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没打过一场仗的天才军事家蒋百里,是怎么凭借「纸上谈兵」做到陆军上将的?

2024-04-07历史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清光绪八年九月初二,浙江海盐县蒋学烺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蒋学烺天生右臂残缺、体弱多病,自幼被视为畸形儿而饱经父兄邻人歧视,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更加疼爱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他为独子取名方震,如同当时多数父母一样对儿子寄予了扬名显亲的厚望。

时间无波无澜地消逝,光绪二十年,蒋学烺染病逝世,独留孀妻弱子勉力撑持。

这一年,清廷朝野上下也许并无余暇关注海盐县一个清苦家庭的悲声——此时黄海海面的炮声正震颤着整个东亚。在这场为后人所熟知的甲午战争中,清廷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不知刺痛了多少中国人的神经。

终身清寒的蒋学烺大概也未曾料到,名「方震」字「百里」的蒋家百里驹,将万里驱驰,为富国强兵穷尽毕生的精力。

蒋百里。来源/纪录片【大后方】截图

蒋百里 (1882-1938) ,名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晚号澹宁,原籍浙江海宁硖石镇,出生于海盐县。蒋百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一生学贯中西,以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的卓越成就闻名于世,素有中国现代兵学开山祖之称。而终其一生,蒋百里的军事学术研究与军事活动始终围绕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展开,那就是构建现代化国防,以实现富国强兵。

士官生中第一名

蒋百里年少敏悟,十七岁就考中了秀才,后蒙桐乡县令方雨亭资助,到杭州求是书院继续求学。在书院期间,监院陈仲恕先生对蒋百里青睐有加。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地区风起云涌,求是书院的年轻人也深受鼓舞,竞相发表抨击时政的文章,蒋百里也在其列。当时,各地官府对新式学堂监视严密,十分忌惮学生的激扬文字。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惜 和保护,陈仲恕先生私下告诫蒋百里要「忌形诸笔墨」,免得无辜罹祸。

然而,青年的头角峥嵘是难以掩藏的。1900年8月,唐才常在汉口组织「自立军」武装反清,事泄后牺牲。蒋百里闻讯后作了一首悼唐的诗,书院便要将他除名。陈仲恕与思想开明的时任杭州知府林迪臣商议后,决意合力资送蒋百里出洋,到东京求学。

日本东京。来源/纪录片【大后方】截图

1901年,蒋百里东渡扶桑后,进入军事预备学校——东京成城学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甲午之役水师覆灭,又继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使无数青年感到三寸毛锥不能救国,投笔从戎、弃文习武之风于是大盛。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成为潮流,从陈其采、良弼到蔡锷、蒋百里,再到后来的阎锡山、蒋介石、周恩来,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周恩来留学日本时的日记。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留学期间,蒋百里是「清国留学生」中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

当时,浙江籍留日学生共计35人,蒋百里便倡议组织旅日留学生同乡会。1903年,同乡会发行刊物【浙江潮】,蒋百里除自任主编外,所有社规和编著方针皆出自他的手笔。随后,他以笔名「飞生」开始发表洋洋议论。蒋百里将【浙江潮】第一篇【社说】取名为【国魂篇】,连载三期才刊完全文。他高呼「民族之竞争日益烈,而中国则方入新旧之交,危乎危乎」,主张通过「察世界之大势、察世界今日之关系于中国者奚若、察中国内部之大势」来重铸国魂。

【浙江潮】问世后,各省留学生纷纷效法,兴起办报办刊的风潮——湖北学生有【汉声】,湖南学生有【游学汇编】,江苏学生有【江苏】……

1904年10月,蒋百里作为中国留学生,正式进入了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据蒋百里传记,1905年,蒋百里以优异成绩作为步兵科第一名毕业,又拿下了同届士官生的榜首。按规定,士官生榜首由明治天皇亲授指挥刀以示奖励。天皇赐刀一向被日本军人看作无上光荣,而此次竟由中国人获得,此说虽未证实,却可见蒋百里当时名声在外。

