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两大红军会师时,有4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2024-07-06历史

1935年6月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的懋功胜利会师 ,这原本应该是整个红军值得欢欣鼓舞的大喜事,但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后面大家的相处当中却是处处透露着尴尬,为何会这样?

因为红一军在经历过多日的奋战,大部分战士们的衣服早已是破破烂烂,还非常疲惫,兵力也只剩下万人有余,但是红四军与其相反,不仅是兵强马壮,打接二连三的赢下了几场胜仗,和红一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四军的一号人物 张国焘 打起了自己心中的「算盘」,中央在面对张国焘的一些要求时也都尽量满足。可是涉及到危害团结的事情,中央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张国焘究竟是要作何打算?他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要干什么?

草地分兵

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时, 本共有8.6万多人,在湘江经历过一战后人数暴减到三万余人,这甚至让林彪这个喜怒都不会轻易表现出来的人都悲伤到失声痛哭。

在经过了这次惨痛的战役之后, 众人放弃了李德、博古等人毫无章法的指挥 ,开始把毛主席重新请上了台,指挥红军的作战。

红一方面军才在后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不然的话红一方面军大概率会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全军覆没。

因此,红一方面军虽然在懋功会师时只有一万多人,但这并不是 毛主席 的错,相反正是因为有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才得以让红一方面军保留下了这一万多人的「火种」。

红一军队伍在经过了艰苦的战斗和长途跋涉之后,在川西地区终于和 张国焘 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张国焘看到红一军身穿破烂,红军们疲惫不堪的样貌。

在反观自己的这边个个衣衫整齐、兵强马壮的军人们便不把红一方面军看在眼里,就认为他们不配和自己这边的军团相提并论。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张国焘的野心就开始表现了出来。

两军的会师在整体的实力上迅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于是看到这番场景的毛主席决定鼓励军心,对全军进行一场演说:「我们的决不能在此就停下我们的脚步, 应该全军都前往北上顺势创建「川陕甘苏」区。 」红军们听到毛主席的鼓舞,个个都显得充满了干劲。

但是其他一些将领听后却和战士们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尤其是身为红四方军主要将领的张国焘神情突变,他们心里都在想,在懋功不是很好的根据地吗,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上。

毛主席也是一位非常敏锐精明的人,在察觉到几位将领的神情不对后立刻开始对当前的整个局势进行了分析,并表明自己这么做的理由。

1. 北部离苏联很近,可以更好地获得国际「共产主义」的支援。

2. 日本在北方横行霸道、毁我家园,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去诛杀日寇,也可以让百姓们了解「共产主义」。

3. 陕北的地势复杂,可以利用其地势摆脱国军。

4.在陕北有我们更多的同志在等着我们,到了就可以迅速接应我们。

毛主席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有很多将领也理解到了毛主席的意思,但是,张国焘和红四军其他的几位将领依然不依不饶。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张国焘 有自己的优越感,这么做的话很明显是把自己的权利给分散掉了,因为他自己是红四方面军的首席将领是军中的一号人物,如果按毛主席的说法去做的话,自己会成为队伍里的后几位甚至逐渐边缘化。

在话语权上更是如此,之前自己可以在军中「呼风唤雨」,但是整合之后自己可能就根本插不上话了,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张国焘的一己私欲在作祟。

毛主席看到张国焘一众人还是「冥顽不灵」于是便放弃了劝说。

于是众人就开始「草地分兵」,在毛主席这边的红一方面军中有四位将领也并不认可毛主席的说法,就不愿意北上。就在分兵的时候时,果断「站队」到张国焘的队伍当中,支持张国焘南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

何长工

何长工 跟随毛、周的时间很长,也是毛主席很器重的部下,因为其才干出众,所以在红军时期都担任较高的职务。可是在「草地分兵」中盲从张国焘犯下了错误,此后便没有上过战场,而是从事军队中的教育工作。

事实上,不论是在这件事情前后,何长工都是备受器重,也很受重用,很多重要紧急的任务都会交给何长工去坐。

这也说明了大家对办事效率的认可。 但是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主见 ,叫他担任什么职务就担任什么职务,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草地分兵」这件事一样,听风就是雨,极其缺少主见。

在抗战期间,何长工先后担任抗大一分校校长、总校教育长、副校长(抗大校长一直由林彪兼任)。抗大在培养军政干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在整个中国抗战的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存在。

在整个抗战期间,抗大在那个年代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共向整个抗日战场上输送了二十余万的军人及干部。而且更加令人不知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营、团级以指挥员及各级干部,有很多都是在抗大学习过的。

由于张国焘的南下政策以失败而收场,何长工也因此离开了部队, 弃武从文转到了教育部开展工作, 建国之后任职在重工业部副部长一职,由于本身的「缺乏主见」所犯下的错误,何长工也因此为自己的行为而买了单。

