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1960年朱德回乡,看见幼儿园牌匾上5字后,顿时脸色瞬变:不妥

2024-12-07历史

「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回故乡」,「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1960年,74岁的朱德元帅和夫人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这次回乡,除了完成朱德多年的心愿之外,也是一次很好的体察民情的机会。

虽然只在家乡停留了三天时间,但朱德在这三天里随村里的百姓将附近的学校、田庄、食堂一一进行巡视,对当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由此生出了许多感慨。

然而,在看到一所幼儿园的牌匾时,一向为人谦和的朱德却动怒了。

牌匾上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能让朱德元帅为之一怒?


少小离家老大回

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佃农家庭。虽然祖辈世代为农,但朱父还是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读书明理,有个好前程。

然而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既有战火纷扰,又有地主豪强的压迫。尽管如此,朱德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把他送进了私塾。

在丁家读了两年私塾后,朱德开始师从一位姓席的老师,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席先生对恶势力的犀利抨击和不懈追求救国真谛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朱德,在他的影响下,朱德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以后能自立门户,更是为了救国。

近代新学的传播为朱德打开了思想的大门,他开始有机会接触到西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对同学带回来的地球仪爱不释手。

眼界打开了,朱德自然就出去看看。然而,从学校毕业后,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迫切想要拯救民族危亡的他决定留下来,投军报国。


自1909年不远千里南下投靠讲武堂起,到现在再立于故土之上,已经过去了52年的时间。

在这五十余年里,朱德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故乡,他离家后不到10年,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独自一人支撑起了这个家。

1919年,已经是滇军旅长的朱德曾把父母接到泸州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母亲劳动惯了,所以没多久就启程回去了。没想到这竟成了朱德和父母的最后一面。

1938年,朱德在延安听说家乡颗粒无收,马上东拼西凑地借了200大洋寄回了家。1944年朱德母亲去世时,正处于抗战的关键时期,朱德身负重任,因此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得知这一消息的他悲痛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 【回忆我的母亲】。

自古忠孝难两全,朱德自少年时起就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民族独立斗争中,而母亲病重时他没能在床前侍奉也成了元帅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曾6次因为公务来到四川,却都没能回到家乡看看,这一次他终于可以稍解思乡之情。

布衣还乡

1960年3月9日,两辆小车行驶在蜿蜒的小路上,车内坐的正是朱德元帅和他的夫人康克清。

此刻窗外虽是一番明媚的春景,但朱德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一开始,他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不停向南充地委副书记询问家乡仪陇的情况,还催促着司机把车开快些。可快要到达目的地时,朱德似乎是有些近乡情怯,倒是不怎么说话了。

下午时分,汽车停在了大湾村村口。朱德透过车窗,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坐在自家门槛上晒太阳。他觉得这位老人十分眼熟,但却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了。

正要下车和老人打个招呼,老人倒是先看见了朱德。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可朱德这次还乡却是一切从简。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穿着那件洗的有些发白的黄色呢子大衣,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袖口已经磨得不成样子。

大衣里面露出一件灰色上衣,虽然只露出领子,但也能从稀疏的针脚大致判断这件衣服的年纪。至于脚上,朱德依旧穿着自己那双已经起了不知道多少褶子的旧皮鞋。


「你是?代珍?!」 老人说着,慢慢站了起来。

代珍是朱德元帅从前的名字,后来去了讲武堂才改名朱德。

朱德这才想起来,这是自己远方亲戚家的一个表弟。时隔多年再次见到自己的亲人,朱德激动地握住了老人的双手。

「你说你当了这么大的官,怎么穿成这样就回来了。」

就连前来迎接的堂弟也说,老乡穿的衣服都比朱德的要新。

朱德听了非但不恼,反而十分欣慰,大家都能吃饱穿暖,说明日子过得好呀。

其实以朱德的身份,是允许坐车回乡的,但朱德却让司机把车停在了村里,自己和乡亲们一起步行。

堂弟说这样体现不出他「总司令」的身份,朱德却说: 「啥子总司令嘛,没有老百姓,哪来的总司令。」把在场的人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一回到村子,朱德一行人就马不停蹄的赶往马鞍中学。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朱德最关心的所在。

