,硝烟和泥土冲上天空。随后,战车第2连驶出隘路口进入南三河遍布鹅卵石的河床。

图20. 驻印军战士使用一门美制M1型75毫米榴弹炮训练(所有炮兵都未佩戴钢盔),照片已经过后期上色

图21. 驻印军士兵在一门缴获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前拍照,这门炮状态不错,使用橡胶轮胎适合拖曳机动,是日军的反坦克利器

此时埋伏的日军战防炮开始射击,16号车不幸被击中,驾驶员龙松全阵亡,其余乘员个个带伤。紧随其后的13号车也被击中,即便如此,战车第2连的其余坦克仍然通过河床冲向南岸,日军战防炮被压制,步兵也随后跟进,战至傍晚,中国军队控制了南三河两岸,步兵指挥所也前移至南岸,这是一次典型的步坦协同作战。 ‍‍‍‍‍‍‍‍‍‍‍‍‍‍‍‍‍‍‍‍‍‍‍‍‍‍‍‍‍‍‍‍‍‍‍‍‍‍‍‍‍‍‍‍‍‍‍‍‍

在缅甸的三年多作战中,日军已经对盟军装备的M3轻型坦克研究颇多,前线部队反复演练过反坦克作战的战术方法,甚至用1942年缴获的英军M3开展反坦克训练。鉴于此,中方迫切需要更新更大的装甲兵器。 ‍‍‍‍‍‍‍‍‍‍‍‍‍‍‍‍‍‍‍‍‍‍‍‍‍‍‍‍‍‍‍‍‍‍‍‍‍‍‍‍‍‍‍‍‍‍‍‍‍‍‍

鉴于驻印军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战车营的既有装备M3A3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4月19日,美国人将原计划提供给英印第251坦克旅的35辆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转拨给驻印军战车训练班,其中12辆坦克由第705铁道部队负责从加尔各答由铁路直接运输至阿萨姆邦,交付给已经在前线作战多日的战车第1营。 ‍‍‍‍‍‍‍‍‍‍‍‍‍‍

在获得了这批M4中型坦克的补充后,战车第1营第1、第2排各换装了3辆M4,形成3辆M4加3辆M3的高低搭配,第3排仍装备5辆M3,连部则装备1辆M4和1辆M3。另外还有一个直属于中美临时战车群指挥部的坦克排全部装备5辆M4,车组乘员全为美国装甲兵,由理查德·多兰中尉( Richard Doran )统一指挥。

由于M4是第一次交付给中美临时战车群的部队,包括美方人员在内的所有乘员都不熟悉新装备,只好一面自己加紧学习,一边教授给中方装甲兵。虽然缅甸的雨季已经到来,但在1944年盟军的补给工作已经做得很好,油料和炮弹供应充足,战车兵倒是可以敞开手脚训练。 ‍‍‍‍‍‍‍‍‍‍‍‍‍‍‍‍

图22. 一辆M4A4中型坦克上的乘员特写,这里出现的5名乘员均为中国人面孔,坦克车体前部有方框标识和「34」的数字‍,照片的拍摄质量很高,应该能找到这些坦克兵的本尊 ‍‍‍‍‍‍‍

图23. 战车第1营后来补充的M4A4中型坦克,被乘员涂写上「突击」二字,实际使用了方框标识,表示为第2连的兵器,这张照片拍摄于进入八莫城区时

4月20日,驻印军第22师66团2营渡过瓦拉河,向东南方向开路前进,战车第1营一部奉命配属第66团3营9连南下。 ‍‍‍‍‍‍‍‍‍

27日,新22师第一线的两个团同时向清河两岸的日军阵地发起攻击。 ‍‍

29日,战车第1营1连协同第65团的一个步兵连攻击当面的日军,由于气候不佳,美方航空兵无法出动支援,战车第1连遭到日军炮火的顽抗而遭受较大损失,连长李纪元的座车也被击中,李连长当场阵亡,战车第1连共有3辆坦克被击毁,双方在英开塘以北地区与日军形成对峙。 ‍‍‍‍‍‍‍‍‍

5月3日,天气转好,下午1时,美军的36架战斗轰炸机飞抵英开塘上空对守军日第18师团步兵第56联队的阵地实施轰炸,与此同时,战车部队指挥官布朗上校亲自乘坐一架L-5炮兵校射飞机指挥第二次进攻,协同装甲兵与步兵的配合,地面装甲部队则由理查德·多兰中尉统一指挥。

图24、25. 二战时期美军的L-5「哨兵」联络机,采用上单翼以让座舱视野尽可能开阔,飞行速度也很慢,方便指挥官在空中观察指挥或校正炮兵弹道

图26. 炮兵联络机常常需要在前线简易机场运作,对维护的要求也非常低

图27. 画作:诺曼底登陆时的L-5「哨兵」联络机

‍‍‍‍

战车营新装备的M4中型坦克在车体前方装备了类似推土机铲子的破障器,将清河两岸堤坡上的茂密植被全部铲除,然后各车辆在河岸沿线同时渡河。坦克抵达对岸后,多兰中尉下令所有坦克调整位置,将整个进攻阵线组成一个巨大的契形队列。 ‍‍‍

战车营以美军装甲兵驾驶的几辆M4A4打头,在航空兵的掩护下超过步兵第一线,交叉掩护突入日军的阵地,火炮也随后跟进延伸射击,压制日军的速射炮和反战车敢死队。但在战斗中,由美军少尉帕西驾驶的一辆名为「安」的M4中型坦克触发了一颗反坦克地雷,履带被炸断,战车动弹不得,一名日军敢死队员趁机冲了上来,试图将一枚九九式爆雷吸附在战车的装甲板上,危急时刻,另一辆名为「东京快车」的M4发现了日军的动向,副驾驶员伯纳德·纳尔逊三等兵使用车载机枪把这名日军敢死队员扫射击毙。还有一辆名为「东京湾」的M4中型坦克采用中美混合乘员编组,一名叶姓炮手操作75毫米主炮准确击毁了一门一式47毫米速射炮,赢得车内通讯系统里的一片喝彩。 ‍‍‍‍‍‍‍‍‍‍‍‍‍‍‍‍‍‍‍‍‍‍‍‍‍‍‍‍‍‍‍‍‍‍‍‍‍‍‍‍‍‍‍‍‍