与湖南少年同游

陆军士官学校时期,蒋百里结识了一位湖南籍的朋友。

此人名叫蔡锷,字松坡。两人同年入士官学校,蒋百里习步兵科,蔡锷习骑兵科。他们年岁相同,家境都寒微,又都中过秀才,还又都弃文从武,可以说十分投缘。两人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士官学校修业期间几乎形影不离。

蔡锷的指挥刀。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次革命」失败后,蔡锷和蒋百里先后来到北京。蔡锷被袁世凯强留在京养病,改造北洋派计划成为空谈,蒋百里则因受北洋旧派军人排挤而辞去保定军校校长职务,仅在「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挂闲职。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的喉疾越来越严重,有时已经到了无法发音的地步,蒋百里便陪其东渡日本求医。在蔡锷生命的最后时刻,蒋百里作为朋友陪同左右,并代蔡锷撰写遗电: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二)意见多由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督军(即罗佩金,代理四川督军)、戴省长(即戴戡,代理四川省长)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蒋百里在蔡锷遗电后附加按语:

「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憾,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蔡锷病故后,蒋百里整理了蔡锷的遗稿遗著。此前困居北京期间,两人曾共同深入研究蔡锷早年在西南草拟的【军事计划】文稿。蒋百里后来在其著作【军事常识】的序言中写道:

「己卯(1915)秋,蔡公松坡述余以西南政略之大旨,又商所谓【军事计划】者,乃掇拾要旨,为事实上之研究。余于是乃得是书之纲领。」

1917年,蒋百里将【军事计划】遗稿润色出版,并在序言中表述了与蔡锷的深刻关系:

「蔡公病矣、死矣……乃言其理论,以答诸友,持此以临蔡公之葬而慰其灵。」

蔡锷致妻潘惠英家书。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丈夫许国,两位将军毕生都未曾背离青年时东渡扶桑许下的救国救民的承诺——蔡锷以生命捍卫共和,蒋百里穷其一生探索抵御外侮、巩固国防的强兵之路。

阴差阳错卷入西安事变

1935年秋,蒋百里奉派赴欧美各国考察「战时总动员法」,次年12月1日回抵上海。8日,蒋介石电召他赴西安面谈此次考察的结果。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蒋百里卷入了西安事变当中。

12月12日凌晨,晨光熹微。远处稀疏的枪声传来,少顷,枪声自远而近、由疏而密。蒋百里立刻判断,这并非附近驻军打靶练习,很可能发生了兵变。紧接着,就像印证蒋百里的判断一般,一群戴皮帽子的东北军青年军人闯入国府要员下榻的西京招待所,将包括陈诚、蒋鼎文等在内的大员一并扣留。

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办公室的木牌、日历及蒋介石的铜印。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兵谏」消息传来——张学良、杨虎城已扣押蒋介石,提出停止一切内战、改组南京政府共同抗战救国等八项要求。在押的蒋系大员大多反对兵谏,不肯在八项主张通电上签名,唯有蒋百里对共同抗战的主张表示支持。而「兵谏」的骤然发生,使得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和亲英美派间的矛盾迅速浮上水面。以宋子文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为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而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则主张强硬解决,调遣重兵开往潼关,并调集兵力轰炸渭南、华县等地区,兵锋直指西安。中央军与兵谏部队的冲突加剧,又引发东北军少壮派对国民政府的猜忌,力主杀掉蒋介石。

局势危急,一旦任由紧张状态延续,非但不能达成合作抗日目的,更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内战。情急之中,张学良想到蒋百里,认为其在军中威望甚高,且无浓厚党派色彩,是出面调停的理想人选。

张学良为鼓励安心军队工作事致其堂弟张学文信。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12月16日傍晚,蒋百里在张学良的陪同下来到软禁蒋介石的高桂滋公馆。蒋百里借口出洋考察方归,向蒋介石指出国际形势:他认为美国尚在向日本出售军火、石油等重要物资,欧洲各国则看出德国即将动兵,自顾尚且不暇,暗示蒋介石「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团结抗日」。见蒋介石态度有所松动,蒋百里又提供了一条解决事变的对策。他提出,中央军此时不能加紧进攻,否则不仅会危及蒋本人性命,西北民众也将损失惨重,应当「稍留回旋余地,为国家保持元气」。在蒋百里两次斡旋下,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12月17日,蒋介石决定亲自起草手令,命令暂停轰炸三天,以促进双方的和平谈判。蒋介石将这份重要的手令亲手交给了亲信蒋鼎文,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递。在东北军的严密护送下,蒋鼎文从洛阳出发,搭乘飞机将信送回南京。

