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陈毅决心造原子弹,金庸嘲讽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的回应令人敬佩

2024-09-01历史

1963年10月,当有人问道: 「中国是否能够造出原子弹?」

陈毅元帅立刻回应: 「当然,就算倾家荡产卖裤子,都会造出原子弹!」

此话一出,全国人民激动万分。但却有一个人泼了冷水,他就是香港知名小说家金庸。

「想要核子?不如多做几条裤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金庸为什么泼冷水?这件事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研制原子弹困难重重,苏联意外退出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亲自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 「发展原子能事业」。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野心勃勃,蠢蠢欲动,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用研制出来的原子弹攻占世界,为此发动多次发动战争。

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和台湾海峡事件的接连出现,让中国意识到必须建立核战略力量。

「为了国家的安全,建造原子弹是必须的。」 毛主席特意在会议上强调。

然而,想要研制出原子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初经过我党的决策来看,科研部门想要寻找突破口,跨越研制原子弹的基础。

但是想要完成这一操作 必须要有特殊的仪器和相关的高精度设施, 并且还需要有专业的科研人员能够熟练的 掌握铀的分离、浓度的提纯等 一系列专业操作技术和工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科研人员最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最终如何让核爆炸。

这其中的过程相当复杂,可不是当年制作「黑火药」那么简单,稍有不慎死伤无数。

由于当时 西方对于我国采取经济技术封锁的「冷战」策略, 加上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工业基础和工艺技术水平也没有达到想要的预期。

所以一段时间之内在原子能事业方面毫无进展,这令不少科研人员很是上火,急得满嘴燎泡。

介于种种原因的考虑, 我国决定向苏联寻求援助。

考虑到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形势、原子弹造成的影响等等,苏联并没有很快的答应。

直到1957年下半年,双方才签订了相关的条例协定, 【国防新技术协定】和【补充协定】, 时间历经半年之久,苏联最终决定为我国提供相关的图纸、模型,并且派出专家来到中国协助发展核事业。

一时间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快速发展,收获满满。

然而到了 1959年6月份的时候,苏联却突然发出指令,让相关科研人员撤离出中国,相应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也不见踪影。

事出突然,不少人纷纷猜测缘由,一些人认为是「炮轰金门」造成的影响,一些人则是认为当时发生的的「联合舰队」、「导弹风波」等事件让苏联不得不重新考量。

事实上,苏联之所以对中国的核事业撤援,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双方对核武器以及核战争的态度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旬,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曾表示过,一旦中苏关系出现恶化的趋向,那么就会关闭外交的大门。

1960年8月,苏联完全停止了对我国核研制的援助,国内的核事业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

对此,国内外舆论一片,美、欧等国更是纷纷嘲笑,大肆的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言论。

「离开了苏联,中国是否能发展核事业?」

「原子弹到底能不能被中国造出?用时多久?」

更有甚者,还在当地的报刊上公然投票押注,此举意在羞辱我国。

面对国外言论的冷嘲热讽,国内舆论四起。

然而,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公开发表声明,他就是陈毅元帅。

要「核子」还是要「裤子」,陈毅态度坚决

自中苏关系恶化,国界冲突频发,国内也面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内高层对于要不要研制原子弹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经济困难,应该着力发展民生,另一些人则是认为内忧外患,如果不用原子弹稳定民心,那么外来的豺狼猎豹随时都会冲进来。

双方争论不下,各有道理。

恰巧这时,国际上出现了一些轻蔑之语,西方国家大肆散播谣言。

「中国根本造不了原子弹。」

「等制作出原子弹,中国的群众都没裤子穿了。」

面对这样的言论,国内的百姓很是气愤,可又无法反驳,直到陈毅站了出来。

1963年10月28日,在北京的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出席参加活动。

当天,一名日本记者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满怀恶意的对陈毅提出采访: 「中国没有了苏联的支持,是否还能研制出原子弹呢?」

陈毅眼睛紧盯着这名记者,锐利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周围,随即拿起话筒,面容严肃,语气肯定的说道:

「中国从来不依靠某一国家的支持,对于原子弹的研制,我只声明一点,那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做这件事!」

这句话被当天在场的所有媒体发表到各大报刊上,全国各地的百姓被这样的豪言壮语激励到了,纷纷表示支持,科研成员更是铆足了劲,满怀热血。

然而,对于陈毅表达的言论,还有一部分表示不赞成,其中以香港小说家金庸的反应最大,他颇有不满。

10月30日, 金庸就在【明报】上面刊登了一篇名叫【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文章。

文章中,他言辞激烈,大力的抨击了陈毅所说的言论,他认为陈毅身为国家高层干部,在国内外说话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应该随意表达出军事力量高于民生。

况且,在金庸看来,制造原子弹并没有什么用处,既不能随意的打仗又浪费国家人民的资源,还不如做几条裤子穿一穿实在。

文章一经发表,瞬间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香港几家报刊更是对金庸展开激烈的批判。

31日当天, 【文汇报】首先拿起冲锋枪,「打响第一声」, 虽然没有直接提起金庸的姓名,但却用了洋洋洒洒的文字对他的观点进行暗中反驳, 并且还借「毒舌玫瑰」的称号嘲讽,批判金庸是一名「伪君子」。

【新晚报】也紧跟脚步,不过言语锋利,直接对金庸指名道姓,批判他别有用心,是「卖国贼」、「汉奸」。

面对众人对自己的攻击,金庸十分沉得住气,他带着文人的清高自傲,毫不畏惧批判,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看法,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仍然相继发出文章,态度坚决的表明自己对于制造原子弹的反对意见。

一时间,双方的争论愈演愈烈,直到过了一年,仍然争论不休。

而引发这一「大战」的另一主人公却迟迟不见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双方争论落下帷幕,金庸被狠狠「打脸」

原来,此时的陈毅正在紧张的进行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根本无暇他顾,对于报刊上的言论之争更是毫不在意。

金庸的「花式表演」根本没有被陈毅看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时刻,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朵黑色的蘑菇云缓缓的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原子弹被成功的引爆!

各大媒体报刊相继报道,举国欢庆,人人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这一重大消息。

可是,此时的金庸又跳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0日当天,金庸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篇文章都在表示: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是一种悲哀。」

在他看来这种大型武器就是一种有害品,只会给全人类带来灾难。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 金庸又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着力批判原子弹就是万恶之源,国家应该对它进行销毁。

对普通百姓来说,金庸所说的话就是「疯言疯语」。

国家为了研制原子弹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甚至一些科学家的工作人员献出生命才研发成功,并且 原子弹的研制就是为了保卫国家,抵御外敌, 怎么在金庸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件坏事?

可想而知,舆论瞬间袭卷金庸,如果能够随意的对别人吐口水,那么金庸可能早就被冲进大海里了。

社会各界人士、报刊纷纷批判金庸,金庸也不甘示弱,固守己见,双方胶着不下。

然而,到了12月22日,金庸却一改激烈的态度,看似言语礼貌的发表了一则声明: 有什么不对,请原谅。

虽然文中还是出现了金庸「毒舌」的言语,看似阴阳怪气,可到了结尾之处却一改态度,表明自己的过错。

而经常与金庸针锋相对的几大报刊也没有出头奚落,反而闭门不开,仿佛没有看见一样,双方的大战竟然悄无声息的结束了。

这让民众很是好奇,纷纷猜测起来。

直到一位有心人暗中透露到: 原来是陈毅在幕后做的推手。

当初金庸发起舆论之战的时候,陈毅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

陈毅笑着说道: 「裤子和核子都十分重要,没有裤子没法打仗,没核子少了几分保障。」

「况且我当时说话也有些片面和绝对,别人对我提出批评很正常。」

本来陈毅想着这场舆论很快就过去了,但随着事情愈演愈烈,双方甚至出现了「语言暴力」的情况,他这才不得不亲自出面制止。

他暗中联系双方,肯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但也希望立刻停止争斗,不要让外国人看了笑话。

看到陈毅表态之后,金庸和各大报刊这才收手,不再针锋相对。

「裤、核」之争彻底落下帷幕,陈毅也和金庸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陈毅逝世之时,金庸更是双目落泪,十分悲痛,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悼念之情。

结语

是裤子还是核子?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

陈毅和金庸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对待原子弹的看法也不一样。

在陈毅看来,原子弹时保卫国家的定海神针,但在金庸看来,民生才是最为紧要的方面。

双方都有道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来看, 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器,才能守卫国家,保护人民,才能有裤子穿,有饭吃。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