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局势下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此时,我国的重要领导人都已经相继与世长辞。有一些曾经没来得及告知人们的历史消息,也逐渐在一些名人采访中露出些许眉目。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就是在这样的采访中,揭露了一些历史信息。
有一次李银桥同志在晚年间接受采访的时候,当提到粟裕这个人时,他就激动的对媒体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得把毛主席对粟裕的看法讲出来,再不讲,可能永远都没人知道了。」
那毛主席到底是如何看待大将粟裕的呢?而李银桥同志又是如何得知这个消息的呢?
支持粟裕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支持」,为粟裕大将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点赞。
将帅之才粟裕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的一个地主家庭,粟裕小时候的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地主,因此也想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地主。
粟裕在11岁之前一直在农村居住,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都在村子里上私塾,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但粟裕从小就不喜欢这些顽固的老思想,因此常常不好好听讲,还十分的调皮贪玩,慢慢的,他就长成了村民眼中的「野小子」形象。
在粟裕11岁的这一年,村子里突然发生了一次变故。当时政局不稳,有许多土匪横行。这一年村子突然被土匪突袭,村民明面上的积蓄被洗劫一空。粟裕的父亲越来越觉得继续待在农村可能哪天就会没了性命,于是自发地在城市里买了一套房子,随即就把一家人接了过去。
几年后,成绩本就不好的粟裕,又因为错过了考期,最终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小学读书。这一年他18岁,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湖南,是毛主席革命的缘起,也是具有着浓郁的革命思潮的地方。当时共产党反封建的思潮,深深吸引了被父亲封建思想压制的粟裕,于是在此番背景下,粟裕义无反顾的转身就加入了共青团。
次年,粟裕又跑到武汉参加了叶挺将军的第二十四师,正式成为了一名战士,这也就意味着他正式离开了父亲,正式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7年8月,他等来了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机会。当时,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于是粟裕就跟着大部队去起义了。在部队中,因为他身姿敏捷又有勇有谋,很快就担任了小班长一职。
他所在的小班被安排在潮安县城里看守仓库,同时又担任后勤保卫一职,当主队出动以后,因为他们实在太过弱小就又被国民党赶出来了,没有办法的粟裕只能带着小班去三河坝寻找部队主力。
但南昌起义军不幸在海丰和陆丰被打败,由朱德同志带领的部队在寻找主力军的过程中得知了起义军失败的消息,然后当即决定带着部队转移阵地。机缘巧合之下,粟裕来到了朱德所率领的部队,就这样留了下来。
之后的粟裕就跟随部队陆续参加了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军事行动。慢慢地,粟裕在军事中的才能越发的在各项起义战斗中显现了出来。尽管他只是一名小班长,但是他能够在朱老总和陈老总率领的800人起义军中第一个发现关键问题,正值青春年少的粟裕在打仗时肯动脑子,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在作战时以战术灵活多变而出了名。后来,他又在血战郴州、龙岩活捉张辉瓒等行动中表现得极为出色,逐渐被上级所看到。
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初期,粟裕已经担任上了主力团的连长一职。
到了1930年6月时,他已经是红十二军第五支队的支队长了。这年年底,他又晋升为红64师的师长。在此期间,只要用的着他的地方,粟裕总是义不容辞的去做,因此在这几年的战斗中攒下了不少旧伤,也正是因为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因此博得了红军中的荣誉称号 「青年作战家。」
后来,由于粟裕任职的红十军团执行的是「牵制敌人」的任务,因此粟裕失去了跟随主力去长征的机会。在红十军团的任务失败之后,粟裕带领着仅剩的400余人在行动中突围成功。又以这400人为基础,成立了后来的闽浙红军挺进师。在1935年到1937年这三年间,粟裕带着部队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游击战争,真正开始了独当一面,初步表现出了大将风范。
粟裕当之无愧可被称为 「游击大师」 ,早在新四军成立没多久,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的粟裕,奉命率领这400人的部队,成功成为第一批杀入苏南敌后的正规军,并且军队战斗力从江南到江北逐渐壮大。
粟裕担任领导指挥角色,在多次实践行动中将游击战顺利转成了运动战,而这种运动战可以被称为兵力更大的游击战,他在运动战中再次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取得了许多的胜利。