担任正面攻击的新22师65团跟在战车营的坦克后面冲锋,攻入日军阵地并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英开塘的日军阵地几乎完全被摧毁,战至4日中午,驻印军完全占领了这一地区,打通了向孟拱地区进发的通道。

此时恰逢缅甸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坦克无法行驶,战车第1营奉命返回萨迪亚休整并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

三、1944年5月至8月,印度萨迪亚整训

5月的缅甸正值雨季高峰,经历了两个月的战火淬炼的战车第1营官兵从前方机场经空运返回印度雷多,再搭乘火车转往萨迪亚以北15英里的布拉普特拉河边整训。布拉普特拉河的对面就是西藏的察隅地区,与此同时,战车第2营作为预备队也驻扎在萨迪亚以南的迪布鲁加尔,两个营的官兵相距不远。当地的气候十分炎热,所有帐篷都安置在河水冲刷而成的平原上,官兵们相互鼓励,不但提升了技术,也锻炼了意志和热带作战能力。‍‍‍‍‍‍‍‍‍‍‍‍‍‍‍‍‍‍‍‍‍‍‍‍‍‍‍‍

图28. 印度受训时拍摄的驻印军战车部队照片

图29. 这张照片很可能也是在训练期间拍摄

萨迪亚休整期间的训练科目由赵振宇上校根据在新平洋和兰姆伽所受训练的经验重新设计,鉴于在兰姆伽的训练内容和接触的战车书籍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于缅北的丛林地形,特意增加未来可能遇到的实战情况。训练科目分为技术课程和战术课程两方面,包括驾驶、射击、通信、补给和战斗准备等。 ‍‍‍

为了验证各类火炮的威力,战车营装甲炮兵连以空炸信管在坦克信管上空进行25米和50米的榴弹空炸设计,检验对M3A3轻型坦克和M4A4中型坦克的损害。测试结果发现在25米空炸时,对两型坦克的无线电天线都会造成全毁,在50米空炸时对M4坦克的顶盖是毫发无损的,但天线会轻微受损,而M3A3的顶盖部分表皮有时会有损毁,天线则会半损。 ‍‍‍‍‍‍‍‍

在整训期间,每天下午经常会举行连队之间的球类比赛,甚至是中美篮球友谊赛,官兵多围观。各地籍贯的战士也会组织地方特色的表演,比如湖南籍战士自编自导自演的花鼓戏。 ‍‍‍‍‍‍‍‍‍‍‍‍‍‍‍‍‍‍‍‍‍‍

1944年8月,国民政府军训部机械化兵监徐庭瑶将军到达印度兰姆伽基地视察驻印军战车训练班,训练班主任蔡宗濂少将向其汇报了受训官兵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主要情况,随后陪同前往各处视察。 训练班校长,美军上校柏森与徐庭瑶在交谈中也称赞中方官兵的素质优良,纪律良好。

图30. 受训中的中国坦克兵,最前方的教官可能是一名美军。本照片中的坦克兵头戴带风镜的美式装甲兵头盔,身着美式坦克兵连身服——这种连身服的最大特征是左胸口有一个大口袋。不过在作战中坦克兵还是更喜欢带拉链的美式卡其布夹克衫,理由依然很简单——着火后脱衣方便

‍‍‍‍‍

结束了兰姆伽基地的视察后,徐庭瑶又前往更靠近前线的萨迪亚看望在此训练的战车第1、第2营官兵。抵达当天,美军指挥官布朗上校、副指挥官赵振宇上校、战车第1营营长赵志华、战车第2营营长偡立志等率领全体官兵列队欢迎,他们为缅北作战中献身的烈士举行了悼念仪式,徐庭瑶献上亲笔书写的挽联和花圈,接着对官兵们进行了简短的训话,表扬了战车第1营官兵缅北作战的战绩,晚间还听取了各部队对瓦鲁班大捷的实战回报。 ‍‍‍‍‍‍‍‍‍‍‍

次日上午9时,徐庭瑶来到训练场,观看了由排长吴天申指挥的一个排的M3A3轻型坦克跨越各种地形的战术演练,期间应徐庭瑶的要求,不断变化队形和速度,全排配合十分默契。

图31. 时任国民政府军训部机械化兵监的徐庭瑶将军,他一手组建和培育了抗战时期的中国装甲兵

图32. 徐庭瑶陪同校长检验机械化部队,背景中出现了苏制T-26轻型坦克,拍摄于驻扎在广西时期的陆军第48师

‍‍‍‍‍‍‍‍‍‍‍‍‍‍‍

下午,徐庭瑶又视察了位于江边的射击教练场,参演各车在不同的地形上以不同的速度对各个固定目标进行了射击,还进行了对移动目标的射击,徐庭瑶对部队的表现表示赞赏,勉励大家更多杀敌,争取早日凯旋回国。 ‍‍‍‍‍‍‍‍‍‍‍‍‍‍‍‍‍‍‍‍‍‍‍‍

实际上,就在这次徐庭瑶检阅部队后,随着缅甸雨季的结束,驻印军即将发起缅北反攻第二阶段作战。 ‍‍‍‍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坦克战史」专辑的其他文章链接如下,欢迎延伸阅读。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