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东西方龙文化的为何差异这么大,原来都因为这本书

2024-03-26历史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象征。作为汉族及受中华文明辐射影响的亚洲其他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龙的形象具有多重寓意,其特性多样且变化无穷,既能显现出形体的变化无常——能显现也能隐藏,能细微如丝亦能巨大无比,能收缩自如,长短变幻,且顺应天地节气,春分飞升至天,秋分则潜入深渊,主宰风雨雷电,这些特征展现了龙在后期文化发展中丰富而复杂的象征意义。然而,这些特质相较于龙最早的形象已经大大拓展了其内涵。

回溯历史,早在上古伏羲时代,龙图腾的雏形便已开始形成。据古籍记载,伏羲氏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并逐渐繁衍壮大,其活动区域与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地域高度重合。伏羲氏族从成纪发源,沿渭河流域迁移,穿越中原地区,最终定都于陈。关于伏羲与龙图腾起源的关系,除了闻一多先生的论述之外,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也有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间接证明了伏羲在龙图腾创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此外,古代文献中蛇被视为小龙,当蛇具备了神性时,便进化为龙,如汉代纬书所载,伏羲氏属木德,位居百王之前,被誉为青龙、青帝。同样,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称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则以土德为尊,是为黄龙。基于五行相生理论,木德始出于火土之前,故青龙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形态,伏羲氏由此成为无可争议的龙图腾创始人,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在中国的形象历经微妙变化,直至明朝时期,龙的形象被赋予了皇家专属地位,而「龙的传人」这一概念则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广泛流传开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和西方都存在龙的传说,但在英文中两者均被译为「dragon」,但因西方龙通常与邪恶相关联,故有学者倡议将「中国龙」单独译作「loong」或「Chinese dragon」,以示区分。

与此同时,让我们转向西方文化的视野。古希腊文化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希腊神话中,「龙」往往与「巨蛇」共享同一词汇。例如著名的九头蛇怪「海德拉」,在某些艺术作品中就被描绘成九个龙头的形象,最终败于英雄赫拉克勒斯的英勇斗争之下,从而奠定了西方文化中「勇士斗恶龙」的传统叙事模式,其中龙往往扮演着邪恶势力的角色。

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体系中,无论是拉丁语系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抑或是日耳曼语系的德语、丹麦语等,「龙」这一词汇都有相近的词根。英语中的「dragon」一词自公元13世纪开始使用,它与法语中的「dragon」同源,后者则来自拉丁语「draconem」,进一步追根溯源至古希腊语的「drakōn」(δράκων),意为「巨大的蛇」或海洋怪兽。「drakōn」一词的词根「drak」在古希腊语中有「注视」的含义,因此「drakon」字面意义上可能是「致命的注视者」。

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圣经】中提到的龙被视为古蛇的化身,进而关联至魔鬼撒旦,因而龙在西方文化中常常被刻画为绝对的邪恶象征,贪婪、残暴、睚眦必报等负面属性集于一身。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烙印使得西方对于龙的描绘普遍偏向丑陋和邪恶。

东西方文化中的龙虽然都代表着各自庞大神秘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形象、象征意义以及在文化中的定位迥然不同。无论是西方的龙还是东方的龙,都无法简单地以善恶二元论加以归类,而是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作者:国学那点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国学那点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