一行人来到马鞍中学时,正好到了孩子吃完饭的时间,朱德就来到食堂细细询问: 「娃娃们每月吃多少粗粮,多少细粮?有补助吗?」

可他眼见学校的员工在到这一连串的问题后显得有些吞吞吐吐,心中便已经知晓了答案。

这时,他又看见从教室跑出来的孩子们个个都是长的黑黑瘦瘦的,十分心疼。

于是,他十分严肃地对学校的领导说: 「娃娃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们申请补助,读书辛苦,就不要让孩子们参加繁重的劳动了。」


吃饭的时候,他又一再嘱咐村里负责接待的领导,一定不要为自己「开小灶」搞特殊,只要能吃上家乡的家常饭就已经很满足了。

前些时候,有领导看见朱德把红薯就着皮一起吃,担心他难以消化,所以晚餐桌上还是有一盘盛好的肉。朱德见此,脸一下就拉了下来,严厉地让村干部把肉分给孩子。

后来,餐桌上虽然只剩下几道素菜,朱德却吃的津津有味。

康克清在一旁打趣到: 「你呀,一看见红薯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我都几十年没吃过家乡菜了,今天你就让我多吃一点吧。」说这话时,朱德手里的红薯也没放下,大家又会心的笑了起来。

吃过晚饭,朱德不顾一路舟车劳顿,召集大家开会。

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仪陇树木林立,除了粮食,也一定要搞好副业发展,改善群众的生活;还要动员村民们,把碎片化的土地利用起来,中上事宜的果树、桑树,创造财富。

当晚,朱德就在马鞍中学歇下了。

事无巨细的关心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宿舍旁边的操场上做锻炼。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朱德的大将之风依旧不减当年,一招一式都颇为标准有力。

早饭过后,工作人员请示朱德,是否要先回家看看,朱德却想先去看看贫下中农。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朱德当年读私塾的地方。我们曾在前文中讲到一位席先生,朱德就是在这里师从他学习了八年。

朱德睹物思人,又想起曾经在这里求学的时光。

「我小时候读书或是赶场,总把斗笠寄放在这里,给这家人添了不少麻烦。」

正说着,房东听见动静出来了。

「欢迎参观朱德总司令当年读书的地方。」 房东不认识朱德,对待大家却十分热情。

「这位就是朱德总司令,您还记得他吗?」 工作人员介绍到。

房东得知如今朱德总司令就站在自己眼前,又惊又喜,说什么也要邀请大家入席吃饭。

「我吃过了,下回再来叨扰吧。」


两人又说了好一会儿话,参观完毕,工作人员还为大家安排了合影。朱德走时,房东留着泪将他送到门口。

在视察农药厂的路上,朱德在路边见到了一座很漂亮的房子,一问才知道,这是当地的一所幼儿园。一想到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朱德顿感欣慰,便临时决定去幼儿园看看。

可走到幼儿园大门口时,朱德却突然变了神色。

只见门头的牌匾上赫然写着—— 「仪陇县机关托儿所」 几个大字。

「这样不行,为什么只收干部的娃娃呢?要让老乡们的娃娃都能进来上学,现在就改。」

村干部当即就把这块门头牌拆下来,改成了 「仪陇县城关幼儿园」 ,往后无论是谁家的孩子都能来这里上学。


临走前,乡亲们纷纷带着土特产前来相送,可朱德什么也没要,就带走了两双草鞋。

有人不解的问他:「带着东西干啥子?」

在其他人看来,这只是两双普通的草鞋,可这草鞋对朱德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当年他南下报考讲武堂,就是穿着家乡的草鞋走了两千里路。

后来,这草鞋又跟着他到了江西,到了延安,走过两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朱德元帅带走的不仅仅是两双草鞋,更是他对家乡,对逝去亲人以及曾经走过的革命岁月的无尽怀念。

而这,是朱德元帅自1909年离家后第一次回乡,也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这片养育他的故土上。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