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81年,黄克诚写了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准备发表。黄克诚觉得事关重大,把文章拿给胡乔木润色。胡乔木曾经担任过毛主席的秘书,长达二十多年,对毛主席的了解十分深刻。而且,胡乔木的文笔十分精妙,是中央有名的笔杆子。
胡乔木反复阅读黄克诚的文章,对文章内容赞不绝口。胡乔木觉得没有哪里需要润色,只是对「毛主席」这个称呼不太满意。经过深思熟虑后,胡乔木提笔把「毛主席」改成「伟人同志」这个称呼。文章回到黄克诚手里后,黄克诚闷闷不乐地说:「你干嘛把称呼改了!」
一、黄克诚黄克诚出生在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他从小显露出超乎同龄人的沉稳,父母觉得他是一个读书的材料。黄克诚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在学校里勤奋苦读,成绩名列前茅。黄克诚在求学期间,接触到进步人士,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洗礼,决定参军,报效祖国。黄克诚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广州的一所讲习所学习,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是讲习所的教师,负责给学员上政治课。黄克诚早就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对毛主席仰慕已久。黄克诚和其他学生不一样,他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且指出革命中存在的错误,深受毛主席喜爱。
在讲习所完成学业后,黄克诚接受党组织的指派,前往各地开展革命工作。1930年,黄克诚被派到彭德怀的军队里做政委。红五军正在进攻修水县,黄克诚看到战士们从云梯上摔下来,心里十分着急。始终没人能够成功地爬到墙头上,战士们的士气有些低落。黄克诚手里攥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奋不顾身地冲到云梯下,不顾战士们阻拦,利落地登上云梯。战士们受到鼓舞,一个接一个地登上云梯,迅速冲破敌人的阻碍,攻上城楼。彭德怀看到黄克诚鼻梁上的那副眼镜反光,急得直拍大腿:「这个书呆子怎么也上去了!」
战斗胜利后,黄克诚安然无恙地出现在彭德怀面前,彭德怀悬着的一颗心总算安然落地。彭德怀激动地说:「你以后不准往前冲,敌人看到你戴着眼镜,就知道你是当官的,容易吃亏!」黄克诚挠着脑袋,憨厚地笑着。黄克诚带领军队在寒冬行军,路过一个村庄时已经是夜晚,黄克诚命令全军就地休整。村民们害怕穿军装的人,全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黄克诚下令不准扰民,让官兵们在屋外的草垛上休息。警卫员看到黄克诚的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在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十分可怜。
警卫员挨家挨户地敲门,想给黄克诚的妻儿找一个落脚的地方。黄克诚严厉地斥责警卫员,不允许警卫员惊扰村民。最后,黄克诚找了一些稻草,把妻儿围起来取暖。天亮后,红军们悄悄地离开村庄,没有拿走村民们的任何东西。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受到毛主席接见。黄克诚向毛主席汇报了天津的工作,毛主席十分满意。毛主席让黄克诚到湖南工作,并且留黄克诚吃饭。他们都是湖南人,喜欢吃辣,而且性格爽朗,在饭桌上相谈甚欢。
黄克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政治风波初露端倪时,彭德怀遭到批判,许多人落井下石。那些主动和彭德怀划清界限的人让黄克诚批判彭德怀,黄克诚说:「我手里一块石头也没有!」黄克诚和彭德怀在战争年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宁可受到牵连,也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二、称谓之争1981年,黄克诚回忆起和毛主席并肩革命的往事,情到深处,提笔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完后,黄克诚邀请胡乔木帮他润色。胡乔木看完文章,十分感动。胡乔木没有对文章进行修改,只是觉得黄克诚在文章里的称呼不恰当。胡乔木把文章中出现的称谓「毛主席」全都改成「伟人同志」,因为很多人都这么尊称毛主席。在胡乔木心里,毛主席是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称为「伟人同志」最恰当。文章回到黄克诚手中后,黄克诚不高兴了,说:「我习惯称毛主席,你不能改。」
结语:两人对毛主席的称谓各抒己见,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他们一起去找邓小平,让邓小平决定。邓小平说:「我们平时都是叫毛主席,已经习惯了,还是恢复这个称谓吧!」最后,文章依然没有使用原先的称谓。其实用什么称谓都没关系,因为毛主席永远活在中国人的心里。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