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旱魃为虐:那场惨绝人寰的恐怖灾荒

2024-04-14历史

点我关注

这是白驹说原创的第124篇文章

【流民图】

01 奇荒

清光绪四年 (1878年) 二月,山西某县。

李提摩太眯起眼睛向远处眺望,只见一道 低矮的城墙隐隐约约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反复确认之后,这位英国传教士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一丝久违的安全感随之缓缓涌上心头。

自打光绪元年开始,一场两百年未有之大旱灾席卷中国北方,尤以山西灾情最为严重。一时间,三晋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李提摩太此行专为赈灾而来,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一路亲眼目睹之骇人惨象无时无刻不在刷新着他的认知,光用恐怖二字已然难以形容这场大灾。

正因如此,在看到城池后,李提摩太自然生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然而,随着一行人逐渐靠近城门,映入眼帘的一幕却让李提摩太本已松弛下来的心弦再一次紧绷起来:

城门一侧,被剥光衣服的男尸倚叠如山,仿佛屠宰场里等待分割的死猪一般,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活人剥去换了吃食。而另一侧,同样堆放着相同规模的女尸,一张张惨白而消瘦的面孔,令人不寒而栗。

城门口俨然成了尸骸的中转站, 更多的尸体仍在源源不断从城内运出,乱葬岗将是这些亡魂的最终归宿。

城外如同末世,而城内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

无数奄奄一息的百姓躺卧于道路两旁,用哀求的目光紧盯着每一个路过的行人 ,野狗和乌鸦反倒成了城镇的主人,在街头肆意享用残肢碎块

还有力气走动的百姓大多不敢外出劳作,因为一旦出城就可能有去无回,祭了别人的五脏庙,而这些坐以待毙的人们唯一能做的就剩下了易子而食。

这是李提摩太这辈子见过最可怕的景象,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度怀疑所见所闻都是自己神经错乱而产生的幻觉。

而令他更难以接受的是,他的这些 经历只不过是大灾荒的冰山一角。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灾情肆虐,粮价飞涨,小麦从每斗三百文上涨至两千八百文,小米从每斗四百文上涨至三千文,高粱也从每斗两百文上涨至一千六百文,新鲜的瓜果蔬菜更是涨得离谱。

在耗尽家中钱粮后,饥饿的灾民开始抢食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粮种、草籽、棉花吃完了,就开始吃树皮、秸秆;榆树皮也吃完了,不得不开始吃锯末、泥土、石末,最终,成千上万的百姓被活活胀死、饿死。

不久后,瘟疫接踵而来,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山西受灾州县共计七十余个,灾民多达四五百万,每天死难者不下数千, 旱魃为虐,赤野何止千里。

大灾当前,一部分饥民逐步陷入癫狂,卖妻鬻子、易子相食成为社会常态,更有人开始以人肉为食,起初还是腐肉,而后逐渐演变为猎杀活人……

【申报】就曾发出这样的评论: 「(山西)民不聊生,饿死的、逃荒的人难以统计,但饥疲而不能他往者更多!百姓存亡只在旦夕之间,拆尸骨为炊,交换孩子而食,人和鬼又有什么区别?」

亿兆黎民命悬一线,急待朝廷救民于水火,因此,牧守一方的山西巡抚理所当然成了这场大灾荒的焦点人物。

02 巡抚

光绪二年 (1876年) 八月,北京紫禁城。

东暖阁内,一众太监宫女颤颤巍巍,纷纷蜷缩身体跪伏于地,不敢有丝毫动静,生怕引起两位太后老佛爷的注意。

此时,慈禧正指着桌上一本奏折破口大骂,即便是一向好脾气的慈安这次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被气得满脸通红。

要说是谁惹得两宫太后如此大发雷霆,这位仁兄不是别人,正是山西巡抚鲍源深。

身为重灾区的第一责任人, 鲍源深在灾情初期便开始落实各项赈灾举措,然而,山西钱粮在寻常年份就已入不敷出,大灾之年就更别提了,于是,鲍巡抚第一时间向朝廷求援。

可朝廷也没钱啊,海防塞防军费浩大,此时又值左宗棠西北用兵之际,朝廷财政同样捉襟见肘。

没钱没粮,赈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眼看灾情难以遏制,甚至大有激起民变之势,黔驴技穷的鲍巡抚一咬牙,最终做出了一个明哲保身的决定:辞官!