当时,由游击战转为运动战的关键就在于黄桥决战。这场战役是由粟裕一手指挥的,当时的新四军已经在粟裕的带领下壮大到7000多人了,但相比于敌方的30000余人,在战斗力和人数上还是相差甚远的。在这场战役中,粟裕正式从之前的千人战役的战术级指挥员正式成为了万人级战役级指挥员。
在抗日战争中,由粟裕带领的军队多次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痛打日本军队,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一直到1941年,粟裕带领的新四军第一师正式成为我军军队中的天花板级战队,并在车桥战斗等战役中多次出色发挥,更是在后来1944年的解放战争的天目山反顽战役中,以近万的部队人数打败顾祝同的数万人马,其中还全歼敌方第52师,这场战役不仅惊动了敌方阵营,感慨这位恐怖如斯的共军指挥将领用兵如神。更是让毛主席在闻讯后对周总理、曾山等人说道, 「粟裕,将帅之才啊,将来一定能指挥几十万的军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新四军中的主力为部队基础,粟裕带着部队在1945年10月组建了 「华中野战军」 。由粟裕担任司令员,管辖四个纵队4万7000余人,这也是粟裕第一次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
又过了不久,我国内战爆发,华中野战军在苏北等地连战七次,战战告捷,史称 「七战七捷。」 从此,粟裕越发展现出了大将风范。在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华中野战军都打出了出色的成绩。
在进行淮海战役之前,也就是在1948年5月,粟裕的指挥能力已经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开始任职华野代司令员、代理前委书记。因为他出色的军事见解和指挥能力,组织上对他有个非常厉害的嘉勉,那就是-「不必凡事都要请示」。直到此刻,我国新一代战神已然形成,已有了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气魄。
粟裕与毛主席的渊源
粟裕与毛主席的渊源,得从他当毛主席的警卫员说起。当时正任红军连长的粟裕正在福建永定一带打游击,1929年年初的某一天,粟裕接到上级任务,说是会有一位首长来这里养伤,想让他担任警卫员这一职责。粟裕早就听说过毛主席的威望,早就对他的军事见解非常的崇拜,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粟裕就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第二天一早,粟裕早早就来到约定地点,等候这位大名鼎鼎的红军领导干部,在见到毛主席后,他迅速的伸出手问候道, 「委员您好,我叫粟裕,担任您的警卫员。」
毛主席随即打趣地说道, 「粟裕是吧,听说你军事能力很好,接下来就全靠你保护我了。」
粟裕回复道, 「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我早就听说过您对军事的见解,我也非常地崇敬您,想从您这里学到一些东西。」
随即粟裕就把毛主席带到了他早已安排好的天子洞休息。粟裕十分周到,把全连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由他带领在毛主席的住处随时照看着,另一部分在外面巡逻,确保万无一失。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有空了就会和粟裕聊聊天,粟裕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毛主席的军事见解,并且在交流中保持着学习态度,学习到了不少对他有帮助的军事知识。
这场保卫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几个月后毛主席回到了苏区继续工作,粟裕也越发的在其他战斗中显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一直到1936年红军长征顺利结束以后,毛主席突然想到了曾经欣赏的粟裕,便派人打听起了他的下落。在得知粟裕还在南方进行着游击斗争,并且还十分出色时,毛主席也是感到非常的激动,并再次加深了对粟裕军事才能的认知。
次年,抗日战争爆发,粟裕带领着新四军自发的对抗日本军队,并给予了日军沉痛的打击,消息传到中央,毛主席也在这一次次的战役中越发的对粟裕刮目相看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让毛主席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粟裕的 「三谏中央」 。
第一次进谏,是在解放战争的前夕。当时,我党与国民党军的实力相差悬殊,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毛主席在商讨过后想让粟裕出兵淮南,继续扩张解放区,但粟裕在得知这个命令之后并没有立马展开行动。他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思虑过后还是向毛主席上报道: 「先在内里打几个胜仗再出去打更好,现在咱们有百姓的支持,作战更有利!」
毛主席在思虑过后,觉得粟裕的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在认真思考过后最终还是同意了。事实证明,粟裕的见解确实是对的。当时粟裕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接连打了七个胜仗,也就是上面所说的 「七战七捷」 ,这也是我军在初期获得的最大战略成果,为此毛主席还专门发电报表扬了粟裕。
