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

2024-05-12历史

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正面的太监,郑和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甚至在2005年美国的波音公司还以「郑和号」命名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飞机。而郑和之所以能够扬名海内外,还是因为他在有生之年,七次下西洋,将大明的威名带到了海内外,让当时的非洲人民都知道大明朝的天威。

关于郑和下西洋,历史学界一直都有许多争议,包括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地点和时间,还有郑和去世的位置,以及历史学家们争论不断的,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其实在【明史】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无非就是宣扬大明国威和寻找建文帝,但历史真的如此吗?

众所周知,【明史】的作者有好几位,但都是清朝官员,因此【明史】中有很多抹黑明朝,宣扬清朝的桥段。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明史】可供参考,却不能够被封为圭臬。比如在【明史】中,就把郑和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给搞混了,再加上清朝时期已经和永乐年间相差太远了,所以【明史】也不能全信。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宣扬国威,彰显大明天朝上国的风范?上世纪30年代,福建出土的一件明朝文物,揭开了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真实目的,原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简单。

上世纪30年代初,在我国福建出土了一块石碑,石碑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这块石碑名为【天妃灵应之记】,据碑文内容所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在福州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所刻,碑宽0.78米,高1.62米,上面密密麻麻镌刻了1177个正楷字,除了9个磨损严重外,其他都完整清晰。

而这块碑,讲述了郑和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六年间,先后七次下西洋的事件,是研究明初历史和郑和事迹的珍贵史料。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送往南平保存,战争结束后,考古专家才对这块碑文进行深度解读,并且从中得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碑文中的第一段,讲述了明朝超越历代的功绩,并且歌颂了各地国家向明朝朝贡的事迹,而在结尾,郑和用一句话概括了下西洋的目的,那就是:

「赍[jī]币往赉[lài]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所谓「赍币往赉之」,就是带着财宝和礼物,赏赐给那些小国,同时从小国带一些土特产回去。而「宣德化而柔远人」意思是用朝廷的恩德教化安抚远方的人民。这句话看似是在宣扬大明的国威,实际上却设计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制度,那就是朝贡贸易制度。

从宋朝之后,中国对外的贸易制度就是朝贡贸易,国家只开设极少数的通商口岸,迎接那些前来朝贡的使臣。这些小国的使臣进献自己国家的奇珍异宝,而大明朝廷则赏赐他们金银。一般来说,明朝赏赐的金银,价值远超小国的贡品,因此许多国家都乐意与明朝进献朝贡贸易,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日本室町幕府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于是通过向明朝俯首称臣,并且纳贡而获得了大量的赏赐。并且对此持之以恒,乐此不疲,那么为什么明朝要花费如此多的钱财维持朝贡贸易,这是因为小国想朝贡,就必须要先「称臣」。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做着「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大国梦,因此他们对手下的小弟来者不拒,永乐朝国力强盛,永乐皇帝不满足于只有亚洲小弟,把眼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于是才有了郑和下西洋,前往非洲和欧洲西亚等地开展朝贡贸易,实际上也是为了多收几个小弟,甚至不惜付出许多金钱的代价。

而郑和在帮助永乐皇帝收了小弟之后,自然要保护这些小国家的安全,因此在下西洋的同时宣扬和平,对于那些倚强凌弱的国家,施行军事制裁。作为「印度洋上的警察」,郑和几乎成了亚非许多小国家的守护神,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确实达到了其目的,让明朝的朝贡贸易开展到了非洲,还带回了当时人们感到万分惊奇的长颈鹿……

往期精彩:

更多资讯,关注本平台: