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1日金日成向中国请求援助,10月2日到5日,毛主席主持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的问题。然而林彪的反对态度却引来了周总理的严肃批评,毛主席也指出了其缺点。这件事的始末究竟如何?林彪为何反对出兵?如果真按他说的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美国仁川登陆
兵临城下,打不打,对毛主席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怎么打,谁来打」的争议却又接踵而至。起初,毛主席和周总理经过商议,决定让林彪挂帅,在当时,这毋庸置疑是最佳方案。因为林彪指挥作战才能在我军内部数一数二,与粟裕大将齐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大兵团战斗的指挥堪称无出其右,辽沈战役便出自他的手笔。不仅如此,林彪曾是第四野战军的最高领导,在四野中威望极高,而出兵朝鲜,首选部队就是由原四野组成的东北边防军,这一方面,林彪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对外关系而言,林彪也是最佳人选,北朝鲜军将领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老部下,苏联人与他也十分熟稔,所以,多方考量下,志愿军司令员一职的确非林彪莫属。
但林彪本人却提出了异议,他不是不打算领兵前往朝鲜,而是他根本不同意出兵,为什么呢?作为开国元帅之一,林彪的选择自然也不是因个人得失,而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的。
首先,他认为中美实力差距过大,一旦打起来,我国讨不到什么便宜。其实这也是个客观事实,从经济角度而言,当时美国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40倍,GDP是中国的16倍,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和和平发展数百年的世界头号强国硬碰硬?的确不容乐观。
从兵力角度而言,美国海、陆、空三军皆为世界顶级,而我国海军和空军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从武器角度而言,美军可谓是「装备」到牙齿,不仅飞机坦克多如牛毛,连枪支火炮也领先我国一个时代。更为严重的是,美军手头上还有一个杀手锏——原子弹,二战末期美国便利用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广岛和长崎,给了日本最后一击,百废待兴的中国如果再遭受一次原子弹轰炸,后果不堪设想。
广岛原子弹
其次,中华大地近50年来战争从未平息,中国人民好不容易站起来了,现在只想吃饱饭、过一些安生日子,民间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持力度恐怕不大。
坦白说,林彪提出的问题的确存在,也不容忽视,但与毛主席相比他还是太过短视,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彪的打仗谨慎有余,而胆略不足,身为高级将领,却缺乏战略眼光,临阵怯战,实在是不应该。林彪怕我们打不赢,怕美国的原子弹,我坚信原子弹是纸老虎」。毛主席的话说得很直白,也很精准,领兵作战是林彪的看家本领,战略思维却有着巨大缺陷。随后周总理也在10月份的会议上严肃批评了他:「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是敌人逼着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现在讨论的并非是否出兵,而是如何落实毛主席的决定!」这番话,已经给争议盖棺定论,抗美援朝已经不容更改。
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毛主席坚决出兵朝鲜是一个伟大的决议。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美军的侵略行径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反感,中国此时出兵,占据道义上的优势。
虽然进军朝鲜的是所谓的「联合国军」,但实际上诸多国家都对此不满,尤其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们。要知道,当时距二战结束不过五年,被打得满目疮痍的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忙着国内重建,哪有财力、物力、人力来支援美国搞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出兵也是在美国淫威之下不得不从。对于其他的第三世界大国更是如此,比如现在喜欢跟在美国后面反华的印度,当年也否决了联合国武力干预朝鲜局势的84号决议。
可见美国这一套霸权行为是不得民心的,这也是毛主席对出兵必要性的一个基本判断,毕竟中国是为国家主权与安全而战,是为社会主义战友北朝鲜而战,古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国际形势尚不明朗的当时,对新中国而言,出兵无疑是迅速建立国际形象的最佳途径。
朝鲜战争
第二,美军严重威胁到了中国安全,从长期战略来看,这一场必须得打。
我国东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重建东北成了重中之重。但按照1950年的趋势,朝鲜半岛被美国统一势在必行,到时候,不仅东北的工业生产会平添诸多阻碍,美国还有可能借用朝鲜半岛为跳板,直接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我国的觊觎之心由来已久,还很看不起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我国大力增兵中朝边界时,他曾经说:「中国人不会出兵,中国历史上一场仗都没打胜,出什么兵啊?他们把兵力放在这儿吓唬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如果我国真的任由美国胡作非为,失去朝鲜半岛这个屏障之后,美国只会变本加厉,将黑手伸到我国境内也并非没有可能。
第三,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难以估量。
除了美国,苏联也对此虎视眈眈,双方相互制衡、相互博弈,当然是我国最想见到的局面,但斯大林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大规模参战,只是暗中援助北朝鲜人民军一些武器装备,所以局势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如此一来,我国还能置身事外吗?显然不能,毛主席也做过详细分析,出兵的确存在被美军打回来的可能,但这已经是最坏的结果了,不出兵相当于将国家利益拱手相让,孰优孰劣,自然不必多说。
朝鲜战争中的朝鲜难民
经过讨论,既然林彪不愿意出兵,再让他担当志愿军司令无异于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所以毛主席和周总理商议后,决定另作他选,那么,该由谁来承担如此重要的责任呢?
粟裕大将有着「军神」的称号,但他曾在解放战争中脑部受伤,弹片仍存留于颅内,此时正准备出国养病,恐怕难以出兵。陈毅元帅倒是主动请缨挂帅,可他已经转型政工,此时正担任上海市长,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贸然调离可能也不妥。
思来想去之下,毛主席最终拍板,由彭老总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即日起领兵跨过鸭绿江。彭老总的战斗能力无需多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主席的称赞便是最佳明证。更为重要的是,彭老总自始至终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意见,在会议上也是明确表示,「如果战争非打不可,晚打不如早打!」,可见彭老总对开战是相当热忱。
后来的事实果然验证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虽然美军来势汹汹,但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斗争之下,不过五次战役,不可一世的美军就原形毕露,只能灰溜溜地与中朝两国签下停战协议,而这场预计「要用十年来打」的战争,不过三年就宣告胜利,虽然期间我国也投入巨大,但比起胜利而言,自然一切都是值得的。
抗美援朝 跨过鸭绿江
当然了,林彪在出兵前夕的判断错误不可否认,但他后续也为抗美援朝献计献策,做出了一些战术上的贡献。比如,他就曾向毛主席提议,要先集中优势兵力,打出几个围歼战,杀一杀美军的士气,彭老总就将其应用在朝鲜战场之上,收效显著。
所以,对于意见相左一事,毛主席虽然责备林彪战略意识不足,但也没有真心怪他,而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具体战术分析,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军战胜联合国军的速度。
如今看来,毛主席的「战略」,彭老总的「指挥」,林彪的「战术」,都至关重要,但是真正决定最终结果的,正是我国敢打敢拼、不畏强权、保家卫国的精神,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按林彪所说,我国坚决不参战的话,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首先,东北地区的领土完整或难保证。美军打败北朝鲜军只是时间的问题,没人知道美军会不会向鸭绿江这边打来。更棘手的是,苏联极有可能援引【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在我国旅顺港驻兵,到时候,东北一带将变成美、苏两国附庸,或许就是下一个朝鲜半岛,新中国好不容易获得的独立地位恐怕就此终结。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陷入停滞。东北是我国重工业生产基地,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时候,东北地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要是主权无法保证,还谈什么发展呢?不难想象,东北地区将再次陷入混乱,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经济都将因此受损。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抗美援朝不是个选择题,而是一个不得不攻克的难题,我国有如今摆脱了他国威胁,获得举世瞩目的繁荣与发展,一跃跻身强国行列,离不开当时毛主席的高屋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