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

【西安半月记】, 蒋介石 ,南京:正中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

蒋百里在关键时刻的介入和努力,为和平的实现创造了可能。

纸上谈兵,筹划国防大战略

巧合的是,蒋百里作为近代中国较早接受西方军事理论的人才,平生功业不在疆场,而在「纸上谈兵」——他建立了一套极富预见性的、以抵御侵略为中心的国防战略思想。

蒋百里。来源/纪录片【大后方】截图

早在20年代初期,蒋百里就提出「我们同最危险的邻居打仗」问题。明言「从环境的现状看,我们最感危险的,就是近 (注:原文如此,是近非紧) 邻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断定日本必将侵略中国。1923年,蒋百里北上考察途径徐州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侵略战争进行了预判。他预见到,「未来若与日本开战,津浦线和平汉线将首当其冲,难逃敌军占领的命运。」并进一步分析,日军可能会从东北地区直接南下,横扫华北及江淮平原,最终侵犯江南地区。可以说,这是对后来事实的惊人预见。

蒋百里根据中国地大人众、国防空虚的实情,以及日本来势汹涌、利在速战的特点,提出了持久战的策略。他指出:

「我们对于敌人制胜的唯一方法,就是事事与之相反——他利于速战,我却用持久之方法,来使他疲弊。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线,我们却放在第二线,而且在腹地内深深地藏着,使他一时有力没用处。」

而国防根据地的「第二线」,也即为后人所熟知的「三阳线」——基于洛阳、襄阳和衡阳。

「三阳线」。来源/纪录片【大后方】截图

在上述持久抵抗侵略之敌、重点兵力配置于第二战线的国防战略基础上,蒋百里不断对中国的国防进行宏观规划。在其著作【裁兵计划书】中,蒋百里就军事布置和物资准备对国防建设作了部署和构想。他预想中国军队各项军事布置和国防建设的顺序应采取「各种根据地当在沿京汉以西」策略,「逐渐东进以求设备完全」。防御重点则应设置在黄、淮平原上,提出「全国设百二十个军事区域为国防之据点……其在黄河流域以内,至少须设置七十个以上。」基于此,建议在山西太原增设兵工厂,以与河南巩县、湖北汉阳两处共同形成武器供应中心, 「藉京汉铁路之联络,以形成中原军事之总根据地,东向以制敌,此为国防上之天然形势。」

1936年底从欧美考察归来后,蒋百里分析世界军事发展,指出现代战略战术都是走向速决。「现在天空里没法造要塞,空军海军,都是极端的有攻无守的武力。所以主帅的根本战略,还是向速决方面走。」对持久防御和速决作战的关系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基于此,他提出不能偏重持久抗敌而忽视了速决作战,只有攻守结合、以攻为主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蒋百里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后来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构想,展现了其对现代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见性思考,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百里与家人。来源/纪录片【大后方】截图

1938年秋,蒋百里临危受命,担任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的代理校长,随即携妻女取道湘、桂,随校内迁。他事必躬亲,终因操劳过度于同年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仪式,国民政府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成长于国耻惨痛的浙江少年,终未亲眼得见驱逐外寇的胜利,终未亲自实现兵强国富的夙愿。

参考文献:

金宝山:【兵学泰斗蒋百里】,【档案春秋】2007年第7期。

吴仰湘:【蒋百里对中国抗战的理论探索与贡献】,【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吴仰湘:【蒋百里创建"国防军"思想述略】,【军事历史】2004年第5期。

吴仰湘:【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军事历史】2003年第4期。

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张学继:【论蒋百里的抗日战略思想】,【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吴晓迪:【蒋百里对中国近代军事学的贡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蒋复璁、薛光前主编:【蒋百里先生全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

陶菊隐:【蒋百里先生传】,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夏伯阳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古月 苗祎琦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