第二次进谏,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当时,毛主席看准时机,让刘、邓大军不远千里挺进大别山。但这次行动让蒋介石坐不住了。他下令让国民党军围住大别山,准备将刘、邓大军全数歼灭。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为了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让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向西过渡部分主力增援他们。但粟裕得知命令后,却觉得有一个更为合适的办法。于是粟裕先按兵不动,并且还把自己想到的法子上报给了中央。
他认为与其千里去增援还不如指挥部队向南出兵,逼退徐州。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解放军,国民党为了保卫徐州,还会从行动中撤回一部分军队保卫阵地,这样自然也就缓解了刘邓大军的压力。
毛主席得到请示后,连夜拿着地图仔细思虑,最终同意了粟裕的看法,改变了命令。随即,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的西兵团顺利取得了沙土集大捷,消灭了敌方一个师的兵力,这场战役对我党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毛主席在收到捷报后激动的夸赞道: 「这场战役粟裕应该立头等功啊,这次胜利对南线战局非常的有利,粟裕打下来了啊!」
第三次进谏,是在1948年1月期间。当时刘邓大军在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在大别山一带站稳了脚跟,毛主席为了大局着想,下令让粟裕带着部队到南方吸引敌方主力回撤,为我军歼灭敌人争取时间。
而毛主席为了稳妥起见,还提前把华野司令员陈毅提前叫到中央一起讨论,在中央等书记以及陈毅的集体同意下,毛主席才发出了这条命令,但当命令下达之后,粟裕还是觉得把部队留在江北更有利于大规模歼敌,在大会战中说不定能一举取得胜利。但当他把意见上报给中央时,毛主席却有些不悦,这次的命令是中央集体讨论的最优结果,于是依然下命令让粟裕南下。
但粟裕还是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亲自给陈毅解释了原因,陈毅最终被粟裕说服,并且带着他来到中央会见毛主席。
这次见面,是自上次警卫员缘分后的第二次见面,已经过去了17年,但战争的严酷不容许俩人在此时寒暄。
中央临时快速召开了一场会议,在这场会议上,粟裕当面向中央各书记通过不断地举例说明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把部队留在江北集中歼灭敌人的利处一一说明给了中央各书记。
在长达几个小时的会议后,毛主席等一众中央领导终于被粟裕所说服,再次改变了命令。
就是这样,粟裕在中央以敢于直谏出了名,毛主席也在各项实操中更加认可了粟裕这位大将。
李银桥晚年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也十分的想让粟裕在军队中任职,奈何粟裕在革命那二十年间积攒下许多伤病,实在有心无力。于是毛主席只能让粟裕安心养病。粟裕虽然因病不能继续担任要职,但他依然成为了毛主席最信任和敬重的几位将军之一。尽管病重在塌,粟裕依然挂念着军队的建设。在有人向他请教军事问题时,他也总是知无不言。
毛主席也一直都记挂着这位大将,在粟裕大病痊愈之后,便委派他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要职,继续为我国的军队建设做贡献。
在当时的年代,粟裕虽然作战勇猛,毛主席也十分的欣赏他,但当时的通讯设备并不发达,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就没有怎么流传出来。
直到在李银桥晚年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才将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说了出来。
李银桥是毛主席的卫士长,在毛主席身边任职了十五年,他与毛主席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在毛主席出席的许多活动中,都有李银桥同志陪伴在侧。
李银桥同志在采访中说道: 「我现在得把这事给说了,说了,就没有遗憾了。再不说,将来可能就没什么机会了。」
紧接着他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是在1953年的2月,毛主席结束南方视察的时候,乘坐列车返回首都。
当时列车沿途经南京、济南的时候,毛主席触景生情,回忆起这里都是粟裕将军曾经作战过的地方,于是对旁边陈老总说道, 「当年的淮海战役,粟裕的功劳是第一位啊。」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 「粟裕啊,是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而且敢于上谏,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是个好同志啊。」陈老总和粟裕是多年的搭档,他听后也是非常的赞同。
当时李银桥作为陪同的卫士,就待在主席的身边,恰好听到了这些话,于是便默默的记了下来。
事实上,粟裕的军事成就与毛主席的慧眼识珠分不开关系,他们就好像是伯乐和千里马一样,相辅相成,这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的胜仗与军队。
粟裕将军是个很了不起的将军,他为我国的军队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这里向像他这样一往无前的将士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