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1948年,2位兵团司令犯下致命失误,主席大怒:此战我亲自指挥!

2024-04-15历史

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即将收尾,解放军继辽沈战役之后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而我军则是一路高歌凯旋,在西柏坡的一间茅屋里,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重要领导人并没有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他们考虑的是一触即发的平津战役。之后在他们的商议之下做出了完善的作战计划,然而世事难料,曾经指挥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百密一疏而错过了最佳战机,毛主席大怒之下亲自指挥。

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与蒋介石面和心不和,他虽然驻守平津一带,却已经做好了西撤的打算,他之所以没有南撤就是担心自己的队伍会被蒋介石吞并,起初他还犹豫不绝,后来看到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于是他做出了西撤的战略部署。傅作义在平津一带修建起了长达500公里的防线,驻扎军队共五十多万的兵力,当「时不利我」时方便他迅速西撤。

毛主席也及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想在不惊动傅作义的情况下收割他的王牌35军,这就对解放军各个兵团之间的配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需要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指挥打好配合战。中央领导人商议后决定派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程子华带兵绕过山海关,切断傅作义军队北平与张家口之间的相互支援,并且毛主席再三叮嘱「不要在路上耽搁」。

出兵贵在神速,毛主席作出的安排就是想让程子华部队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可程子华接到重任之后却认为这种战术过于保守,这个想法让他经过密云时冒然改变了作战计划,当他得知密云驻守国民党军队不多时,便派兵攻打密云。结果这个情报错误,驻守在密云的国民党军队足有四个师,而且还是精锐部队,就把这场程子华以为「顺手牵羊」的战役硬打成了攻坚战。

激战三天之后,程子华最终拿下了密云,但是他的这个擅自举动立即引起了傅作义的注意,傅作义急忙收兵返回北平,原本利于我军的大好局面就被这场「攻坚战」耽误了时间,他虽然展现了出色的指挥作战能力,却扰乱了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毛主席得知后非常生气,收到电报后半天没有说话,众人只看到他眉头紧锁。

按照原计划,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杨成武应该带着部队包围张家口,防止35军往绥远撤离,第3兵团的任务是只要把35军死死困在张家口就是胜利,然而由于程子华攻打密云提前惊动了傅作义,当时杨成武没有及时抓住战机,等他到达张家口时已经是姗姗来迟,眼睁睁看敌军撤退,他的失误无疑是火上浇油,让我军原本稳操胜券的战局就这样失去了主动权。

程子华与杨成武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们能担任上兵团司令都是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毛主席在战争时期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他从不干涉下属,怕影响他们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我军将领能够灵活作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但是毛主席没想到在平津战役上,他最为倚重的两位兵团司令出现了失误,让他怎能不发火?

毛主席看过电报内容后,半晌没有说话,之后他把电报递给了周总理、朱老总,然后他叹了口气说:「此战我亲自指挥!」。接下来毛主席连续发急电给程子华和杨成武的兵团,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失误指挥,毛主席事无巨细地在急电中标出具体的作战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毛主席对这次战役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防止出现任何的不利事件发生。

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各个兵团都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作战,很快局面就发生了改变,原本要逃出升天的国民党35军再次被围,他们在新保安试图作最后的反抗,但此时已经于事无补,傅作义的精锐之师35军最终在三大兵团的围攻之下被全歼。傅作义失去了引以为豪的王牌军队,他手里没有了倚仗,最后只能通电起义。

平津战役之后,程子华和杨成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一个不应该擅自作主,另一个不应该错失战机,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他们才深刻意识到毛主席才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军队发展壮大并取得胜利,是需要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统帅来领导,正是在毛主席的精准指挥下,革命军队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