在火山口上多待一天就多一分危险,鲍源深赶忙向朝廷递交辞呈,以旧疾日增为由请求开缺。

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鲍巡抚关键时刻甘当缩头乌龟撂了挑子,两宫太后可不得火冒三丈嘛。

强扭的瓜不甜,鲍源深一心开缺逃避,清廷也只能随了他的心愿,只不过形式有点出乎鲍巡抚的预料,朝廷最终下诏,以失于详查之罪将其革职查办。

清末逃荒的流民

逃兵处置了,气也消了,但这却并不能解决山西的赈灾难题。此时的山西如同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省会太原街头人人持械,时刻提防他人劫掠,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而山西毗邻北京,一旦饥民作乱,京师必定震动。

明末大乱即将重现,当前最紧迫的便是物色一名合适的山西巡抚,很快,清廷敲定了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曾国荃。清廷深知, 只有杀神曾国荃坐镇山西,局势才能万无一失。

清廷下了一招狠棋,但却愁坏了曾国荃。曾国荃不傻,鲍源深拼死都想甩掉的烫手山芋,他又怎会去接。

在接到朝廷调令后,曾国荃立马上疏请辞:并非我不愿替朝廷分忧,老臣也是久病缠身,一样要回乡养病。

可好不容易捏住的救命稻草,清廷又岂能轻易松手,随后, 一道又一道 催促上任的上谕从紫禁城发出,言辞也是一次比一次激烈。

胳膊终究是拗不过大腿的,光绪三年二月,无可奈何的曾国荃只得硬着头皮前往山西赴任。

03 赈灾

光绪三年 (1877年) 四月,山西太原。

二三千里赴任之途,满是残喘呼救,易子而食,枯骸塞途。灾区如此惨状,哪怕是见惯了大场面的曾国荃也深感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牧守一方,便要担起护卫一方生灵的责任,既然来都来了,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到任之后,赈灾自然成为曾国荃工作的第一要务。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山西岁入不过三百余万两,支出却高达五百余万,府库更是一贫如洗。如此糟糕的财政状况,纵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曾国荃也不由得垂头丧气道: 「吾虽有博济之心,苦无 弥纶之术也!」

抱怨归抱怨,一味的发牢骚终究无法减轻压在身上的千斤重担,此后,曾国荃振奋精神,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荃是何许人也,那可是曾国藩的弟弟,湘军的灵魂人物之一,对大清王朝有着再造之恩。朝野内外,上至两宫太后、亲王贝勒,下至各省督抚,谁不得给曾国荃几分面子。

曾国荃

赈灾的关键在于钱粮,曾国荃第一时间便上疏请旨,为山西抢占了大部分的朝廷救灾款项。与此同时,在他的反复恳求下,清廷最终同意减免或缓征山西各项赋税、协饷,就连 左宗棠西征大军的六十万两军饷也改由其他各省协饷解决。

向朝廷伸手是一方面,除此以外,曾国荃不忘驱动强大的人脉关系网,来为山西筹措钱粮。

在曾国荃的斡旋下,苏、浙、粤、赣、川等南方各省督抚纷纷倾囊相助,为山西拨解钱粮,乃至李鸿章都心甘情愿从北洋水师海防银中拨款二十四万两,以解山西燃眉之急,曾国荃脸面之大可见一斑。

只可惜,山西灾情过于严重,相较于上千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巴,曾国荃的努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曾国荃苦思冥想,不得已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

光绪三年九月,曾国荃上疏请旨,申请吏部下发两千张任命官员的空白执照,计划以重开捐输的方式筹集赈灾钱粮。

卖官鬻爵必定会败坏吏治,其危害世人皆知,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是无计可施的清廷,不久之后,清廷便同意了曾国荃的建议。两千张空白执照,山西得六百张,河南得四百张,陕西、直隶、山东等瓜分剩下的一千张。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行捐输政策,山西等各省府衙多次在报刊上刊登捐务章程,对各类官位予以明码标价。

【申报】就曾刊发如下资讯:

京官:

郎中由贡监生捐银四百四十二两;

员外郎由贡监生捐银三百六十八两三钱。

地方官:

道员由贡监生捐银六百四两;

知府由贡监生捐银四百九十一两;

盐运司运同由贡监生捐银四百四十二两;

同知由贡监生捐银二百三十一两;

通判由贡监生捐银一百八十五两。

曾国荃的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各地商贾富户踊跃报名,仅山西一省便筹得白银一千零二十九万两。虽然卖官鬻爵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不管怎样,这笔巨款的确为山西灾民带来了一线生机。

尽人事,听天命,十八般武艺施展完毕,曾国荃已经尽力,最后来看一下他的赈灾成果吧。

灾前,山西全省共有人口一千六百万,四年大灾过后,死亡人口总数达五百余万,另有数百万百姓减损,这些人或主动逃荒,或惨遭贩卖,大多不知所踪。省城太原原有人口一百万,灾后仅剩五万,人口减损率竟达到了惊人的95%,令人唏嘘不已。

而这仅仅是山西一地而已……

点 击 关 注,更 多 精 彩 不 错 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