罗炳辉

罗炳辉 的身材在一众的红军战士里都是显得异常魁梧,而且红九军在罗炳辉的带领下是明显要强于当时的二军和六军。

在万里长征的途中,罗炳辉和他的第九军每次基本上都在和敌人「竞争」时间,但是有意思的是,他每次都能拿下胜利。

他的实力在一次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就展现了出来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三次越过赤水河,这时的毛主席下达了向乌江南部进发的命令,直接向云南方向进发。这个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说的容易,可是做起来堪比登天。

当时面临着蒋介石军队的重重包围网,如果想要按毛主席说的那样做的话,那就必须派出一支智勇双全的队伍来完成这次作战方案,他们需要伪装成为我们的主力军,并且来当诱饵向乌江的反方向迅速跑去,这是唯一的方法了。

在组织的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此重任交给红9军团。而当时带领红9军团的正是罗炳辉,他在接受到命令之后立刻就接下了任务。

但这同时也说明了红九军从这刻起就要脱离大部队,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于是红九军就开始在乌江的北部表现的很是招摇,生怕国军发现不了自己,并且大摇大摆的在国军的眼皮底下开始修筑工事,并且大量的在墙上粉刷「突破乌江防线,和红四军会合」等类的字样。

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举动成功吸引到了国军的注意,于是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竟然被骗到了,天真的认为红军的主力部队要对此行动,于是就给部队下令对此全力进攻。

而且为了演的更加逼真。罗炳辉给下面的兄弟都说了;「要装的像一点,他们追击的时候我们慢一些,距离不要拉的太开,给他们一种可以追上我们的错觉。」

正是因为有罗炳辉在指挥的红九军,红军主力于3月29日至4月1日顺利南渡乌江,并迅速离开的国军布置的包围网。和原定计划一样,红九军在脱离包围圈之后迅速到乌江边的沙滩上,然后渡江随主力前进。

在「草地分兵」可能是看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人数也大减「心生怨气」,也可能是看到红四军的兵强马壮,认为跟随张国焘会有更好的前景,罗斌辉一世英名也在这阴沟里翻了船,选择跟着张国焘南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也是他人生唯一的一个「污点。」

1946年6月,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枣庄战役取得了胜利后,罗斌辉因突发性脑淤血医生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病逝,享年仅49岁。

邵式平

此人早期在组织内的职位也是很高,在地方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

「朱毛」即朱德、毛泽东,「方邵」就是方志敏、邵式平, 邵式平 能这些人相提并论可见地位之重。就连毛主席对他也是连连称赞评价颇高:

「有谋略有眼光,能文能武,实属奇才。」

邵式平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成为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只是因为后来在军中受到了排挤才被调到红五军工作部工作。

因为其支持并追随张国焘的「南下」政策,犯下错误让自己走了不少的冤枉路。

三大主力会师后,邵式平也淡出了一线军旅,随后又接连在东北、晋察冀、陕北等地区任过职不过也都是不怎么高的职位了。

而在新中国成立了之后,因为毛主席知道邵式平的能力,他不想就这样浪费人才,所以既往前嫌。 命邵式平为第一任江西省省长。

邵式平在江西工作16年,直到1965年去世。邵式平在职期间江西百姓对其都是连连称赞。

李卓然

作为毛主席优秀的部下, 李卓然 的选择让毛主席伤透了心,因为这是李卓然的主动抉择,毛主席对其也没有说什么。

但是在随后跟随张国焘的李卓然因为其在的红四军南下的路上屡战屡败,张国焘最后也是认怂了也选择了北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到此正式结束。

在之后,受到组织的命令让李卓然参与到西路军的当中,命其穿过黄河到甘肃地区,但是事与愿违。西路军在路上也是屡战屡败。西路军连连败退,李卓然只能先率军到祁连山利用其地形而躲避。

1937年5月,李卓然终于迎来了援军,就这样艰难的回到了延安。在此之后离开了一线并开展我党的教育工作,并且在党组织的号召带领下革命成功并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国后,李卓然成为了正部级干部,并且是马列学院的院长 ,并长期从事其宣传工作,为组织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在那十年的动荡时间,李卓然身处在这样的位置自然也是没有逃脱魔掌,但是拼其顽强的意志力还是挺到了最后,李卓然的晚年时间也并没有闲着,依然在工作岗位上为国效力,依然坚持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工作进行宣传和做出贡献。

1989年,李卓然因病去世,享年90岁。

结语

南下部队的不断失利,也让其众人意识到了张国焘南下政策的错误,在后来与红二方面军汇合后,选择了追随毛主席的道路,再次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才是历史的真是,而不是只看到了一时的实力对比。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只有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才会不断取得胜利,而一旦背离了毛主席的领导就一定会遇到挫折。

毛主席的宽宏大量和不想浪费人才的思想和组织有不搞打击报复的良好作风,是这四人没有被处理的关键。或许在革命成功前没有让这四位再掌权,也是对革命最后的胜利埋下的伏笔。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