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他是文化部原部长,曾向中央报告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活到了99岁

2024-04-07历史

在战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承担着巨大的使命,他们以笔为枪一次次向敌人发起「冲锋」,在舆论的战场上与敌人较量,维护了红色阵营的声誉,同时还记录下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成为革命时期宣传界的先驱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是新华社最早的特派记者之一,曾担任文化部部长,他就是朱穆之。

朱穆之1916年出生在江苏,那时的中国处在最为黑暗的年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朱穆之看到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有心为国效力却找不到方向。1933年他考上了北大,这时全国掀起抗战热潮,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和一些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面对国民党的镇压毫不畏惧,不断为抗日做宣传,激起了不少人的爱国情怀。

抗战爆发后,朱穆之在【金陵日报】做编辑,他抨击日军侵略行径,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后来国民党曾有心招徕朱穆之,结果被他一口拒绝,他对蒋介石限制宣传抗战的行为非常不满,早已看出蒋介石的真实面目。1938年朱穆之一路辗转来到山东,在那里他找到了党组织,并在这一年加入了共产党,邓公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留在宣传部工作,他的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解放战争打响后,朱穆之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他深入敌后冒险宣传党的思想方针,在他的努力之下有很多国民党将领投诚,他为统战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8年时,朱穆之担任新华社解放区部主编,负责编发军事稿件,总编室距离毛主席、周总理办公的地方只有几百米,经常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日常指导。

朱穆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发表了大量的文章鼓舞军队士气,为解放战争胜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新中国成立后,朱穆之担任新华社副总编,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尽心尽力做好新闻媒体工作,后来升任新华社副社长,1966年时他刚好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却被「打倒」。

朱穆之一直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在特殊时期很容易成为有心之人的「批判」对象,他是当时最早受迫害的一群人,被关押六年之久。六年时间里,新华社在阴谋集团的管辖下状况百出,无法有效控制稿件质量,在周总理的争取之下,朱穆之重新回到新华社工作,并担任起社长一职。那时的时局非常混乱复杂,朱穆之思想清明、意志坚定,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1975年时,在山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这是一次全国性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各部门的重要领导,本来在这次会议上没有安排江青发言,可江青不但发言,而且还讲出大量与农业无关的事情,她用「宋江架空晁盖」的事情意有所指,之后还让新华社印发她的讲话内容,这就给朱穆之出了一个难题:印发江青的讲话内容需要上报中央,而当时阴谋集团掌握着宣传口工作,如何上报就成了难题。

朱穆之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把此事如实上报给中央,毛主席得知后严肃批评了江青,朱穆之为此也得罪了江青,不久之后他再次受到迫害,直到特殊年代过去他才沉冤得雪。1978年朱穆之被调到中央工作,离开了工作32年的新华社,他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新华社,离开之时他曾说:「我虽然调走了,但新华社仍然是我的家」。

1982年时担任文化部部长,之后在对外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担任要职,1992年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出任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开始从事人权研究工作。1997年,已经81岁高龄的朱穆之仍然出访欧洲,为维护我国的权益贡献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朱穆之在2004年离休,正式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宣传工作,于2015年逝世,享年99岁。

朱穆之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新闻宣传工作,在革命最为艰险的时期他加入共产党,之后他在舆论战场上以笔为枪与国民党做斗争,在新华社练笔运动和新闻写作学习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他用笔鼓舞斗志、照亮革命征程,用行动证明自己无悔的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毕生的心血,这样的高贵品格值得世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